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月17日

陳仲謀醫生 身心掃描

香港精神科服務的「不全面」

上幾期的文章都有論述香港精神科服務的「三不」,現在和各位讀者分析「四不」最後的「一不」,亦是當中的「重中之重」。這個不足就是「不全」,準確地說就是「不夠全面」。治療精神科病人需要病者自身的努力、家人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協助,才能事半功倍,否則會適得其反。

就治療方面而言,精神科在生理和心理兩方面都要同樣重視,所以需要一支「多元化」及「專業化」的團隊緊密合作,才會產生有效的成果。這支「特種部隊」包括各範疇的專業人士:精神科醫生和護士、臨床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社工和社康護士等,他們同心同德以多元化的辦法(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去解決有關的問題。其實,無論這支「特種部隊」工作有多卓越,如果得不到病人家屬的合作,一切都可能是徒然的!就算家人百分百支持患者,並且充分和醫療團隊協調,但他們卻有機會「自身難保」。

中途宿舍僧多粥少

根據最近一項研究報告,當中指出為了照顧長期的精神病患者,其家人患上抑鬱症的機會高達40%。所以,社會不但要照顧精神病人,還要關注他們家屬的身心健康。

從上述的客觀事實,大家應該明白治療精神病,不單只是一個醫療問題,而是牽涉到社會各個層面的核心。雖然隨着香港的教育普及和傳媒的宣傳,精神病人被歧視和標籤的情況已經有所改善,但和歐美等先進國家比較,仍然未達到合理的水平。社會有部分人士抱殘守缺,對精神病患者始終抱着歧視的態度,經常標籤病人為「黐線」是不爭的事實,這樣無疑會造成不可彌補的惡果,例如:病人傾向諱疾忌醫,帶來不必要的「羞恥感」,形成波及其家人的心理壓力。一些本來較輕的病症,可能因為延遲治療而變得嚴重惡化,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病人自殺。

精神病和其他疾病一樣,都是身體機能出現毛病。針對若干市民對精神病的誤解,當局自然責無旁貸,尤其是有關醫療和教育的部門。

話得說回頭,處理慢性的精神病症,及以後病者的康復,特別是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過程是有別於其他病人,亦加倍困難。

首先,部分病人痊癒出院後,未必適合回家居住。他們有可能被迫入住由非牟利組織(NGO)營運的「中途宿舍」,但「居住期」大都有限制;一段時間後,一些「幸運」的院友會獲得政府的「恩恤徙置」。可惜,這些寶貴的居所,實實在在是僧多粥少。所以,理論上部分精神病康復者最終會淪為無家可歸。

另外,協助精神病康復者完全重投社會,最重要的一步是替他們找一份適當的職業。他們大都需要「輔助就業」,先到庇護工場適應工作生活,逐步建立自信心,希望日後能在職場上和別人競爭,獨立自處。不過,我們看不到目前香港的僱主,願意主動聘用精神病康復者。如果他們不能「重操舊業」,就要接受「職業再培訓」。要中年人重新開始的確很不容易,在漫長過程中容易叫人沮喪,迫使很多人放棄。因此,他們要長期接受社會福利機構的照顧,或從事低收入的行業,在經濟拮据下,難以全面融入社會。

精神病康復者在法律上亦會受到「歧視」,這是「行內人」才知道的問題。他們在簽訂契約和訂立遺囑時,律師要徵求有關專業人士(一般是精神科醫生)的意見,才會提供所需的法律服務。還有,當精神病人觸犯刑事案件或爭取權益時,法庭的訴訟會變得較為複雜。簡言之,香港現時並沒有全面保障精神病患者的法律條文,使這個「弱勢社群」在生活上困難重重。

需要各個層面支援

要為「弱勢社群」爭取權益根本就不容易,尤其是患上精神病的不幸者,他們長年累月地受到社會的忽視,更使人痛心疾首,作為香港社會的一分子,他們理應得到公平的對待。又由於精神病人的康復,需要社會各個層面的更多支援,有關人士和組織必須投入足夠資源,應該是義不容辭的。可是,現在的政府有關部門,都按分內的職責,依本子辦事,造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因循,這就是筆者再三強調:香港精神科服務「不全面」的根源。

要正本清源,香港政府一定要設立一個能統籌各個政策局(例如:房屋處、食衞局和律政司等等)的委員會,去協調、理順,進而解決香港精神科服務「四不」的難題,使各種服務準確、充足而全面到位,以防止以下一宗不幸的案例重演:

數年前,一個精神病患者因病情復發,家人立即送他到就近的急症室診治。可能是當時這間急症室的病人太多,主診醫生沒有足夠時間作詳細的診斷,加上病人又沒有說清楚病狀,所以拒絕他入院。病人回家吃藥後,情況急轉直下,家人再度送他去剛剛到過的一間急症室,但仍然得到相同的對待。病人回家後,情緒愈益不安,家人見形勢不妙,迫得致電警方求救。警察到場,不知如何應對,沒有護送病人入院,便收隊離開。不久,病人情緒失控,持刀奪門而出,見人便斬。結果,有一個無辜的過路人命喪刀下……

撰文:陳仲謀醫生

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