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2月9日

張綺霞 熒幕焦點

良心導演堅盧治 轟全球官僚制度

能兩度奪得康城最高榮譽金棕櫚獎的導演只在少數,如達頓兄弟、漢內克、哥普拉等。去年英國知名導演堅盧治(Ken Loach)更成為其中之一,繼2006年憑《風吹麥動》(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獲金棕櫚獎,10年後再憑新作《我,不低頭》(I, Daniel Blake)得到同樣榮譽。

與他過去的作品一樣,《我,不低頭》聚焦被主流忽略的弱勢社群。故事以一個被確診嚴重心臟病的老人為中心,他被醫生禁止工作,卻被僵化無情的官僚系統評為仍有工作能力,拒絕給予金錢援助。求助時處處碰釘,更要面對政府及社會的輕蔑,在劣境中,窮人如何可以掙扎自處,維持生活並重奪自己的尊嚴?

《我,不低頭》從一連串公式化的填寫表格對話開始,年紀老邁的木匠丹尼(戴維莊斯飾)被診斷出有嚴重心臟病,不適宜做任何工作,但在申請失業援助時,卻面對諸多阻撓。首先是沒有醫學訓練背景的健康調查員審視他的活動與工作能力,再來是等候多時仍未有結果,致電查詢不斷在答錄機中打轉。好不容易接通,對方只叫他等收信。最後他被評定為仍有工作能力,再次反覆致電查詢,才明白到現階段只能上訴及申領求職津貼,但這些都要上網填表申請。

丹尼氣餒又無助,到政府部門求助,卻叫他先預約,對電腦一竅不通,好心職員幫忙,卻被上司「照肺」,指摘她不按本子辦事。被迫申請求職津貼,卻要先上履歷寫作班和到處發履歷,這些都做完後,政府職員卻指責他沒有拍照或電郵證明,質疑他什麼也沒做,要中止援助。只要稍為大聲投訴,就會被職員當成滋事分子驅趕離場。在社會系統面前,他被劃分為「不努力」、「無理」、「不值得理睬」的人。在經濟困境中求助無門,卻仍要面對一些如喪屍的官僚及種種不友善目光,但他拒絕認輸,用盡方法重奪個人尊嚴。

貧苦人互助網絡

原本孤軍作戰的他,遇上另一個貧困家庭,單親媽媽琦蒂(夏莉史昆絲飾)因為人生路不熟遲了報到,被取消該月的援助金,而且沒有任何申訴辯解的機會,丹尼挺身而出為她抱不平,卻雙雙被驅趕。此後,他與琦蒂在貧乏中互相幫助,丹尼為她修理家居,琦蒂寧願自己捱餓,也要為孩子和他炮製意粉。而住在丹尼旁邊的非裔青年也幫他填好各種表格,連結成貧苦人群的互助網絡。只是他的經濟情況日見困頓,被迫把一切家具賣掉,在貧困飢餓與絕望中,慢慢失卻自己昔日引以為傲的自尊,把自己鎖在家中,與外界隔絕。直至琦蒂的女兒帶着意粉造訪,苦苦哀求,他才重新打開自己。最終丹尼在各方援助下打起精神,一切似乎再次有希望……電影完場,觀眾無不眼濕濕。

香港沿襲英國新自由主義思想,相信市場機制可完美自由地運作,對於社會中的貧窮現象,多劃一定調為窮人自己的問題:懶惰、不上進,卻沒想過在這種淘汰競賽中,貧窮是系統的必然產物。若細心了解和接觸這些隱形的貧窮人口,看到他們如何為生存苦苦掙扎,也無法輕易把他們否定,而會更多地思考,究竟社會和系統可以做出怎樣的轉變,才讓這些不幸不公停止發生?

堅盧治作為知名的左翼導演,其作品要帶出的思考非常明顯。雖然他年少時曾是保守黨的信徒,但後來目睹更多社會問題,政治傾向也有了轉向。1966年,他為BBC拍攝諷刺社福制度及房屋問題的劇集Cathy Come Home,未夠30歲就一舉成名。故事引發社會對貧窮問題的關注,全英慈善露宿者庇護中心數目大增。50年後他再次執導相關議題,矛頭轉向僵化的官僚制度與保守黨執掌的政府,直言「懲罰窮人」是前首相卡梅倫在任時的計劃之一。

「窮人因為失業而被懲罰不是意外,而是政府的計劃,是他們的社會模式製造了失業,任何質疑這個系統的人都會輸。」堅盧治在一次訪談中說。他希望社會能重新審視整個社會福利制度,尤其是類似丹尼的不幸社會個案屢見不鮮。

全球性社福問題

根據英國2011至2014年的數據,差不多每個月有約90個被評定為健康可工作、不符合救濟金標準的人在短時間內死亡,健康有嚴重問題卻被評為可工作的不合理案例,也時有在報上出現。僵化的官僚制度往往讓急需援助的人氣餒,甚至自行放棄再跟這系統糾纏,跌入不幸的惡性循環。

2014年,快將80歲的堅盧治原本在拍完《翩翩愛自由》後便準備收山,然而他的老拍檔、編劇保羅拉維提(Paul Laverty)開始寫相關題材,引起他興趣。堅盧治眼看因為歐洲的經濟危機,領取救濟金生活的人增加,他們卻被社會與政府看成是「懶惰成性、不務正業、浪費稅金」的寄生蟲,媒體不斷批評,援助資金削減,體制也變得不近人情,遂憤憤不平再度出山。

兩人走訪過慈善機構、食物銀行、社會基層及福利署,發現整個援助網絡漏洞處處。原本要幫助人的福利部門,卻要面對削減援助金的壓力,若不達標就要接受「個人改善計劃」。而低下階層人士的援助金被削甚至停止,往往要在食物銀行輪候,才能有一餐溫飽,卻要承受被標籤的恥辱。有些人無論如何努力找工作,最後都無法如願,一星期有4天在捱餓,憤怒絕望可想而知。

電影製作人Rebecca O'Brien表示,這作品能造成多大改變仍是未知數,但舉辦過多場免費民間放映後,她發現低下階層領悟到自己並非孤軍作戰,不再羞於道出處境。而電影多次在英國國會被提及,不少前線的福利部門員工也紛紛在網上分享每天的兩難選擇,影響力正慢慢滲透。

電影雖然以英國為背景,但在貧富懸殊的歐洲多國,也引起不少共鳴,與香港也有不少對應之處。電影中大快人心的一幕是,丹尼多次求助換來職員錄音機式回應後,決定不再廢話,直接走到部門的外牆,用噴漆寫下自己的名字及申訴要求,要求被當成是「人」那樣被正視看待,讓近年不斷在官僚系統糾纏的港人感到戚戚然。正如堅盧治所說:「我覺得冷酷的官僚主義是跨地域的,那種被電話熱線錄音困住、需要援助時卻每每落空的氣餒,也很能體會當你堅持一件你覺得對的事、官僚系統卻不斷把你否定的氣憤,所有人都會很理解。」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