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1月26日

陳廣隆 電影講座

從《十二怒漢》到《十二公民》
追尋法理公義長路漫漫

「你有罪!」「他做錯!」「某某無恥!」處身動輒立場先行的現今社會中,不少人自命道德判官,凡事誅心,言辭激憤,卻喪失了換位共情的同理心。我們無疑不是法官,但在網絡世界,平日閒聊八卦、月旦私評,也有左右是非、影響人命的力量,時刻警惕偏見,客觀論事,才能藉辯難維護公正。最近在香港舉辦的「中國電影節2015」選映了徐昂導演的《十二公民》(12 Citizens, 2014),故事改編自薛尼盧密的法庭片經典《十二怒漢》(12 Angry Men, 1957),近50年來翻拍者眾,創作者們對法理和公義的理解到底有何不同,實在值得研究。

《十二怒漢》講述一名少年被控謀殺父親,證人供詞、呈堂證物皆對少年極為不利,法官着12人陪審團退庭商議,若少年被裁定有罪,將判以死刑,唯12人必須決定一致,缺一不可。這12人中11人都認為少年罪有應得,只想盡快投票作實完事,唯獨亨利方達飾演的8號陪審員表示異議,雖然一時間他也提不出任何具體的反對意見,想不通證供有何漏洞,但他認為無論如何不應如此草率判定,無論有罪無罪,也應尊重疑犯的生命,何況陪審團的責任並非找出兇手誰屬,而是按「無罪推定」與「合理懷疑」的原則討論,若無絕對實據可證少年殺人,就應判議疑犯無罪,故堅決要再逐一審視疑點及證供。

在討論的過程中,12人針對辯護律師怠惰疏忽的表現、疑犯殺人動機的爭議、罕見凶器誰屬的問題、證人供詞表面可信實欠科學的漏洞、致命刀傷奇怪的切入角度帶出的疑團等,一一仔細檢驗、彼此針鋒相對,還不時親自搬椅動刀,親身重演案發現場的實況,考慮各種可能,仿若懸疑片、推理劇,幾乎涵蓋查案審案的各種角度,層層剝筍,劇力緊湊,至今依然牽動人心,不過這始終不是編與導的重點,不說今天科學鑑證技術進步神速,不必由陪審團憑空驗證,何況現實裏陪審團必須按指引辯論,不太可能在商議期間這樣「動手動腳」。

心靈描寫

這不是說《十二怒漢》的故事已變得過時,而是真正好看之處,其實是12人各有偏見各有弱點的性格,看他們的心靈如何因共同議案而碰頭交鋒(confront)、交聯互通(connect)並坦白懺悔(confess)。如果說8號陪審員代表的是「美國良心」,是法理公義的代言人,餘眾則代表着不同的人性弱點,如7號陪審員只想盡快完事趕去看球賽,隨便轉換立場跟大隊投票,毫不關心疑犯死活與公正與否;10號則由始至終鄙視出身貧民窟者,認為他們都是天生殘暴的騙徒,滿嘴歧視謷語,連其他認同有罪者都看不過眼;3號是最頑固、最暴躁、最憤怒的一個,即使到了眾人皆認同案件存有合理懷疑時,他仍不改舊論,認定少年有罪,到後來故事才揭露原來他的長子早年因衝突離他而去,長期鬱結,竟令他遷怒於涉案少年,下意識想殺掉這疑犯洩憤。

《十二怒漢》重要的價值就在於此︰人人都覺得是對的事,是否就是正確?是人云亦云跟大隊,還是經全面思考後的決定?審判他人前,我們又有否先審視自己?自詡是理性的分析,有多少是個人經歷積累的偏見,甚至是借公義之名包裝的批鬥?不少觀眾也許較記得亨利方達堅定不移、眾濁我醒的演出,其實他這角色一開始也不肯定自己孰對孰錯,許多觀點都是和其他人討論時才想到的。法者,應是合眾之力以求平等公正的規範,非待一英雄現身裁決眾事,更非一人或一黨壓服他人的手段,是以《十二怒漢》最想表現的,乃是眾人從互罵、猜疑、爭拗到溝通、澄清、了解的過程,即使是偏激橫蠻的意見,只要願意細心聆聽、冷靜交流,也有感化、互諒、合作的可能。面對他人,方能發現真我;了解自己,才可認識對方——正如3號陪審員,最後也良心壓過私忿,咆哮着向眾人訴盡憤懣後,才認識到自己的偏執與無理,終改投無罪一票。

多個版本

那是美國民權運動萌芽待發的年代了,影片當年評論雖佳,首次擔任長片導演的薛尼盧密還因此贏得柏林影展最佳電影金熊獎,美國票房卻不理想,然而隨反種族歧視運動日盛,社會追求公正的民風漸開,不久被奉為啟蒙經典,後來不少國家也有改編版本,或模仿或戲謔或發掘新信息,如寶萊塢翻拍的《懸而未決》(A Pending Decision, 1987),表演頗為誇張,但精神不減;日本著名編導三谷幸喜改編成的《十二君子》(12 Gentle Japanese, 1991)卻是喜劇。以《密探霹靂火》與《驅魔人》成名的實力派導演威廉佛烈金則在1997年拍過同名電視長片版,故事大同小異,但導演增添各陪審員之間更多閒聊互動,意見不合不代表就是敵人,強調「溝通」之義,這樣就更顯人性,而此作最大的改動是將10號陪審員改為前伊斯蘭民族成員,以表示歧視的惡習無分種族,《十二怒漢》歷久不衰,就是因為這故事有可延伸可更新的彈性又不失恒久的普世價值。

