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3月24日

杜滄文 特別企劃

東非抗旱馬拉松 何日方能走到終點?

東非肯尼亞的長跑選手聞名於世。他們在馬拉松比賽中表現出的堅忍和毅力,與他們國土的地理環境和遊牧民族背景有莫大關係。那份在荒野放牧的耐力和堅持,正與馬拉松精神不謀而合。我在2月初有機會到肯尼亞走一趟,雖然沒碰上任何長跑好手,卻在途上遇見正牌牧羊人,他們正在抗旱馬拉松的跑道上奔馳,只是跑了多年仍不見終點……

肯尼亞位處東非,鄰國包括埃塞俄比亞、索馬里及建國只有三年多的南蘇丹。這些國家大部分國土都屬於沙漠或半沙漠區,即全部降雨量由內陸的130毫米至400毫米(香港約2400毫米)不等。肯尼亞有八成以上的土地為旱地,遊牧是主要經濟活動,估計約四千五百萬國民中有四分一是遊牧民族。

我的目的地是肯尼亞西北部,位於舉世聞名的大裂谷區(Great Rift Valley)的圖爾卡納(Turkana)。那裏的原住民圖爾卡納族人以養駱駝、牛羊為生。他們每天面對着平均攝氏30度的氣溫,日間更可高至攝氏40度。每年有兩個雨季,分別是3月至6月的「長雨季」,以及10月至12月的「短雨季」。每年平均降雨量為250毫米。去年的短雨季縮短了,集中在10月,自12月第二星期起,只有零星的雨量。因此,政府發出了旱災預報。

萬里晴空,太陽無情地烤炙着大地。一望無際的荒漠,默默地盛載着數千年遊牧民族的歷史。在這片人跡罕至的半沙漠,隨處可見的只有牧豆樹(Prosopis Juliflora),令它們顯得格外頑強,充滿生命力。牧豆樹是灌木或小喬木,約兩米高。稀疏的綠葉下藏着約1厘米的短刺,若不慎被它刺中,即時有被灼傷的感覺。地上也布滿了枯乾的刺槐(Acacia)的枝梗,它的刺針約長2厘米。我想很多沒穿上鞋子或長褲的孩子,常常會被它們刺傷。

N無家庭

幾天的行程,車子無間斷的在凹凸不平的路上顛簸前進。第一天從省府洛禾市(Lodwar)出發,經過兩個多小時去到Lochuga村時,我們遇上一群從10公里外來打水的圖爾卡納族婦女和孩子,艾露是其中一位。艾露說自己二十八歲,家有五頭羊。她每天要來回打水四次,才足夠家中的人畜飲用。每次盛滿一個20公升的水桶,放在頭上,另外,手拿着5公升的水樽,以備回程時飲用。正午時分,氣溫高達攝氏38度,加上沙塵滾滾,村民對水的需求也增加。

當日,艾露帶着四歲的兒子伊加和歲半的親戚伊布倫。她在這裏稍歇,順道採摘野果給孩子填填肚子。她用一把長約30厘米的刀,把野果切開,就連刀送到孩子嘴邊讓他們吸啜流出來的汁液。其實,那有限的果汁僅能帶給這兩個飢腸轆轆的孩子一點慰藉。兩個男孩的肚子脹卜卜,頭髮稀疏,明顯是長期營養不良的徵狀。艾露也會賣炭增加家庭收入。但是,如果收入不佳,全家便只有空着肚子睡覺,吃肉更是遙不可及的奢望!

旅途中遇上的婦女,大都沒有上過學,只有少數讀過小學。這是遊牧社區一般的現象,孩子無分男女,有需要便得牧牛,這是求生之道。

另一邊廂的Kapua村,破爛的蘑菇形土屋前坐着三十來歲的伊莉莎和八個月大的女兒雅諾。雅諾躺在媽媽懷裏,不停在吸啜。可憐的伊莉莎知道自己整天只喝過一杯茶,沒有什麼乳汁,但這是她能提供給女兒的唯一慰藉。所以,伊莉莎也不忍心阻止雅諾。雅諾的體重在數個月前只有4.2公斤,伊莉莎曾帶她到宣明會的社區醫療站接受防疫注射,無意中發覺雅諾患上嚴重營養不良。經過治療後,雅諾的體重現已回升至5公斤,但仍比標準輕了3公斤。

這裏很多母親和幼兒都患上營養不良。去年7月,肯尼亞衞生署按聯合國及一些非政府組織提供的資料,公布乾旱地區有四分之一的孩子患上嚴重營養不良。按世界衞生組織的指標,嚴重營養不良的孩子若達15%,情況已屬十分嚴峻。

原來伊莉莎的丈夫在她懷有雅諾時遺棄她,娶了另一個女子。不幸的伊莉莎現在獨力照顧五個子女,長子僅十三歲。她唯一的收入就是到附近砍伐樹木,製成炭出售,又或用草編織用來覆蓋袋裝炭的網。幸好,她已入學的孩子每天能在學校吃一餐,紓緩了她生活的壓力。

我不禁想,是什麼令伊莉莎和雅諾過着如斯艱苦的日子?是她無情的丈夫?是那個奪人丈夫的小三?是無知的伊莉莎沒有避孕,明明知道貧窮仍要不斷生養?還是無能為力的政府沒有給予這些「N無」家庭適切的照顧?

