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4月17日

吳雄 人情味濃

張廼華:屋企飯不假手傭人

張廼華(Patsy)有顯赫的家世,高祖父張謇是清末文狀元,起草過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所下的《退位詔書》,擔任過北洋政府工商總長等高職,也是中國第一代實業家。

爸爸張慎為前上市公司華胤馨國際創辦人,Patsy當年也是父親商場的得力助手,不過她在太婆和媽媽的影響下,始終對廚藝念念不忘,最近終於圓了開烹飪學校的夢想。

張氏家族經歷了中國近代的炮火和跌宕,父親在台灣政治大學畢業後,就帶着台灣太太移居香港,為Patsy找到一個平靜的港灣。黑白相片印證太婆、媽媽、弟弟和她的童年,那是典型的商人家庭,白衣黑褲、束着長辮的傭人,還有買菜用的菜籃子。「咚咚咚」、「嚓!嚓!嚓!」廚房裏傳來富節奏的聲音,七歲的她好奇地走向廚房。

「爸爸忙事業很晚才回來,一到黃昏某段時間,媽媽就會失驚無神不見了,聽到廚房音樂般的聲響,不禁納悶:有嘢玩都唔預我?走進去一看,厚厚的砧板,大大的菜刀,悅耳的聲音不絕。弄幾下菜洗好了,剁幾下肉做好了,還有菜落鑊的巨響,當時只知道弄出來的東西很好吃,感覺很窩心。」於是,每天特定時間她都站在廚房看。

八歲了,她開始八卦媽媽在做什麼?「她會教我,我在切肉,牛肉要逆紋切,這樣咬下去不會韌,後來一吃果然如此。第二天,問她切什麼白白的?她說是豬肉,切豬肉要順紋切,這樣炒的時候不會捲起來。到現在,我還是按照她說的去做。」還有一次她問炒肉片的奧秘,「有味道因為醃過,豉油、豆粉、糖、鹽、油,先放乾再放濕,用油包住易入味。」

最難忘美食回憶

她小時候就嘗遍中外、南北美食,媽媽暑假帶她回台灣,還有來自揚州的太婆,「她弄的揚州獅子頭最好吃,我自己也學了。她在哈爾濱住過,俄語和俄羅斯菜都精通,什麼肉餅、沙律、羅宋湯我也一併學了。」最難忘的一次美食回憶來自爸爸,「他有七個弟妹,經常煮東西給他們吃。記得那次他突然買大豬腿烤來吃,皮脆到不得了。我爸爸一般很少下廚,那次即興展身手,還做了多士等,那是我第一次吃牛油,也是吃過最好吃的牛油!」

Patsy是家族裏第一個小孩,自是百般寵愛在一身,她想去美國讀飲食方面的課程,爸爸一口答應,於是讀營養學和飲食管理。在美國學正宗的西餐,意大利菜什麼都有,就是沒人教中菜,「當時我就跟媽媽說將來要辦學校教中菜……」她一邊指一指牆壁,「這也算是圓當年的夢想。」這家The Patsy Creative Culinary 3月中才開張,從幾歲的小孩、大人、親子班,到公司的培訓班都有。

這家學校用十二個月創立,但其實夢想了幾十年。她美國學成回來,在麗晶酒店做了兩年,後來應爸爸要求回公司幫忙,1997年父親把公司賣掉去新加坡發展,Patsy則結婚留在香港,專心做丈夫背後的女人。「1992年我當選香港年輕企業家,爸爸問我最終目的是什麼?我說要做個好媽媽!」女兒Patrina今年九歲了,她才得以脫身圓自己的烹飪夢。

「我們在黃竹坑開校,是考慮女兒的國際學校在附近,離薄扶林的家也近。我以前教人弄Cupcake,當時反應還不錯,於是我搭檔Janet說不如開學校,把兒童的健康飲食宣揚出去。」Patsy的學校足有3500方呎,比原先計劃多了兩千多呎,「那乾脆小孩、大人都教,甚至還可以開派對。」她負責制定教學內容,搭檔則負責管理行政等工作,她的妹妹Pilar、妹夫也常來幫忙,侄女Paely在訪問那天還充當了臨時模特兒。

