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4月8日

張綺霞 焦點人物

張艾嘉 忠於自己 堅持信念

萬事萬物,痛苦喜樂,堅持或放手,都懸於一念。張艾嘉編導的新作《念念》,正跟對至親的執念有關,離別的痛苦蝕骨,多年以後仍影響巨大,但對方已陰陽相隔。電影安排魔幻詭秘的情節,讓主角重新面對過去,走出傷痛,轉恨為愛,繼續生活。

張艾嘉從影超過四十年,從演員轉為編劇和導演,近年又涉足舞台劇,似乎什麼範疇也難不到她。無論是什麼範疇,她都持守一念:要忠於自己的風格和聲音,並不斷透過學習將這套語言豐富與更新。

《念念》故事原作者為日本投資者的朋友,一收到故事大綱,張艾嘉腦袋裏就有許多不同的畫面浮現,決定開拍。「雖然只是很簡單的情節,但在其中,我感受到很重的『念』,三個角色各自代表不同階段的思念。」

人的一切行動,起點不過是「念」。為了呈現這一點,她選擇以人物的心念轉動作為電影的線索,而非故事情節。「電影從一件事開始,母親決定要離開,並帶上兩個小朋友的其中一個,隨後衍生出各樣的影響。」被帶走的,正是妹妹育美(梁洛施飾),多年以後,母親已經不在人世,但強行被拆散的傷痛仍留在她身上,演變成心理問題,只能透過繪畫不斷回溯,抒發感情。

育美男友阿翔(張孝全飾)與她背景相似,因而彼此吸引,但傷害遺留下來的心結,令兩人無法好好溝通。阿翔一心想要成為拳手,期望能證明給失蹤的父親看,自己也能有所成就,縱然眼睛有問題,仍刻意隱瞞,最終一敗塗地。而被留在綠島,與性情暴躁的父親一起過活的哥哥育男(柯宇綸飾),在困境中建立了獨立謙遜的性格,然而被母親捨棄的痛和孤獨,一直埋藏在心底深處。

張艾嘉認為,無論是什麼角色,他們都處於一種很想向親密的人表達感情卻無法開口的狀態。「故事的作者是個年輕人,其父母仍健在——如今的年輕人習慣把感受收起,對愈親的人愈難表達自己。(這故事是作者自己的心理補償?)不是,我覺得他是在找出口,與過去和解,放下憤怒,然後回家。」

走出傷害方法

傷害自己最深的往往是最親近的人,把痛楚說出口,正是走出傷害的方法。電影中三個年輕角色都與所思念的人陰陽相隔,卻安排了各種魔幻情節,讓他們與一直思念的逝者見面,在諒解中放下。「真實中未必會有這些情節,但你要找到面對的方法。」活了六十多年,被身邊的人傷害的經歷也不少,但張艾嘉自言:「我的性格較開朗,較易放下,時間就是如此過,如果你不向前走,其實是在浪費當下。」

「原本劇本設定的東西並不多,卻能在細節中表達對生活的看法。」劇本中對白少,但每句都有意味,張艾嘉坦言在處理時也特別小心。「每句話都要準確,帶出說話人的性格。」

四個演員各有特質,拍攝時,她特別留給演員更多發揮的空間,「希望他們能為角色注入自己的生命力」。飾演母親的李心潔熱愛自由,遠嫁綠島的她不甘受困,毅然捨棄兒子離開。「李心潔身上也有愛自由的特質,還記得第一次看見她時只有十七歲,瞞着媽媽,在阿姨陪伴下參加遴選面試,她也有嘗試不一樣事情的慾望。但她是傳統家庭長大的女孩,未必會不顧一切,起初與她商談時,她也不能明白和接受,為何角色只帶一個孩子走。(笑)然後我便跟她說,不是每個角色都是自己,要包容。」

育美許多地方都似母親,喜愛藝術和自由,對生命敏感。「經過童年的痛楚,她始終帶有『苦』的特質,因此當發現懷孕時,她心中充滿懷疑,覺得自己和男友也不想要孩子。(梁洛施身上也有『苦』的特質?)她表現出的不是苦,而是倔強,有種鬥志。雖然看上去斯斯文文,但不笑時會覺得她藏着許多心事。」

