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0月23日

譚淑美 居港異鄉人

英國女同志借種育兩子
籲不同性取向人士:忠於自己

Laura Simonsen,來港8年的英國女子,她是同性戀者,十分關注不同性傾向人士的權益。踏入30歲,她與女友組織家庭,向朋友借精子由她親自懷孕,誕下兩名兒子,在港居住及讀書。及後,她更在社交網站組織同性家庭團體,每月舉辦活動,互相扶持。

正職是建築公司的電腦繪圖員,公餘時間愛上攝影,最近忙於籌備月底的易服攝影展。她追隨一個英國易服男子半年,由他在家化妝打扮出發,到踏上高踭鞋搖身變成6呎4吋高的「女人」,到中上環出巡,然後到夜店演出,引發群眾歡呼叫喊。

不論是站出來對傳媒坦承生仔心路歷程,以至這個攝影展,Laura只想叫大家「忠於自己」(be yourself)。

Laura在香港誕下二兒子,地點是瑪麗醫院。主診男醫生,見到這個準媽媽,卻有點不屑。

「他說:你不應該懷有孩子,你在為孩子製造麻煩!」她說:「那令我很難過。」

孕育兒子的精子,來自她在澳洲的男性朋友,並在當地診所進行人工授精。

她怎麼回應瑪麗醫院那位醫生呢?

她頓一頓道:「我跟他說,我不會令兒子有麻煩的。他將會生於一個快樂的家庭,他有我們的愛,這才是最重要。」那男醫生繼續罵她,說香港對同性戀有規管,正如香港並不容許有精子銀行。

但,瑪麗醫院不只一個醫生,那醫生的上司,是女醫生,卻對此持開放態度。「她很好,說應對所有病人公平,她很支持我!」Laura感到釋懷,最後在香港順利誕下二子。她的第一個兒子,是在悉尼出生的。

當上媽媽後,她走去紋身,手臂刻有「6:24 04.04.2010」及「10:19 16.05.2012」,
是兩個孩子的出生日期和時間。

考驗未完,是出世紙。

大兒子在悉尼出生,出世紙可寫兩個媽媽的姓名。但在香港,只能寫一個母親的姓名。「爸爸那欄要空白,真是慘。」兩個兒子,今天分別是5歲及3歲。

「我希望他們長大後,也要接受自己。」當然,她也考慮到孩子可能面對欺凌,「我會叫他們堅強,若有人問他們,他們可跟別人說,我在一個有愛的家庭長大,同性戀媽媽是沒有罪的,她們的孩子,也沒有犯錯。」她一直有跟兒子做心理輔導,及早讓他們知道這個家庭是社會少數。「這是沒問題的,很多人有爸爸,雖然你沒有,卻有兩個愛你的媽媽。」

沒有父親節

大兒子現已入讀國際學校,是小學一年級生了,「他5歲入讀小學,學校很好,非常接納我們。」

當遇到父親節,怎辦?

「我們不會跟孩子慶祝父親節的,我叫媽咪(mummy),我的伴侶叫媽媽(mama)。她說:「大兒子最初在灣仔念幼稚園,老師說,我們是該校第一對同性戀媽媽。她人很好,非常有禮,只勸過我讓兒子在父親節,幫同學一起畫父親節卡。我後來覺得也可以,就算兒子要做勞作、弄領呔,我們也可以戴領呔的。」

至於其他家長,通常以為她們其中一個是阿姨。「我們不會到處跟人說:我們是同性戀媽媽!但,有時大兒子會向別人透露。」幼稚園以英語為主要語言,孩子比較國際化。

兩個媽媽又如何分擔家務呢?

