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5月28日

毛羨寧 回眸英倫

咖啡館講述科學

5月初勞動節假期過後,我應香港英國文化協會邀請,講述一個有關數碼生活與腦神經的講座「How the digital lifestyle is reshaping our brain」,意外地吸引了近80人出席。他們主動在網上報名參與,下班後仍聽了一個多小時的科學「課堂」,十分難得,也證明了人們很關心數據時代所帶來的精神影響。近年我們透過各種電子媒體,以囫圇吞棗的模式對大腦灌注資訊,讀新聞、追看劇集、慣常到社文網站和群組留言,不知不覺着了迷。究竟我們的腦神經在認知,以及社會情緒方面有什麼反應?這是我最想講解的問題。

容易分心

我主要說出的實驗結果,強調着媒體多工(media multitasking)與腦部結構之間的關聯。因為神經組織可以基於我們的行為、環境、情緒而改變,而且能發生在細胞層(在學習與記憶的例子之中)或由皮質重新映射(cortical re-mapping)。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神經科學家Kep Kee Loh與Dr Ryota Kanai指出,高媒體裝置使用數量的人,他們腦裏的「前扣帶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區域中有較小灰質密度,而這個區域負責認知,以及控制情緒。所以同時間使用幾部手機、電腦和其他媒體裝置,可能會改變我們的腦部結構,令人容易分心、缺乏注意力,甚至刺激憂鬱與焦慮的情緒。

議定出這個題目,始於去年10月。那時我剛回到牛津校友聚會,聽了Susan Greenfield教授談及「Mind Change」,指出電子媒體對思維的影響。教授最廣為人知的優點,是把深奧的科學說得有趣。在大眾化的TED Talk盛行以前,學術界早以此為本,利用各式各樣的比賽或演講訓練科研人員。我在英國文化協會講述,就是一種名為「科技咖啡館」(Café Scientifique)的聚會。1998年,「Café Sci」在英國利茲(Leeds)誕生,目的是仿效百多年前知識分子於巴黎和倫敦咖啡館辯論和思考,利用品嘗咖啡或茶的時候,同時能興趣盎然地探討最新科學和技術發展:從生物科技到宇宙大爆炸,都可以拿來討論。它目前的分館遍布北美、中南美、英法荷;亞洲則以日本最普及,其次是中國、澳洲、紐西蘭、新加坡等大都會,通常聚在咖啡館、酒吧、餐館,甚至是劇場,總之是遠離傳統學術環境和氛圍的地方。我依着講述慣例,先以50分鐘的相關科研介紹起首,然後自由地跟參與者交流意見。看到科學在大眾眼中不會顯得高不可攀,對自己也是一個寶貴的學習機會,花再長的時間預備都是值得。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