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0月28日

龔小明 特別企劃

貧民窟裏的蒙古包有何吸引?

大漠草原,游牧民族策馬奔馳和放牧是我們印象中的蒙古。11年前,有機會考察當地宣明會的事工。今年,舊地重遊,驚嘆着蒙古急速的都市化步伐。在首都烏蘭巴托,舉目不難看見連綿不絕的貧民窟,向上及向橫地在一個又一個的山丘蔓延,當中有不少簡陋的房子,但是,最令我驚訝的還是一個個的蒙古包。是什麼令這群游牧民族甘於放棄遼闊的大草原,蝸居城市貧民窟內?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蘇聯仍未瓦解之前,蒙古長期依賴蘇聯的巨額農業補助和引入的工業技術管理人員,發展經濟。直至蘇聯變天,蒙古頓失依靠,很多家庭的經濟支柱失業。雖然蒙古自1992年起推行多黨民主制,並開始發展經濟,卻是舉步維艱。由1991至1996年,生活必需品及教育費飆升5000%,令人民生活百上加斤。

縱然經濟發展緩慢,仍難掩急速的都市化步伐,部分是計劃之內,大部分卻是因為急劇湧入的農村人口,希望在都市化的初期分一杯羹。但是,與很多經歷都市化的發展中國家城市一樣,蒙古也面對難以掌握和控制的都市化步伐。蒙古政府估計在2012年前,已有67%的人口居於城市,而且,集中在首都烏蘭巴托,令社會福利、基礎建設、就業以至住屋安排等,也難以配合人口的急劇增長;加上農村人口至今仍不斷湧入烏蘭巴托,以及還未計算沒登記的外來戶籍和人口資料,令蒙古政府更難調控整個都市化的進程。

根據2011年蒙古的農業人口調查顯示,逾六成農村家庭認為耕種的農產品,市場售價很低;近五成家庭亦認為由於他們的居所太偏遠,難以將收成運到市場售賣;加上寒冬往往令游牧民族失去大量牲畜,凡此種種,也大大影響他們的家庭收入。所以,這群本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很多也毅然放棄固有的生活模式,帶着他們的蒙古包和家人走進城市,以求改善生活環境。

牧民入城進退失據

當游牧民族去到城市可以找什麼工作?在經濟發展初期,當採礦業和建築業興盛時,他們較容易找到相關的工作或臨時職位。然而,蒙古近年正面臨持續經濟失衡問題的挑戰,經濟增長放緩。世界銀行在本年7月指出,蒙古的減貧情況,城市比農村的步伐較慢,尤其是在烏蘭巴托。於2012至2014年期間,只是下降了3%,遠低於2010至2012年期間的11%。城市的減貧速度放緩,意味着蒙古整體的減貧速度亦減慢。大部分活在貧窮線下的人,其實離貧窮線不遠,所以,即使是溫和的增長也可能推動他們脫貧。相反亦然,若遇上經濟不景氣,這群貧窮人便會首當其衝,再次陷於貧窮線下。

經濟發展放緩,令這群游牧民族愈來愈難在城市找到工作,有的只能倚賴政府提供給子女的津貼或一些傷殘津貼,勉強過活。對他們來說,分別只是以往是依賴大自然生存;現在則是倚賴政府援助過活,都是見步行步,二者其實異曲同工。對以往仰賴大自然,很少計劃未來、儲蓄和理財的游牧民族來說,遷居城市不僅未能改善生活,反之更不由自主,因為他們的手中既沒有牲畜和田地等資產,也不能再運用農耕和畜牧等謀生技能,以致他們仍未享受到都市化帶來的好處前,已經身受城市資源分配不均帶來的禍害。強悍的蒙古人能夠抵受嚴寒的天氣,卻敵不過貧窮的枷鎖。是去是留都是很難的選擇,留下來只有寄望下一代接受教育後可以改善生活,離開便要回去過着沒有計劃的放牧生活。

蒙古政府估計在2013年時,逾65%烏蘭巴托的人居於貧民窟(當地稱為「蒙古包區」)內。除了飽受居住環境欠佳、學前教育學額不足等困擾,還有清潔食水和衞生設施不足等問題,因為政府僅在主要道路旁設置排污設施,臨近城市外圍以至依山而居的貧民窟居民,便未能受惠,只能自行擔水,又或在家旁邊挖土興建簡陋的廁所,不僅衞生環境惡劣,排泄物還會滲入和污染土地。再者,由於部分蒙古包建於排洪設施之上,以致洪水來到時,造成更大的破壞。

都市化是時代的產物,可是,當中引發的問題,例如貧民窟的擴大和環境污染等問題,也是很多急速都市化國家面對的共同問題。因為我們以往總是認為農村貧窮問題難以根治,如果能夠到城市謀生,才有較大的脫貧希望。這些都市化下的農村移民生活實況,足以證明我們以往所想真的有所疏漏。到底都市化能否為貧窮人打開一個脫貧出口?