張孝全給人的印象總是隨和溫柔、靦腆沉靜,但張艾嘉認為他也是衝動和野性的,「旁人總覺得他是非常理性、穩重,因此我更想看到他衝動、固執的一面。」

故事原本設定在北海道發生,張將其改為綠島。「我要一個地方,與台灣有點距離,又是台灣的一部分。」親身看景後,她認為綠島有很強的生命力,很適合這個故事。「它被太平洋包圍,四面環水,漁民都能有豐富的收穫,是獨立自足的小島。」正如戲中角色在缺乏上一輩的庇蔭下成長,獨立生存。

改變影像手法

在島上拍攝,經常要隨着環境變化而走,「我拍了許多東西,最後不是全部都能用上。希望拍到每天不同的天氣變化,自然的美麗與恐怖。」有時風平浪靜,甚至能看見白色燈塔的倒影,有時卻風急浪猛。「一切變化都如人生,無法預計。」

電影中有大量大海的意象,「大海就如龐大的舞台,許多事在裏面發生。」片中反覆出現一個畫面,李心潔從水底不斷向上游,象徵對自由的追求。「如在飛翔,不斷舞動,迎向天空。」這一幕拍了兩天,李要進行無氧氣罩的深潛,靠一口氣做各種動作,整個過程非常辛苦,張艾嘉心痛地說:「回到水面,才發現心潔身上全是水母造成的傷痕。」最後要用特技將這些傷口掩蓋。

為了豐富和更新電影語言,她常大量閱讀,這次《念念》的處理簡潔利落,感情點到即止,意味深長,也是因為創作過程中受到詩歌和其他文學作品的啟發,「如《老人與海》,雖然是很簡單的故事,但每個細節的細膩描寫總讓人驚訝。」因此她改變了處理影像的手法,用更精煉的方式將故事表達。

失敗中建風格

張艾嘉1981年首次執導,接替因車禍離世的屠忠訓導演,拍成《舊夢不須記》。在1986年自編自導自演的《最愛》描寫女性心理,備受讚賞,隨後所導演和編劇的電影多次獲獎,《20-30-40》、《一個好爸爸》等是近年知名的作品。作為導演,她的電影風格總被歸類為「女性」,她卻不認為需要有這樣的標籤。

「女人也有不同性格,男人也一樣,關錦鵬拍女人可能比許鞍華更細膩,(風格)不一定是男女之分。」影評人多讚揚她的電影富有細膩的特質,而她認為可能是自己喜歡從多角度把事件呈現之故,「我不會只從一個角度去作判斷」。

在男性主導的電影工業中,她不覺得自己的發展受障礙,反而因為取向與其他導演不同,闖出了屬於自己的一條路。「但無論做哪一行都不是輕鬆的。」就算獲得多個獎項,香港大眾想起她,仍只停留在《最佳拍檔》的差婆上,聽到這是調子較慢的文藝片都紛紛卻步,因此她在電影宣傳上不敢懈怠,中港台三地跑。「從第一天當導演開始,我覺得面對的環境沒有多大改變,每次都要用很多心力將作品介紹給觀眾。任何時候都要奮鬥,沒有天掉下來的午餐。」

說到港台兩地不少電影為了迎合內地市場,改變了風格,張說:「我們如今也開始看到後果,是否大家都要拍同一類型的戲?我覺得這是一個過程,市場那麼大,自然很有吸引力,如果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文化背景,堅持拍自己最了解和關心的事,或許也能有勇氣堅持,走出一條路來。」

雖然自己風格未必被廣泛認識和接受,但她拍戲時卻沒有多想市場。「愈擔心愈不成事,最後作品變成四不像,不如把這種情緒轉化成思考,找方法與觀眾溝通,說服對方接受自己。要用信心帶着自己走,也時刻檢查反省,在失敗與嘗試中建立自己的風格。」距上一套作品已七年,她說期間並沒有停步,例如創作及演出舞台劇《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

「舞台對我是新的形式,需要時間學習。就算劇本用一星期時間寫成,我也花一年半時間去打磨,至修無可修才停。做了八十多場,林奕華說不如做夠一百場,我說不行,覺得應該要停,才能重新做別的事。」清楚自己所需,敢於堅持和放下,是張艾嘉的處世態度。

髮型:Ben 化妝:淑貞

場地:九龍香格里拉大酒店

撰文:張綺霞

攝影:陳縱宇

[email protected]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