「不是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她笑道:「看看我們各自最擅長什麼,譬如我較多煮飯,她就較多洗衫——我洗衫是常常擺烏龍的。又如我今天外出,就請她看管孩子做功課。」

Laura的正職是某國際建築公司的電腦繪圖員,因照顧小孩的關係已變成兼職,每周只工作3天。她的伴侶是這間公司的人事部主管。Laura的另一兼職,她形容為「激情」(passion),是她最愛的攝影藝術。

本月29日至11月1日,將在中環Voxfire畫廊舉行個人攝影展「Another Side of Me」,免費入場。題材圍繞一名原本叫Simon、易服後變成Cleo的「女子」。他昂藏6呎2吋,來自英國,「穿上高踭鞋之後,變成6呎4吋!走在街上,是很矚目的!」

為拍這輯照片,她追蹤「他及她」半年。「不只妝容有轉變,且是性格的轉變,『她』完全變成另一個人。」Laura道,「不要忘記,易服人不是想變性做女人,他們對身為男性是感到快樂的。」

從他的家出發,事前更衣化妝,「在家裏弄了3小時!在臉上塗很多層化妝品,戴假髮、眼睫毛、首飾,還要塗指甲油。」然後,在中上環街頭遊走,入便利店買東西,再到夜店表演。「嗯,有些夜店是不付表演費的,『她』純粹是為了喜歡——drag queen需要觀眾!」

Cleo易服後有什麼轉變?

「白天跟他喝咖啡,他很文靜的,像普通男人。但易服後,『她』變得有自信了,在台上表演,令觀眾哄動。」她道。

行人又有什麼反應?

「他們大概在猜度是男是女。但『她』變身後,真的很美麗呀!我也希望有像『她』一樣的長腿呢!」她見過其他易服人,「有些人很明顯就是一個男人扮成女人的樣子。Cleo卻很有說服力——何況她踏上高踭鞋後,活動自如得像女人!這個攝影展的訊息,也是同一句,希望大家要忠於自己。」

坦白不容易

香港人如何看待其他性取向人士?

「相比起8年前我剛到香港,我覺得今天已有進步了。」她道:「如果我的展覽能令5個人反思,又做到小小進步吧!」

至於她工作的公司,「是跨國公司,同事對我們的性取向完全接受。但,我亦知很多本地同性戀者一生都要活在秘密世界, 很令人遺憾。」她來港前已認識她的女友(她們還未結婚),在香港街頭最多只是拖手,因「擔心別人感到不自在」。事實上,從她的觀察,香港人最多只是行注目禮,從沒有人出口罵她們。「但在悉尼,連望也沒有人望。」

Laura今年38歲,24歲離開英國,約20歲確認自己是女同性戀者,「我曾經跟男人談戀愛一次……其實我覺得世間有太多標籤,以前有LGBT,現在還有QI。」依次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變性人(Transgender),非主流性取向或性取向未明(Queer、Questioning)、陰陽人(Intersex)。「我不喜歡叫自己做gay,我寧願對別人說『我跟一個女人在一起』。」她跟女朋友在12年前相識,後來Laura得到一份聘書來港,女友隨她移居。

雖然在這次訪問,Laura不肯公開兒子及女友的照片,她倒是十分坦白地說出懷孕以至兒子融入社會的心路歷程,問她覺得「站出來」有多重要呢?

她想一想道,「坦白,從來都不是易事。如果你有明白事理的朋友,繼續跟他們交朋友。如果你的家人仍然愛你,好好跟他們相處。那些不願去明白的人,不要理會他們。愛情不在乎性取向,而是兩人之間有沒有愛,是否快樂。」她說。

她們打算結婚嗎?

「我們應該要結了,不知怎的,還未成婚!也許在這種關係太久,常常覺得遲點再算。」她笑道。「希望孩子稍為長大,我們就結婚去。」

然而,香港同性戀者結婚也不容易。

「在英國可以,其他國家的英國領事館也可以,但香港的英國領事館卻不可以。」她說。英政府去年宣布其公民可於全球23個國家或地區的領事館與同性伴侶結婚, 包括中國、日本等,香港卻不准。

「我們應該跟其他人一樣,有選擇結緍的權利呀!」她道,「最困難是工作簽證,我們必須每人有份工作才能留港。異性戀夫婦就不用有這個麻煩。」

舉辦攝影展推廣性取向權益以外,她亦在社交網絡組織本地同志家庭團體「Rainbow Families of Hong Kong」。這個專頁約有180會員,她是管理員。

「每月有一次活動,有時舉辦家庭日。透過這團體,我們互相結識 其他同性父親、母親。」成員絕大部分都是外國人,「我們的專頁中有些本地同性家庭,但他們很少出來參加活動。」

撰文:譚淑美

攝影:陳縱宇

[email protected]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