都市化和都市貧窮

這些年,都市人口不斷上升,不過其中近半數都住在較小型的城市,一般人口在50萬以內。世界很多國家繼續邁向都市化,持續發展的挑戰也就不單在鄉村,也在都市,尤其在低收入國家,其都市化往往更為快速,環境問題也較嚴重。今天,儘管城市比農村的條件較優勝,城市地區的不平等情況,仍然更甚於農村,數以億計的世界城市貧困人口生活在低於標準的生活環境中。在一些城市,欠缺計劃或沒有管理的城市擴大導致人口迅速增長、污染和環境問題日益惡化。

聯合國指出世界各大小都市僅佔地球陸地面積的2%,卻消耗了世界60%至80%的能源,以及產生75%的碳排放量。快速的都市化也給淡水供應、污水處理、生活環境和公眾健康增添很大的壓力。同時,都市裏的貧窮現象亦頗為相似,包括:

.收入不足或僅倚賴不穩定的收入過活,難以為子女提供基本生活所需;

.資產不足或不穩定,以致未能為子女提供持續的教育和改善的居住環境;

.住處不足或居住環境很差,令兒童生活不安穩;

.環境擠迫及缺乏規劃,以致遇上自然災害或人為災害時,往往易於釀成傷亡;

.公共設施不足,例如食水、衞生、道路和街燈照明等,令兒童生活不安全;

.基本服務不足,包括學校、診所和交通工具等,剝削了兒童的基本權利;

.家庭沒有收入時,欠缺安全網的保障;

.缺乏權益保障,包括政治權利、衞生及安全權利、防止污染、對抗暴力剝削的保護,兒童身處不安全中;

.欠缺發表聲音和意見的渠道,沒有政治影響力,猶如被社會分隔。

8億人居於貧民窟

全球人口分布是城市多於農村的趨勢已持續多年,根據聯合國2014年的統計報顯示,全球人口有54%居於城市,估計2050年時,城市人口比率會增至66%。目前,最都市化的地區是北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還有歐洲。亞洲和非洲地區的都市化則仍未及半數,但未來10年的步伐應會加快。根據聯合國人居署的資料顯示,每天有12萬人進入亞洲各城市,需要建設最少20000個新住宅和配套基礎設施,才能配合。然而,現時顯然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以致居於貧民窟的人口持續上升。

一般而言,都市生活也被視為較高水平,包括文化、教育、醫療和社會服務資源等,以至文化和政治的參與程度,同時,也被看作國家減貧的重要力量。然而,一些國家在急速而欠缺長遠計劃的都市化下,基礎設施不足及未曾落實維護都市生活的政策等,對國家的持續發展構成嚴重障礙。因此,都市內存在的不平等和貧富懸殊情況更甚於農村,令來到城市的農村人口可能陷於更深的貧窮中,被迫住在貧民窟內。

根據聯合國人居署的資料,貧民窟簡單來說就是「以低於標準的住房和貧窮為特徵的人口稠密的城市區域」。該署的資料亦顯示,自2000年以來,全球已新增了5500萬名新的貧民窟居民。現時,8.28億人居於貧民窟,人數持續上升。貧民窟內的兒童,通常居住在擠迫環境中,往往是拼湊搭建的臨時房屋又或是居於街道上,飽受各種危險威脅,例如被驅趕、暴力威脅、人口販賣等,同時,亦由於居住和社區衞生環境較差,食水亦可能受污染,以致嬰幼兒死亡率較高和兒童健康問題屢見不鮮,例如發育遲緩和體重不足等。再者,據估計約有三分之一住在貧民窟的兒童沒有登記出生,因而難以獲得教育和其他福利保障。

宣明會深切關注住在貧民窟的兒童和家庭,他們被剝削各種基本權利的情況日趨嚴重。因此,自2008年起,在6個國家進行先導計劃,包括柬埔寨、印尼、印度、南非、黎巴嫩和玻利維亞,探討服務城市貧困兒童的方法。這些計劃從開始起就重視兒童及青少年的參與,重視他們對自己社區未來的看法,聆聽他們的聲音。在2014年4月,宣明會舉辦了第一次的兒童議會,就在聯合國人居署舉辦第7屆世界城市論壇的第一天,來自數個國家的200名兒童向世界的領袖,表達了他們對未來城市的意見,包括哥倫比亞的華特,他說:「這是我們想像的城市,為美善而存在。我們可以安靜、和平地住在其中。有更多綠色地帶,兒童可以散步、遊戲,享受城市的環境。我想像一個未來的城市,兒童在其中玩耍,沒有暴力和污染。」

自去年起,聯合國將每年的10月31日定為「世界城市日」,藉此加強各國關注都市化進程中的重大問題與挑戰,透過分享與交流,促進全球城市乃至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我們住在香港,相信對城市生活的優劣也自有一番看法。回想兩次踏足蒙古,令我深深感受到每個成功都市背後,一點也得來不易;而住在城市蒙古包中的兒童,他們的脫貧路更是艱辛滿途!

撰文:龔小明

圖片提供:宣明會

香港世界宣明會傳訊主任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