乾旱元兇

要找尋答案,也許我們要先從東非面對的問題開始。近二十年,東非承受着氣候變化帶來的惡果。首先是溫度上升,降雨量雖微跌,但不穩定降雨對農作物及草原的生長影響很大。大雨集中降下,引致泛濫和土壤流失,植物未能吸收水分已經流走。接着就是愈來愈長的旱季,令農民無所適從。氣候變化造成糧食失收;人畜一起捱餓,甚至病死,亦加劇了部族之間的偷牛問題。

據英國《衞報》(The Guardian)資深記者John Vidal在2009年Climate Change Is Here, It is a Reality報道:「過往肯尼亞每十年經歷一次旱災,至七十年代這周期縮短至七年;在八十年代減至五年;到九十年代肯尼亞的旱災及旱季幾乎兩三年一次。自2000年起已遇上了三次大旱及幾次小旱。現在它們幾乎每年都降臨,而且蔓延至全國 。」過往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社區,因為愈來愈嚴峻及頻密的旱季,已不能繼續維持。有些人到城市打工,或倚賴親友接濟;有些人則成了流徙一族,長期倚賴食物援助。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也預測東非的肯尼亞、烏干達、蘇丹、埃塞俄比亞及索馬里將面對全球變暖帶來的沙漠化。

雖然較暖的大氣層能承載更多水蒸氣及能量,令雨水增多,但降雨量分布不均,引致水災和旱災頻仍。這些現象不但影響農作物生長,更嚴重打擊活在貧窮線邊緣的遊牧民族。委員會早於2007年已預計到2020年非洲將會有七千五百萬至二億五千萬人因氣候變化而面對缺水問題;在許多非洲國家,糧食供應將進一步備受嚴重威脅,加劇營養不良的情況。

宣明會肯尼亞的工作人員亦親身經歷圖爾卡納地區雨季變得極不穩定的情況。去年10月,一場大雨過後,雨水變得十分稀有。以往,農作物播種後很容易發芽生長,但是,現在耕作期縮短了,收成亦十分不穩定。旱災令很多牛羊缺糧缺水而死。駱駝雖然能適應乾旱天氣,但價錢很貴,不是一般遊牧家庭能負擔。牛羊成了珍貴的資產,也觸發族群之間的搶掠。

由於乾旱,圖爾卡納族人為尋找水源及草原被迫向南遷徙,與長期為敵、以兇悍見稱的Pokot族為鄰。為求補充牛群數目,部族之間時有搶掠牛隻、互相廝殺,甚至拐走孩子作威脅。Pokot族為保衞領土及牛羊,亦從鄰國烏干達購入槍械及子彈,然後向他們出售偷來的牛隻。

部族不和亦令青少年仿效以暴力解決糾紛。因此,宣明會在當地推行社區關係復和項目,在「衝突易發地區」教導年輕人處理衝突,亦設立和平委員會教導有關技巧。項目已成功地減少了盜牛、襲擊和搶劫案件,亦促進了社會之間的和諧。項目也教導兒童透過議會,向當地決策者表達自己對和平與和解的看法。

綠色革命

上世紀的綠色革命的確令不少發展中國家(尤其印度及中國)大規模生產糧食,邁向糧食自給自足。這要歸功於新產品如農藥、化肥、基因改造的抗旱品種、高產量品種、高速生長品種等。由1961年至2008年共四十八年間,世界人口由三十億增加一倍至六十億,同期世界糧食產量奇蹟般增產一倍半。這項壯舉更令被喻為「綠色革命之父」的Norman E. Borlaug於1970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但綠色革命為什麼沒有改變非洲糧食不足的宿命?

其實,農業革命本身甚為倚賴投資水利灌溉設備、耕作機及收割機等。自1900年至2000年這一百年,投入農業的能源增加了八十倍,但非洲大部分國家的水利設施、道路網絡仍停留在雛形,未能配合這種「三高一低 」(高投資、高用水 、高科技、低人力)的生產模式。

九十年代時,Borlaug將綠色革命引入埃塞俄比亞,農民連續數年大豐收。可是,問題來了,這些穀物生產成本高,但礙於國內缺乏完善的道路網絡及貯糧設備而滯銷,豐收令農作物價錢大跌。有些參與的農民破產,反而要倚賴食物援助。禍不單行,2000年起連續三年共六次的雨季,都遇上乾旱,令農作物失收,二千萬人缺糧,食物援助供不應求。2003年,埃塞俄比亞再次陷入自1984年以來最大的饑荒。

四國告急

東非人民的生活無疑受氣候變化所影響,但是, 他們亦因無知,無奈地破壞了自己所處的生態環境。很多在圖爾卡納地區的人民,好像艾露和依莉莎的村婦,為了幫補家計,不惜到處搜尋和砍伐樹木,製成炭出售。我們在公路上亦不時看見一袋袋佇立在路旁的炭。車子慢駛下來,就有人前來兜售。一袋約20公斤,售價約60港元,運到城市出售,價錢可以高出一倍。無論是砍柴的村婦或炭商,這的確是低成本甚至無本的生意。可是,看到貧窮人在荒漠中為求生而賠上賴以為生的可持續環境,實在痛心!

四個東非國家──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索馬里及南蘇丹在過去三十年均經歷長期內戰或部族紛爭,現有過千萬人面臨糧荒威脅。宣明會目前已分別在南蘇丹、肯尼亞和索馬里提供以下援助:

• 向難民及受糧食不足影響的家庭派發緊急糧食(包括油、豆、粟米等)

• 為營養不良的孩子派發營養補充

• 興建供水設施及派發衞生包

• 派發帳篷、廚具、蚊帳、被褥及其他日常用品

• 派發謀生工具(如魚網)及種子(如粟米及蔬菜),以改善生計

牧豆樹,代表着東非人頑強的抗旱力,也代表着東非人荊棘滿途的抗旱路。我深盼在這抗旱馬拉松賽道上,有更多人願意與他們同行,一起向目標進發!

宣明會非洲飢餓救援:www.worldvision.org.hk/hungerrelief(捐助熱線:2394 2394)

撰文:杜滄文

圖片提供:宣明會

香港世界宣明會公共教育經理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