讓孩子全身投入

她希望媽媽們學會弄健康食物給孩子,孩子們也學會自理能力,公司客戶則能建立團隊精神。「外面的班一般先把材料擺在盒子裏,告訴小孩把A加入B裏攪十下……我們卻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就給他們磅和材料,學會了以後就能自己動手。有媽媽看完很驚訝:原來自己女兒在別人的指示下,那麼多事情都能自己做。」現時最小的學員只有一歲半,最大的則有上年紀的公司老闆。

「做team building的氣氛很好,老闆和員工都坐在這裏,我說這裏人人平等,只有我最大。有的老闆會倚老賣老,說:『這些我早就會啦!』結果出來就是做得不對,惹得哄堂大笑,但大家不是取笑他,而是大夥兒一起笑。有的學得戰戰兢兢,這也怕錯,那也怕錯,有的粗手粗腳,所以同一個材料和配搭,不同的人做出來的就是不一樣,所以心態很重要。」

她這輩子從烹調學會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如今她把這些與孩子們分享,「我女兒從小就幫我打蛋,有時候蛋殼掉碗裏,我教她用原來的蛋殼把它挑出來,不要等打完第二個蛋,再拿殼去挑,很困難。」筆者有點猶豫,「不信你回去試試,肯定不行,挑不到。就算你用湯匙去挑也不行,因為不是同一隻雞生下來的蛋,就是不一樣,很多人聽完都很驚訝。」這些都是媽媽教她的,美國念書時也有得着,「要快些入味的話,可以落兩匙蘇打水,它的氣能把調味逼進肉裏。」

Patsy相信每個人都有獨到秘方,因此學校請來多位嘉賓廚師,分別擅長做泰國菜、西餐、中式小菜,「我們每一個食譜都是自創的,從來不從互聯網下載。我告訴嘉賓廚師們,所有食譜都必須是自己創作,而且都要自己試做過,不然就不要介紹給學生。香港人周一到周六一般都是姐姐煮,太太應該在周日煮個愛心飯,不用買太多東西就能做好的,用新鮮和簡單的食材就可以。」

她雖然在美國讀書,但思想卻很傳統,家裏的飯菜不能假手於工人姐姐。「等學校穩定下來,家裏的飯盡量我來做。老公說工人煮飯挺好的,可以少吃些,不用那麼胖,我一煮他總添飯。我媽媽也常看電視的烹飪節目,一看到有趣的,就讓我改一改試煮來嘗嘗。」飯桌和廚房過去是媽媽和她的交流園地,這點現在也沒有變,她的女兒Patrina也愛廚房,看來這個傳統將延續下去。

下一步鑽研藥膳

妹妹Pilar也佩服她的廚藝,「我也記得小時候媽媽煮飯的情景,不過姐姐比我的興趣大。我也會煮,但她畢竟讀過飲食的課程。我一直覺得她太早結婚,那麼能幹,早就應該有自己的事業,如今女兒長大了,她終於出來開班了。」妹妹小她八歲,覺得姊姊和媽媽的廚藝各有千秋,「我喜歡吃媽媽的,比較懷舊,但姊姊的比較創新,也學到媽媽的功夫。」

她學貫中西,如何看中西餐的分野?「其實彼此分野不大,當然食材分別很大,以前外國人不用薑、香茅等,但來到亞洲後也開始用,彼此都有自己的傳統。我覺得中餐加中藥很深奧,希望將來能多鑽研,不過烹調最重要是用愛心去做。我有時候去西餐廳吃飯,回家會加進一些中國元素,比如紅酒燜牛舌,我會加一些蠔油進去,出來味道也不錯。」

她和其他媽媽一樣,最關心孩子是否吃得健康,因此研製了許多簡單的健康菜式,與家長們共享。「好吃的東西不複雜,簡單的食譜和原料,就能炮製出他們喜歡的食物,媽媽只要想想辦法就能做到。」當然,最完美的一頓健康美食,是媽媽和孩子一起炮製,就像Patsy和她的老媽媽一樣。

撰文:吳雄

攝影:陳縱宇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