俄羅斯名導米嘉可夫的12(2007)則改編得更加徹底,不單將8號陪審員角色改坐3號位置,更將俄羅斯與車臣經年武裝鬥爭的遺害寫進電影中,最破格的是導演追求的不單是法治精神,更追問假如疑犯是被人陷害的,即使成功獲判無罪,有誰願意在庭外協助保其安全?明知少年獲判無罪後極有可能被幕後黑手謀害,可否投票有罪將無辜的他送進相對安全的監獄去?法理與仁義,到底如何取捨?

到了中國的最新改編,中國不採普通法,司法審訊不行隨機從平民選出的陪審制,所謂「人民陪審員」主要由基層推薦,人大任命,充滿中國特色,直至今年才漸見改革;訴訟法中雖有「罪疑從無原則」,號稱不再需要被告負上證明自己無罪的責任,但始終被質疑未全面落實推行,而且社會關於「無罪推定」的意識仍弱,甚至連執業律師也不一定服膺此信條,應亮導演取材自楊佳殺警案的被封殺影片《我還有話要說》(When Night Falls, 2012)就從側面呈現了其遺害。那麼徐昂與編劇韓景龍怎樣將《十二怒漢》改編為當代中國故事?

模擬辯論

原來在《十二公民》裏沒有「真實」的法庭,一切只是「模擬」的——在某政法大學,未通過英美法課程考試的學生,補考題目是要他們組成模擬西方法庭,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審理在故事裏真實發生的富二代少年弒父案,12名家長則扮演陪審團角色,其餘劇情,除了角色背景,基本就與原作相同。

以敍事能力、製作水平來說,《十二公民》其實是不差的。在《十二怒漢》,薛尼盧密與傳奇攝影師卡夫文以當時盛行的黑白電影明暗強烈的布光,賦予了影片黑壓沉鬱的氣氛,12人本來就在迫狹翳焗的斗室中討論,空間有限熱汗滿額,隨着劇情推進,薛尼盧密的構圖更愈收愈窄,鏡位愈來愈低,聚焦臉部特寫,使熾熱的爭辯更見緊張,早被視為教材級示範;威廉佛烈金布光相對明亮,一反黑色格調,構圖也沒有那麼緊張,反多以靈活的人物走位及長時間鏡頭捕捉各人的神態,敍事流暢有力。徐昂的導演技巧當然不如兩位名家,不少處理更顯得煽情外露,例如原作故事發生的幾小時裏,窗外天氣一直變化,由酷熱、天陰、驟雨到重見光明,反映着局勢與心境的轉變,徐昂沿襲此設定,卻「整色整水」,用不同色調加強窗外光線效果,就相對刻意了,又如3號陪審員最後發言時,新舊美版皆以平實的態度處理,相信演員,純以演技取勝,徐昂卻要加上抒情配樂烘托,放片尾工作人員名單時還有主題曲,這些都是原作沒有的。

不過這也不算是致命敗筆,最大的問題是當整場辯論都是模擬的,討論結果並不影響疑犯生死,縱使指向真實案件,眾人討論起來時會那麼切身、那麼激憤嗎?8號陪審員強調如果不當真去討論以作模範,兒女們就難以學會法律的嚴謹與重要,這番言論固然可嘉,卻似不足以驅動眾人灑淚剖白、秉正論辯。我相信導演是真心想藉影片喚醒觀眾追求公義,探討社會當前現象,例如他將原作中的「偏見」改寫成北京人對外省人的歧視、貧富不均的社會中普遍仇富又笑貧的傾向,就準確切中時弊,然而正是因為「寫實」,影片中多位「公民」,法治意識與教育水平都比原作略低,表現起來也更加草根、滑稽,這就不知是否有意暗諷了。

更可惜的是影片雖然歌頌法理公義, 隱含的價值卻相當保守。當12人高聲爭拗幾欲動手時,令他們暫停冷靜的,原來是聞聲而至的大學教授,也就是定奪眾人兒女是否合格的權威。岑逸飛〈從怒漢到順民〉一文就說「所以片中的陪審員,心底裏根本不敢對案件提出質疑。影片裏提出質疑的仍是8號陪審員,但他的真正身份,到影片結尾,便來了一個『畫龍點睛』,他原來是個檢察官。這裏的訊息就很清楚:在中國,真正能伸張公義的,畢竟還是檢察官」。這令我想到英國藝術家曉洛克(Hew Locke)的裝置作品《陪審員》(The Jurors, 2015),他這新作由12張銅造椅子組成,靈感來自《大憲章》指引後世陪審團制度的法條,表達審判需經同儕合法判決方為公平公正的信念。這12張椅子設計各異,有趣的是其中一張刻有「禮仁義」漢字,似是頌揚儒家精神,然而獨缺了「智」,不知作者有心還是無意?一如《十二公民》的缺憾,假如事事懼怕權威並放任權貴規管,不願認同、賦權予群眾的智慧、民主的力量,談法治始終尚有漫漫長路呢!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