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2月26日

李宇銘博士 醫博知源

傷腸胃即是寒?

有些人以為,吃了某些食物後,身體感覺寒冷,那種食物就是寒性食物,例如多吃蔬菜水果會感到身體寒涼,因此再誤以為,生病的時候不可以吃蔬果。當然,這種想法大錯特錯!蔬果有這麼多益處,生病時候反倒不吃,怎能加速痊癒?可是,為何不少人有這種誤解?且聽箇中道理。

首先,蔬果並非必然是寒涼食物,蔬果也有寒熱平和之分,例如荔枝、龍眼、榴蓮性熱,這是眾所周知的常識。而實際上,大部分蔬果屬於平和食物,不溫不涼,顯然不可以一概而論,因部分蔬果性寒涼則以為全部皆寒。

假設某患者並非過食寒性蔬果,卻依然因飲食導致身體寒涼,究竟為何?其實,即使沒有大量進食寒涼食物,也可以導致胃腸虛寒!原因很簡單:不論食物寒熱,只要飲食過飽,結果亦可導致腸胃虛寒。

過飽致虛寒

中醫理論認為,胃是負責「受納」和「腐熟」水榖的場所,食物進入身體之後,首先在胃中消化,而胃消化食物需要依賴人的陽熱之氣。胃就好像是一個「鍋」,而陽熱之氣就如鍋下之「火」,只有鍋裝着食物是不夠的,要煮熟食物必須要有火,如果飲食過飽,那麼人體就需要加大「火力」去消化食物,若經常耗傷陽氣則導致體內虛寒。

有趣的是,並非飲食溫熱食物過多,則體質必然變得溫熱,例如有些地區的人經常吃辛辣食物,卻不見得該地的人全都體質偏熱。同樣地,飲食溫熱食物太過,只要是吃得過飽,耗傷人體陽氣,儘管吃的是溫熱食物,結果亦未必能夠化成人體的熱氣,可以理解為一種「虛不受補」,胃腸虛弱,吃什麼東西也消化不了,未能變成身體的一部分。

進深而言,不管是哪種食物吃得太多,只要導致胃腸虛弱,氣血化生減少,人就容易受到外來的寒氣侵襲。受寒之後,又進一步加重了陽氣之虛弱,形成體質虛寒。胃腸虛弱的人,連喝下去的水也難以消化,那就形成了「水濕痰飲」,亦即民間所說的「濕重」,亦可因為飲食過飽所致。還有更複雜的情況,當胃腸變得虛寒後,內部又可產生「虛火」,一個人體內可以有「寒濕」和「濕熱」並存,實際上「寒熱並見」的情況十分常見。所以香港人經常會說自己是寒底、熱底、濕重,這其實跟我們的飲食文化,經常過飽有密切關係。

如果只是少量的吃寒性或熱性的食物,身體能夠自己調節恢復平和,未必對人體有大影響。相對而言,飲食過飽所造成的身體虛寒,比吃寒涼食物的影響更重要。因此,當吃了某種食物之後覺得體寒,未必因為該食物屬於寒性,更重要的是:「少吃為妙」。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隔周五刊登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