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9月13日

林祥慶醫生 健康專題

低頭高危:頸椎椎間盤突出

都市人經常長時間使用電腦及流動智能電話裝置,容易導致頸肩痠痛。情況嚴重時頸椎間盤可能會突出原有位置,以致雙手麻痹乏力,如果壓着中樞神經,更有可能導致四肢癱瘓。

Sandra今年48歲,是位成功的事業女性,需要長時間使用手機工作。6個月前她開始覺得後頸及雙肩經常痠痛,但不以為意,只以按摩針灸紓緩。可是頸痛不但沒有改善,後來左手前臂和手指甚至出現麻痹及疼痛,亦試過從熟睡中痛醒,嚴重影響工作表現。飽受痛症折騰的她忍無可忍,決定求醫。

喪失彈性

醫生詳細檢查後,認為關鍵應該是頸椎出現問題,於是安排她接受磁力共振掃描。掃描顯示她頸椎第六及第七節之間的椎間盤突出,剛好壓着左邊第七條頸椎神經根。

頸椎椎間盤突出是常見的脊椎疾病之一,多見於30至50歲的中年人士。職業需要長期保持固定姿勢者如司機、 電腦操作員、辦公室職員、汽車維修技工等皆是高危一族。現代人使用手機及掌上電腦的時間過長,亦令患者數目有上升趨勢。

椎間盤長期受到過量壓力,會逐漸退化及喪失其原有彈性,遇上輕微外傷即可導致椎間盤突出。椎間盤退化或突出皆可引致頸部、肩部周圍甚至後腦疼痛。當突出的椎間盤髓核(啫喱狀體)壓中頸椎神經根,更可導致放射性上肢神經痛、麻痹及乏力,嚴重時可導致永久肌肉萎縮及喪失部分功能。如果突出的髓核過多過大壓住頸椎中樞神經,最危險的情況是引致四肢功能障礙,甚至癱瘓。

發現Sandra的病因是頸椎椎間盤突出後,醫生為她處方口服神經痛藥物及物理治療,希望情況得到改善。可惜兩個月後她的病情依然反覆,手指麻痹的問題愈見嚴重。醫生與她作詳細分析後,決定採用外科手術方法徹底根治病情。

椎間盤手術大致分兩種。傳統手術方式是在椎間盤移除後置入固定支架,達至神經減壓,維持椎間盤間隙高度及穩定頸椎並重建脊椎前凸彎度的效果。支架中間再以自體骨、移植骨或代替品填塞,成為連接兩塊脊骨的橋樑。術後身體會自然癒合,新細胞也會於移植骨周圍形成。3至6個月後,移植骨會與上下方的脊骨結成一塊堅實的骨頭,達致最終的融合效果。此手術方式已被廣泛採用,其成效多年來亦得到眾多研究及病例肯定。

改變習慣

接受這種傳統的頸椎融合手術後,患者頸部可能會喪失若干活動範圍,但這變化亦視乎頸部術前的活動能力及頸椎融合的數目。若只融合一節,術後頸椎的活動範圍可能與術前差不多,甚至會更好。然而若融合二節以上頸椎,患者有機會覺得轉動頭部及俯仰視的活動範圍有所減少。

另外,有研究發現頸椎融合手術可能會造成鄰近節椎間盤壓力及活動量增加,提高了「鄰近節病變」(Adjacent Disc Disease)的機會。鄰近節病變就是上下節的椎間盤退化或突出,令患者神經根甚至脊髓再度受壓,造成不適和困擾,甚至需要再次接受手術治療。

約10年前推出的人工椎間盤置換(ADR)是另一類椎間盤手術,正好可以解決以上問題。與膝關節置換術相似,於頸椎置換活動式人工椎間盤,可以支撐頸椎並保留頸椎正常活動幅度,其效用與自然椎間盤相差不遠,亦避免增加鄰近節病變的風險。

研究報告顯示,人工椎間盤置換術的成效與頸椎融合術相近,而人工椎間盤亦已獲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准,用於頸椎間盤病變或退化患者身上。

這兩類頸椎椎間盤手術都是精細手術,需要由前頸開刀,開刀時要避開食道、頸動脈等,然後在頸椎放置支架或人工椎間盤。不過現在手術技術成熟,只要由經過相關專業訓練及具經驗的醫生操刀,風險已降低許多,患者在術後兩至三日即可出院。

Sandra 最後選擇進行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過程順利,術後頸痛及左手麻痹的情況得到明顯改善,第三日已可出院,之後接受了一系列的物理治療。她終於明白保護頸椎健康的重要, 現在已徹底改善了「低頭族」的壞習慣。

撰文:林祥慶醫生

明德國際醫院骨科專科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