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代夫,誰都知道那一片從翡翠藍、淺藍到深藍的層次分明海水,還有屹立於海上度假別墅的俯瞰畫面,也總有一個浴缸置於浴室的落地窗前,面向大海的泡泡浴!這些配備奢華的「人間天堂」,美則美矣,可惜沒有靈魂。
來吧,我們一起走到馬爾代夫的赤道以南,探尋其靈魂所在!
馬爾代夫分為赤道以北和赤道以南。現時的馬爾代夫,度假村星羅棋布,粗略估計大約有兩三百個,大部分的度假村都集中在赤道以北的部分。
有朋友曾下榻北端的度假村,包船出海看海豚,結果一條也看不到,掃興而歸。自然生態的景觀沒保證,有時候得要視乎運氣。
但我在南端出海看海豚,看到的不是一兩條,而是三四十條的場面,分別之大,可以看見有關自然生態保護的狀態。
軟硬珊瑚
赤道以南的阿杜環礁,目前只有一間高級度假村。阿杜環礁由23座島嶼組成。這裏有全馬爾代夫最大的珊瑚礁,色彩瑰麗斑斕,令人嘆為觀止。
珊瑚分為軟硬兩種,硬珊瑚一般是灰色、咖啡色,偶有色彩鮮明的夾雜其中;軟珊瑚則是品種豐富、色彩艷麗。
在南端,這裏有許多不同坡度的珊瑚礁,因此聚集了更多的魚,種類也比一般的淺水區域更豐富,所以即使不懂得潛水,浮潛已經美不勝收。
浮潛最常見的是夏威夷海葵的小顆品種、羽星等。大自然如此美麗,發展卻難免帶來破壞,有鑑於此,在度假村所處的島嶼海域,闢了1000方公里的生物圈保護區,這裏的海床上架起了珊瑚支架,可以將受損、破裂但仍有生命的珊瑚重新種植在支架上,讓它們得以修復、生長,每個支架可以大約培育三四種不同的珊瑚。
潛入水底,看見這些一排排的珊瑚支架,猶如沉船般散發神秘感,有感這就是這一方水土的一個世界。
有了珊瑚礁,就會引來魚群,特別是小丑魚、海鰻,最愛在珊瑚礁附近徘徊。有了這些小魚,就會引來大魚,譬如魔鬼魚和鯊魚──生物鏈的形成,正正在此!
小珊瑚需時5年才能慢慢長大,遇上浮潛或是潛水人士一個無心的舉動,就可能把數十年或是百年才能成長的珊瑚叢破壞。沒有這些珊瑚,何來這麼美麗的海色以及海底景觀呢?更遑論旅遊業的開發了。
所以,位於首都馬累(Male)的海洋研究機構Seamarc,以海洋生物學家Melanie Bon領軍,致力於研究、探索如何改善馬爾代夫寶貴的自然環境。這種珊瑚架的技術支援正正由Seamarc所提供。
這裏有專人長期在海底採集被損壞或者因為被開發所威脅生命的珊瑚,移植到一個可以靈活移動的托盤上,再將托盤固定在珊瑚架上,讓珊瑚種植於溫暖的海水中。
珊瑚生長,就能為各種海洋生物提供庇護所,而且也能透過聘用熟悉水性和海域的當地人作為種植珊瑚的專員,讓他們在經濟上受惠,成為持續發展的模式。
除了珊瑚種植,海龜保育也是非常重要的項目。在海底世界,海龜扮演的角色舉足輕重,全靠牠們吃掉水草,令陽光得以透入海底令生物受到陽光滋養,牠們的糞便是天然肥料,能讓海底諸多植物得到食物的養分。沒有海龜,整個海洋生態就會失衡。
反饋自然
這裏的海龜保育分為兩個部分:一就是將因為被漁網拖行而肢體受傷,又或是誤食塑料瓶、廢棄漁網導致無法游泳只能等死的海龜救起,放在特製的水池裏飼養以便照顧,待療癒後裝上晶片以便追蹤,再放回大海去生活。這樣的治療並不簡單,一隻海龜往往需要數年的時間才能放歸自然。
二就是為綠海龜提供「保姆」服務,專員從整巢的綠海龜卵中選擇部分進行人工培養,養育至直徑30厘米左右再放歸大海。相對於自然界中綠海龜不到0.1%的孵化成活率,這樣人工孵養的成活率可達40%。
水,是生命之源,自古以來,有水的地方,就會有生命。
海洋覆蓋了地球表面的四分三,如果海洋生態失衡,人類的命運也堪虞。來到馬爾代夫,享受這裏的陽光和海水,藉着美景反思己任,憑一己之力反饋滋養我們的大自然,活着也因此更有意義!
撰文、攝影:謝嫣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