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月22日

甄小慧 自由談

預備好的民間工藝館

睇相佬幫你卜前程,收買佬與你談舊事。但如果叫堪輿學家去回顧本地保育發展,可能會拋出一句「2009年是本地文化保育意識提升年」。七年前,政府清拆牛頭角下邨,本地文化組織把握最後光輝歲月,趁屋邨生活一切健在,舉辦文化保育活動,提供機會予年輕人在邨內拍照、討論、考察,「牛下」就成為大家關注的保育議題。

得到傳媒踴躍報道,圖文並茂介始邨內的建築設計、小店故事、盂蘭勝會、特色小食,連明星也專程回邨問候母校的教師,食一份兒時鍾愛的茶餐,再緬懷幾番,那就更多人走來「牛下」朝聖。當年鑽進香港市區最後一座完整用着的徙置區,目睹住家和工場、小店共存幾十年之後的交往方式,無形無相,更無法以物質衡量的默契形成的和諧秩序,變成社會關係網絡的完美展現。邨內的鳳凰冰室、國華電髮廳、枝記鐵器、興發紙號、合成秤磅、永昌藥行,還有傳統大牌檔,臨別前變成熱門保育話題。現在「牛下」消失了,小店和工匠的生財工具也散失四方,各路有心人會私下收藏,少有機會公諸於世,也形同消失了。為何政府當初不向工匠和小店大規模收集舊物品,用訪問和錄影來記錄使用情況,以便長久保存和展示,向下一代講解香港獨有的屋邨文化和歷史呢?

獨一無二生活紀錄

博物館當局的回應是,這些物品並無獨特的歷史價值和美學價值。然則,這些幾十年慣見的舊區和舊屋邨的物品、商店和人情故事,正是最深刻地塑造香港人共同記憶與身份的東西。明式家具當然典雅珍貴,但豈有一個屋邨的鐵洗面盆和理髮椅來得親密?雖然美荷樓有些展覽,但深度和廣度遠遠不足,香港這幾百萬人在戰後幾十年的濃縮變化,對華夏社會和人類歷史來說,是獨一無二的啊。台灣那邊的社區營造,正是記錄這些尋常庶民的生活美學,老農的鄉談和故事、日治時期留下的古老打穀機如何使用、食物的古早味如何留住,經驗傳給下一代,世亂之際令人安心,又衍生無數創意工業和悠閒生活的點子,吸引香港文青去朝聖。

雨夜遇見吳文正Simon,當年就是他在「牛下」舉辦了「牛下開飯」系列活動,喚起眾人關注保育香港庶民歷史。他風塵僕僕由南丫島考察回來,明年的社區計劃肯定頗為複離,他要預早張羅。朋友戲言一句:「文化葫蘆director ,你愈忙愈精神喎!」Simon是性情中人,最愛在舊區與小店老闆和夥計談軼事。他聳聳肩,謙稱自己只是「見嘢就做」,對總監銜頭不以為意。於我,Simon是香港一位先知先覺的收藏家,攝影以外寄情本土舊物。他收的不是名酒名畫、明式家具,他的藏品沒有明顯升值能力,五千多件藏品中盡是上世紀香港小工業、小工匠所用的生財工具;不是古老電髮椅、電髮器,就是書法體的店舖招牌、舊枱椅。單講凳椅的故事可以講三日三夜。例如工匠凳是用印尼的坤甸木製成,此硬木材含有鐵質,堅硬到可以用來做樓板和木船的龍骨,近年不易出口外地。這些工具木凳在工匠經年使用之後,刻下磨蝕痕跡,成了獨一無二的工匠生活紀錄,是師傅一生手藝的印記。現在存放在黑暗的貨倉,等待重見天日。

一份堅持幾分浪漫

在香港要當一位「非牟利文化收藏家」,是時勢也是無奈。小店老闆也明白「博物館有咁多名畫珍品要展覽,捐呢啲舊嘢畀佢哋咪盞封塵」。香港工匠師的工藝品,小至一把剪髮刀、一個自製的炭爐車仔檔,大到一座鉛字排版機,記載了材料來歷、師傅的手藝演化和不經意的商品美學。政府盡拆舊區不留痕,牛頭角下邨只餘斗室一間展館,保育手法是一向的形式裝點。我問Simon下一步如何是好。「我會努力尋找私人或機構支持成立香港首間工藝文化館。」眼神堅定,露出工匠式的歡欣自豪,還帶幾分浪漫。

圖片:文化葫蘆

撰文 : 甄小慧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