熱門:

2017年4月29日

黃譚智媛醫生 自講自治

壓力情緒抑鬱之二:情志養生

筆者在前一篇文章中介紹了香港大學於3月13日舉辦的「用於普通精神障礙的補充和替代醫學──哈佛和香港的經驗」論壇中陳麗雲教授的身心靈管理內容,這次,筆者將繼續介紹其他情緒管理、治療的方法。

陳雪梅博士在論壇分享了氣功作為補充和替代醫學(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簡稱CAM)對治療精神障礙的幫助。

隨機對照試驗(RCT)的回顧研究發現,一般使用的CAM(例如針灸、光治療、運動、正念心理治療等)都顯示出積極的結果。身心靈和結合醫學(Integrative Medicine)可以有效地用於輕至中度抑鬱症和治療抵抗性(Treatment-resistant)抑鬱症。許多尋求CAM治療情緒障礙的人可能會轉向身心練習,比如冥想、瑜伽、氣功、太極和針灸。

身心靈(Body, Mind, Spirit)/精氣神

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認為,在氣的作用下,身、心、靈相互連接,人體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動態平衡對健康很重要,因為健康就是精氣神處在穩定統一的狀態,強調自我修復、重建平衡,以及身心靈與自然的和諧。

調身、調心、調氣

氣功包含兩個部分:氣和功,氣是重要能量,而功則指培養和運用氣的能力。氣功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身體自癒鍛煉,它能夠調身/形、調心/神及調息/氣以進行精神修養,這幾個方面能夠提高練功者的心理素質與身體素質,兩方面的作用相輔相成。

疲勞、衰老、失眠、抑鬱

氣功作為一種自我壓力管理工具, 值得在社區中推廣,因為隨機對照試驗發現:

1.氣功能夠顯著降低疲勞症狀,改善心理功能及具有抗衰老作用的端粒酶(Telomerase)活性。

2.氣功鍛煉同時對患有慢性疲勞綜合症的病人,有抗抑鬱、改善睡眠質量和精神健康的作用。

3.氣功顯著增加女性慢性疲勞綜合症患者的脂聯素(Adiponectin)水平,與此相伴的是抑鬱症狀的減少,表明氣功具有潛在的抗抑鬱作用。

情緒壓抑成鬱證

吳兆文博士則從中醫角度來看抑鬱症的治療。先看內因,宋代陳無擇「三因學說」提到「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至臟腑郁發,外形於肢體,為內所因。」從中醫理論來看,鬱證是由於情緒被壓抑,導致肝氣鬱結,從而引起肝、脾經的問題。鬱證的核心症狀是阻塞樣(Obstruction-like)身體症狀,屬於內科疾病。在他的診所,中醫鬱證病人100%有身體疾病表徵,如失眠、疲勞、虛弱、心悸和消化不良等。

鬱證新理解:Body-Mind-Spirit Model

若從新的身心靈整體模式來理解, 造成中醫所謂「鬱證」的原因有:執着(過分擔心、在意、取捨失去平衡);身心梗阻(肝氣鬱結、脾消化水液代謝失調);情感體態抑控(過於控制情感表達、身體姿勢緊張、難放鬆)。

現代CAM的觀察與治療

吳博士流行病學研究發現,中醫鬱證的「點患病率」(Point Prevalence)為6.2%,30%的人渴望求醫治療,患病者大多是年輕、未婚、大學畢業、管理或專業人才、中產等人士。

中醫對抑鬱的治療,主要採用「因勢利導,形神同治」的思想,有多種干預方式,如中藥、飲食養生、針灸、指壓,
身心一體的運動如太極、氣功、諮詢、心理治療等。

五行治療情志病

如採用身心靈整體方式治療,則可進行每周2小時的鍛煉,連續6周,包括減輕身心梗阻、緩解情感體態抑制,以及對自己的「執念」放手。隨機對照試驗亦發現這種干預方法有好的療效,並具有可行性。

五行情志療法:另一方面,基於中醫陰陽、五行理論的五行情志療法同樣對抑鬱有療效。中醫與五行、五臟相對應的有五情:怒、喜、思、悲、恐,可利用五行元素間的相互關係(如相生、相剋等)及陰陽動態平衡,採用:1.因勢利導法(重陰必陽,重陽必陰);2.補虛法;3.虛則補其母;4.實則瀉其子等來治療情緒病。

情志相勝療法:除了上述方法,還有五行音樂療法等等,內觀靜養療法和情志相勝療法。情志相勝療法採用相剋的情緒來減壓,《儒門事親》中所記載的「以驚治驚」的醫案,就印證了《內經》所講:「驚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見之,必無驚。」

情志養生:與2011/12年相比,本港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求診人數同期升幅達52%,2015/16年有新症12000多宗,醫管局下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門診中,非緊急新症的輪候時間要49至136周不等。在這麼長的等候時間中,可選用氣功或中醫的方法去引導干預,運用傳統智慧,達到身心靈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筆者在醫管局建立中醫18區「醫教研中心」時,已開展「情志養生」服務,以補西醫服務之不足。抑鬱症是二十一世紀最大的疾病負擔,而西藥往往有副作用或依賴性,所以補充/替代醫學可在此類病人中發揮優勢。香港註冊中醫師人數不少,所以應該繼續在這方面推廣多維度的培訓及拓展此類中醫服務,以「治未病」角度,解決情緒問題,形成多贏局面。

撰文:黃譚智媛醫生_香港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