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誤解,以為自閉症人士只喜歡活在自己的世界,但事實並非如此,反而不少人都為了交朋友而苦苦思量。近年自閉症雖已成為社會關注的議題,但當中青少年及成年人的自閉症服務仍有不足,希望情況可以逐步改善。
本文透過一個自閉青年為例子,講解他們的社交障礙外,更談及一套剛引入本港的「交友技巧訓練」……
幾位初中學生正興高采烈地討論着最新的娛樂資訊。患有自閉症的阿傑看到同學們手舞足蹈地交談,他很也想加入。
同學甲︰「有無睇到BIGBANG個最新MV呀?」
同學乙︰「有呀……」
阿傑︰「喂!你哋上個月有冇去荔園呀?好多機動遊戲玩!我阿媽仲話佢以前年代嗰個荔園好唔同,以前有好多動物……」
同學們對於阿傑突兀地打斷別人說話感到奇怪。然而阿傑並沒有察覺到同學不耐煩的表情,依然滔滔不絕地發表他的「荔園偉論」。同學們不知如何回應,只好紛紛找個藉口離開。
阿傑不受同學歡迎,可歸因於構成自閉症的社交發展障礙,令他未能洞悉人際交往的潛藏規則。15歲的他尚未懂得加入話題的技巧,例如:如何試探對方意願,如何掌握適當時機開口說話,如何淡然面對被拒的尷尬場面。曾有自閉症的青少年說過,受朋輩拒絕是十居其九的事,令他們感到沮喪。
容易造成挫敗經驗
一般人普遍認為自閉症人士缺乏社交動機,認為他們並不需要朋友。而事實上,部分自閉症人士盼望交到朋友,願意主動與他人接觸,可惜因社交知識和技巧不足,令他們往往表現得幼稚、異常及單向,經常被人拒絕。挫敗的經驗會逐漸消磨他們與朋輩接觸的動機,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朋輩關係對建立自信、心理健康上有莫大關係,對未來的生活及工作上亦有影響。患有自閉症的青少年是否可以透過學習成功交到朋友呢?正是青少年自身及他們的師長十分關注的事。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自閉症研究專家Dr. Elizabeth Laugeson早於2009年開始研發及推行一套稱為「PEERS R」的交友技巧訓練。這套交友技巧訓練教材,採用嚴謹的訓練方法及程序。受訓的導師會向自閉症青少年逐一講解及示範經驗證有效的交友技巧,由邀約朋友外出至如何處理欺凌都涵蓋到。參與訓練的青少年每周均須完成「家課」,如致電予同學或組織朋友聚會等,增加日常應用的機會。
課程另一特色之處是,除了青少年之外,他們的家長亦須出席每周的家長小組訓練。家長們會學習成為青少年的「社交教練」,不僅在青少年「做家課」的過程中協助他們,更重要的是,當青少年在學校或朋輩間遇上突發的社交窘境時,家長能提供建議,讓自閉症青少年能更有效地處理在真實環境中的社交挑戰。這套訓練教材自推出以來一直進行臨床研究,是現時唯一經過臨床研究證明能有效提高自閉症青少年交友技巧的訓練方法。研究更指出,青少年與家長一同受訓較青少年單獨受訓獲益更大。
首度引入本土訓練
香港耀能協會已取得了Dr. Elizabeth Laugeson的同意,將PEERS R的內容翻譯及修改成適合本地應用的「『友來友往』自閉症青少年社交小組」,於去年底推出有關訓練計劃。
有興趣的人士可到香港耀能協會的網站(www.sahk1963.org.hk)參閱更多相關資料。
撰文:林美愛
香港耀能協會教育心理學家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可投稿「校長開壇」、「教研陣地」,文章約為800字;學生可投稿「貼堂」、「學生樂園」,畫作需要撰寫100字介紹,而文章約為8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2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報有最終採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