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8月27日

占飛 忽然文化

蠢笨年代

二戰以後,電視流行,美國社會開始有聲音指摘電視將人變得蠢笨。九十年代電腦興起,指摘愈來愈強烈。到手機和社交媒體當道,更有評論稱數碼世代將會是美國有史以來最蠢笨的一代。特朗普成為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彷彿見證了這個說法!

共和黨一直被開明的知識分子視為「笨蛋聯盟」(dunce confederacy)。當代笨蛋的始祖是列根,小布殊續其餘緒,特朗普則是「比蠢笨更蠢笨」(dumber than dumb)。可是,正所謂:「有什麼人民,就有什麼政治家。」若非美國人愈來愈蠢笨,怎會有「笨蛋聯盟」呢?

反智周期

美國羅斯福首創上電台向人民解釋他的政策。由1933年3月至1944年,羅斯福不時發表「火爐邊閒話」(fireside chat)。在1942年2月,羅斯福解釋二戰之廣,叫人民去買張世界地圖。結果,全國的世界地圖賣到斷市。調查顯示,80%成年人收聽了該次廣播。 那時代的美國總統,相信人民是可以說之以理的。那時代的美國人,尊重有識見的領導人。

今時今日,要看世界地圖,不用買,上網便可看到,甚至乎不用上網。總統上電視演說,電視台自會提供地圖,讓觀眾一目了然。然而,資訊愈唾手可得,受眾愈懶於接受。

2006年《國家地理雜誌》的調查顯示,約半數18至24歲的美國人不知道而且認為不需要知道世界各國所在。只有14%受訪者認為:除了英文外,多懂一個語言「非常重要」。

美國的開國元老,大多是樂觀的理性主義者,深信言論愈自由,愈少限制愈好。就像自由市場,貨比貨,顧客自會選擇質素好的貨品。同樣,在言論市場,真理會愈辯愈明,理性的公眾懂得捨假取真,棄劣取優。

只有麥迪遜(James Madison)擔心言論自由會帶來不良後果,胡說一頓的偽學者(cranks)充斥言論市場,劣幣驅逐良幣。事關要群眾動腦筋思考絕不輕鬆過癮,批判思考更苦心智。要以知識抗非理性、以獨立逆主流,以明智克蠢笨,更不容易。

遠在1964年,曾獲普立茲獎的歷史學家李察賀夫史達特(Richard Hofstadter)在《美國生活中的反智主義》(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書中已指出,大多數社會都有反智主義,但於美國尤烈,因美國有長遠的反精英、反理性、反科學的傳統。

此傳統源自勢力強大的福音派宗教(evangelical religion),而由於崇尚自由平等,任何謬論和蠢言笨語都可隨意散播,且有市場。賀夫史達特寫此書時,剛剛經歷過五十年代麥卡錫主義的白色恐怖。他並預測,美國會出現周期的反智潮流,不只波及學術界,還污染政治與社會。不幸,當今正值另一個反智周期!

煽動仇恨

1980年,著名科普作家亞斯莫夫(Isaac Asimov)為《時代》雜誌撰文《無知教》(A Cult of Ignorance),嗟嘆美國一直有個「無知教」——教眾以無知為榮,深信「我的無知跟你的有知,同樣的好」(my ignorance is just as good as your knowledge)。群眾識字而不「知書」(literate),縱然出版自由、言論自由,又有何用?

蘇姍雅各比(Susan Jacoby)在《美國的喪失理性時代》(The Age of American Unreason)一書中指出,列根上台,實施新自由主義後,美國人即愈來愈蠢笨,愈來愈反智,因為他們開始遠離文字,多看電影、電視等等影像媒體而少閱讀文字和書籍。

1982年,82%大學畢業生有讀小說和詩集的習慣。2008年,只有67%會讀。44歲以下的美國人,40%一年看不到一本書。8年前已經如此,今天恐怕更少人讀書,遑論詩集矣!

蠢笨化的另一症狀是,不看長文章,不聽長篇大論。文章愈來愈短,卻不一定精悍。政治論述最重要是「口號式金句」(sound bite)。哈佛大學的研究員曾追蹤不同年代政客的「口號式金句」長短:1968年,平均42.3秒;1988年,已下跌至9.8秒。踏入二十一世紀,更短至7.8 秒。

大家不妨為本地立法會選舉論壇的候選人計時,聽聽他們的「口號式金句」是否短小精悍?以電台和電視讀新聞的速度,一秒可以說6個字,8秒大概說48個字,15秒則90字。除了嘩眾取寵外,用48個字,能表達什麼有深度的主張和明智的見解呢?

但用48個字,卻可充分誣衊、中傷、挖苦、嘲弄,甚至破口大罵(港人謂之KO)政敵。用48個字煽動仇恨,亦綽綽有餘!試問政見辯論怎能不淪落至非理性和反智呢?

撰文 : 占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