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2月11日

潘玉琼 教育講論

回顧兩文三語政策

香港人常掛在口邊的「兩文三語」究竟從何時開始作為政府的政策?具體上實施了哪些項目?與向來推行的「語文提升政策」有什麼分別?

香港自開埠以來基本上使用兩文兩語,華人主要用中文(口語為粵語),政府高官(大部分是英國人)用英文。自1978年實施9年免費教育之後,英文開始普及, 加上八十年代經濟轉型和政府大力發展高等教育,英語需求大增,年輕一代普遍具備中英雙語能力,但中文指的仍是現代標準漢語作為書面語、粵語作為口語,九十年代之前普通話在香港並不重要。

重視用普通話

自九十年代初開始,「大陸團」不斷湧入香港,香港人又北上購物和經商,香港人逐漸意識到普通話的重要,故會說普通話的人於短短5年間從16.9%(1991年)大幅提升至24.2%(1996年)。可見即使沒有政府的語文政策,只要有現實的需要,人們也會作出理性的選擇,自行找機會提升語文水平。當然,另方面,政府的語文政策對推動語文的使用和發展必然發揮很大的作用,例如「兩文三語政策」令會說普通話的港人從回歸前(1996年——24.2%)到回歸後(2011年——46.5%)翻了幾乎1倍。

「兩文三語政策」是董建華於回歸後立即推出的兩大語文政策之一(另一為「母語教學政策」),目的是提升兩文三語水平,增加香港人在全球化下的競爭力。

究竟這個政策涵蓋了哪些項目?最初只局限於教育範疇,數十億元的資源投放在四方面:

(一)為配合教育改革,2001年推行全面的課程改革,中、英語文是其中重要的學習領域。教育局於2003年特別成立「語文教學支援組」,目的是「支援學校教師規劃校本課程、開發教學策略及設計多元化的評估策略」;

(二)為學校提供額外津貼,提升語文水平,例如設立多媒體語文中心和課外閱讀計劃等;

(三)推出多項措施提升中小學語文教學質素,例如設立英文科和普通話科基準試、英文老師入職前要接受英文科師資培訓、非主修英文的英文老師要修讀本科知識課程、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獎勵計劃(資助金額高達每位教師5萬元)、資助全日制英語教育課程學生到海外修讀英語沉浸課程、為修讀全日制英語課程學生提供獎學金等;

(四)加強大學生的語文要求,如在公開試必須取得中、英文科及格、將「國際英語水平測試」(IELTS)定為大學的Exit Test,但學生可自由報考。

納入中小課程

除中、英文科外,教育局也大力推動普通話,如1998年把普通話科納入小學和初中必修課程,2000年普通話科成為中學會考選修科,以及大力推動普教中。

自2000年開始,「兩文三語政策」從教育範疇逐步推廣至職場和公共領域,如「職業英語運動」,政府花了6200萬元資助三分之一在職人士修讀相關職業英語和報考業內的英語基準試。此外,在公共領域,香港電台設立普通話台、港鐵改以三語廣播等。

「兩文三語政策」與回歸前推行的「語文提升政策」的最大分別是什麼?後者只停留在教育範疇,而前者已擴展到職場和公共領域。此外,前者只是有關學習語文的規劃(Acquisition Planning),而後者已涉及語文本身的規劃(Corpus Planning),如用詞要規範化(Standardization)。近年來,大陸用語(如優化、空調)和地方名稱(如肯尼亞、弗吉尼亞州)在港的使用愈來愈普遍。雖然港人向來愛自由運用本地、台灣和大陸的中文詞彙,看來會慢慢地被規範化了。

撰文:潘玉琼_香港浸會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可投稿「校長開壇」、「教研陣地」,文章約為800字;學生可投稿「貼堂」、「學生樂園」,畫作需要撰寫100字介紹,而文章約為8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2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報有最終採用權。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