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4月21日

陳美玲 特別企劃

尼泊爾地震一周年 災民在瓦礫中自強

去年4月25日,尼泊爾遭逢大地震,造成近9000人喪生,85萬戶房屋受到破壞,道路、供水及衞生設施等基建設施亦損毀嚴重。災民不僅痛失家園,日常生活及生計亦受到沉重的打擊。地震發生至今快一年,淳樸的尼泊爾人展現了堅韌一面,在逾400次餘震中重新出發;婦女在災後社區重建的路上,亦活出自信與自強。

尼泊爾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農村的資源原本就非常缺乏,根深柢固的性別不平等觀念,令婦女一直處於被動和從屬的地位。負責持家的婦女不但沒有收入,也往往缺乏表達需求及意見的機會。在災難發生之後,婦女的需要亦較易被忽略,所得到的心理和財政支援較少,往往感到求助無門。然而,女性只要得到相應的幫助,她們不僅能夠逐漸步出陰霾,更可以在救災和重建的過程中作出貢獻。

55歲的母親Kanchi Sunar,居住在偏遠的廓爾喀山區,不幸在這次地震中失去了22歲的女兒。「地震當天,我在廟宇的空地上,突然間感到地面開始搖擺震動。我立即致電女兒,她說:『不用擔心,屋塌下了,牛棚也毀壞了,人沒事,牛也沒事。』過了一會我再致電女兒的手提電話,已聯絡不上了。第二天,我才知道,她永遠的離開了我……」

失去了女兒的母親,陷入了無底的痛楚:「從那天起,我開始覺得我失去了一切,一切都沒有了……」在悲慟不已的痛苦中,她不能說話,眼淚不自覺流下,出現災後創傷的徵狀。

她獲救援團隊的探訪及邀請,前往由樂施會支持的婦女中心,在那裏接受創傷心理輔導,更重要的是在災禍中得到同路人的互相扶持。「在婦女中心遇上其他同樣失去親人的媽媽,她們的痛我感同身受,我由衷的明白她們。以前我有女兒的陪伴;在地震後,婦女小組的其他成員支撐了我精神上和經濟上的難關,對我幫助很大。」儘管失去了孩子的傷痛仍在,但她漸能控制她的眼淚,對未來的人生重拾盼望。

女性參與重建

在災區優先關注婦女的需要,是樂施會整體的救援方向。透過組成婦女小組,能夠凝聚有共同需要的一群,鼓勵她們在心理上互相支援,度過最難熬的心理關口。在開展各小組的項目前,救援團隊會先行徵詢婦女的意見,歸納出最適合她們的活動。意見得到尊重和採納,長遠而言能夠加強婦女的自信;同時亦令救援隊伍更能掌握婦女最需要的物資和服務,令救援方向更適切合宜。

隨着尼泊爾救援工作由緊急救援過渡至災後重建,災民的參與,亦成為社區重建的強大力量。

很多災民在地震中失去了工作,災後亦難以找到新工作,收入大不如前,生活捉襟見肘。另外,很多男性為了改善生計,長期在國外打工,婦女要獨力照顧家庭及務農,然而,女戶主缺乏男性擔當擔保人的角色,往往難以在災後到銀行借用緊急貸款,令生活陷入極大困境。因此,樂施會結合了社區重建及提供就業機會,在多個受災社區推行「以工代賑」(Cash for Work)項目,聘請超過1.5萬名災民,當中包括不少婦女,進行清理瓦礫、修建道路、重建灌溉系統等工作。

在去年地震震央加德滿都谷地市郊的Dakshinkali市,強達4.4級的餘震引發的山泥傾瀉沖毀了道路,灌溉喉管亦被破壞,延遲了災民重新務農的時機。一位27歲的女生Bimala Balami,拿起鋤頭開鑿道路,看上去有板有眼。她和另外30名婦女,先移開亂石,開通道路,並計劃在通道上修建新的灌溉系統。

「如果我不來這裏修建道路及灌溉系統,附近的農戶無法種植農作物,就連我們也無法得到食物。在這裏協助清理泥頭和開鑿道路,可以為我的鄉村作出貢獻。」Bimala在地震前負責持家,照顧孩子;在地震後為社區出力,自覺女性的地位得到提升:「地震後,一剎那村民也不知道他們如何維生。後來樂施會來到我們的村落,並為參與清理瓦礫的村民發放工資。我們也能養家了!」她打算將「以工代賑」的工資,投放在孩子的教育和維修居所上。

有參與「以工代賑」項目的男性災民亦很認同女性在重建工程的重要性,認為夫婦二人同時謀生,收入總比一人好;一些失去丈夫的婦女亦可藉此工作解決生活上的燃眉之急。在另一重災區廓爾喀,55歲的Mitra說:「在這項目中,婦女負責搬運石頭,男性負責修建行人道,這對我們帶來很大幫助。我們的團隊加入了婦女一同合作,增加勞動力,也可以加快重建的速度。」災民透過付出勞力維持生計,婦女更可打破女性持家無償工作的固有形象,提升婦女的地位,同時成為社區重建的一分子。

經過災民連日參與重建工作,這條總長5公里的山徑進度良好,至今已完成4公里路段。這條山徑貫通兩個村落,是1140戶村民前往診所及街市的必經之路,有助他們獲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重振社區經濟,回復市場運作。

「以工代賑」是樂施會在災後重建時的一個策略。災民在參與重建工程的過程中,得到必要的收入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並加強災民的抗災能力。以修建道路為例,災民不論男女,都能提升其社區事務的參與度,增強監察工程進度和規格的意識;在施工時也加強他們的抗災防災知識及能力。同時,激勵災民自力更生的精神,擺脫「等待、依賴」救援的固有觀念。

撰文:陳美玲

樂施會國際項目總監

圖片提供:樂施會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