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5月28日

李廸文 教研陣地

談同理心(一)

善惡是人類歷史、哲學、文學、教育上一個重要課題,不分古今中外。假如教育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目的是孕育人性,而如果人性包含對善惡的認識、判斷與實踐的話,那麼教育工作者應可受惠於對善惡本質的探討。「善惡」究竟是什麼呢?已有廣泛定論了嗎?是否由宗教典籍決定?是否由理性分析先驗地決定?是否由人的生物本質而決定?哈佛生物學家Edward Wilson說過:「研究道德的人,傾向不會清楚說出他對道德理論的基礎是什麼,亦不承認他有可能是錯的。」以下我試着說清楚我所理解的善惡基礎是什麼,並隨時願意向證據、論據低頭。

同理心的推展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我理解的「佛性」,是人潛在的同理心、慈悲心,是無私的關懷與愛。淨空法師說過:「每一個宗教的典籍都把愛放在中心,佛家講慈悲,回教講仁慈,天主教、基督教講神愛世人。」這佛性,是潛在的,不一定會展現出來,就像種子一樣,有潛在的生命力,卻不一定能充分展現出來,要看環境是否合適、有利。

孔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是人性,人的生物本能,本身無所謂善與惡,只是到了人的社交活動圈子裏,才被賦予「善惡」之判斷。「飲食男女」是最基本需要滿足的人性,但因隨之而來的佔有慾、貪念、暴戾、排他、怨恨等等,是最基本人性(即生存要求)在得不到滿足(可能因為生存資源極度缺乏)或任意放縱(可能因為道德價值教育的缺失)的一個必然後果。後者應該爭議不大,對於前者我倒想闡釋一番。

美籍英國人類學家Colin Turnbull在The Mountain People一書中描述過一個東非部族(the Ik)的人,在長期饑荒的煎熬之下,變得毫無「人性」可言。在見到有弱者或盲人跌倒時,或若有老人被年輕人搶去食物(這些年輕人甚至會撬開老人的口中尚未吞下的食物),他們會尖聲大笑。男人會熱烈期待小孩爬到火堆中,而當小孩把瘦弱小手放到燒紅的炭上之時,男人會開懷大笑,而這時候媽媽才會罕有地發揮母性,把小孩拉開。Turnbull亦記錄了他不曾見過成人餵哺3歲以上的小朋友,而亦有族人選擇遠離自己屋企才進食,因可避免與人分享自己已經很少的食物。

(下周六刊登續篇)

李廸文_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