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4月9日

李夢 藝術拾趣

林育榮:像科學家一樣創作

新加坡藝術家林育榮(Charles Lim)曾經說過他在創作時,更像一位科學家。「我不考慮美學,觀念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以及結果。」的確,我們在他的多媒體作品系列如《海況》以及《尋找萊佛士之光》中,每每能見到他對於「過程」的強調。

去年夏天,林育榮代表新加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帶去《海況》系列作品,既包括以航標及貝殼類生物為主體的裝置,也有他以海洋為主題的攝影及錄像作品。「海」這一意象貫穿林育榮過往十數年的藝術實踐中。對於一位新加坡藝術家而言,這似乎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

避開海洋

佔地不過700平方公里的新加坡,竟擁有將近200公里的海岸線,整個國家的實體經濟及民眾生活,均十足依賴海洋。然而,林育榮最初修讀倫敦聖馬丁藝術及設計學院的時候,卻希望自己今後的藝術創作能夠盡量避開「海洋」二字,因他早年是新加坡國家帆船隊成員,對周遭水域再熟悉不過。

他本以為太過熟悉的海洋無法繼續為他帶來靈感,然而他錯了。運動員日日面對的大海,在藝術家眼中,竟有完全不同的景象。他不單記錄今日之海洋,更試圖潛至歷史深處,從多年前海底電纜的故事裏,從關於燈塔的傳說中,找到關乎集體的、而非局限在個體經驗層面的敍述角度。

林育榮所謂「科學家式」的藝術創作,在我看來有以下兩點值得細味:探索的姿態(理性),以及探索的對象(看不見的事物)。不知是否與他早年從事競技運動項目有關,林育榮的作品看上去異常理性與克制。他向來質疑藝術家以過分浪漫的筆法書寫海洋,也不滿足於僅僅從地理或心理的角度理解包裹陸地的這以浩淼巨大的水體。

在他看來,海洋不單具備發電、運輸和油氣開採等等優勢,也在看不見的權力博弈層面,扮演相當重要之角色。一個國家如何對待或利用周遭水域,其實牽涉到政治、經濟乃至外交等諸多層面。數年前,林育榮曾在新加坡某畫廊舉辦「海況2:當邪惡消失」展覽,作品關於新加坡近海一座名為沙惹哈的小島離奇消失的故事。消失的小島涉及新加坡一項耗時頗久的填海造陸工程,而這背後種種權力的糾葛與爭端,亦被藝術家以隱晦的方法透露出來。

圍繞海洋

林育榮癡迷於探索那些「看不見的事物」,比如沙惹哈島消失事件中的各方紛爭,以及《海況6:第一階段》中的裕廊島地下儲油庫。看上去,林育榮的作品盡數圍繞「海洋」二字展開,但其實,他在創作上的志向絕不止於此。

他更希望以海洋為切入點,以裝置、錄像、攝影甚至大數據分析等等方法,為新加坡當代藝術找到一處與歐美、與中國乃至與傳統的南洋美術流派均不相同的落腳點。有鑑於此,他過往十多年的探索的確固執,卻也足夠引人尊重。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