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3月14日

伍懷璞 易經三才

2015「值年益卦」領導智慧

據易學典籍《皇極經世》推算,2015乙未羊年之流年值卦為大過(會)姤(運)鼎(世)之「風雷益」卦,簡稱「益卦」,此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為「損上益下」之卦象,故今年不管是國家、社會、 團體、公司、家庭的領導,宜多參考這卦之含意,對於一些已長久過於「益上損下」成疾者,為了團體長久性的陰陽平衡,和上下的和諧共存,今年宜順應卦象規律,適當地「損上益下」,補益下方之不足,尤要善待下方之人才,加薪升職、體諒支援……等,這樣才可以「上下皆益」。

《皇極經世》是宋朝易學家邵雍(西元1011至1077年)所著,是一部運用易理和易數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歷史變遷的著作,以河洛、象數之學顯於世。邵雍在《皇極經世》中創立了計量時間的新單位,稱之為「元、會、運、世」。

邵雍認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周期為129600年,他將此周期稱為一元;每元十二會,各10800年;每會三十運,各360年;每運十二世,各30年。「元、 會、運、世」各有卦象,每年亦有卦象表示天文、地理、人事發展變化等。如據邵雍的《皇極經世》流年卦推斷,2015年值年卦是大過(會)、姤(運)、鼎(世)之「風雷益」卦。

「益卦」指「下益上也益」

益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二卦。「益卦」是異卦相疊,為上巽下震,《周易》單疏本《周易正義》解釋為:「益者,增足之名,損上益下,故謂之益。」之所以稱為「益卦」,是因為此卦損上益下。下為上之本,益下則本固,本固則枝榮。損上益下,實際上,下益上也益,上下通一益,故曰「益」。

甲骨文中的「益」字,下面為一圓弧形,是古人盛水用的器皿,圓弧形裏面的幾點代表了器皿中所盛的水。故「益」字本義表示器皿中已經盛滿水,馬上就要漫到外邊。後來,人們重新造了一個「溢」字,來表示水溢出。「益」則被引申為在體積、數量或力量等方面的增長、對於人和事都有所增益。《說文》載:「益,饒(富饒)也。既有複增益之象也。」說明「益卦」講的是增益之理,在成全他人的同時,自己也從中獲益。

今年規律「損上益下」

《易經》,原稱《周易》,其經文簡略抽象,因此,古人對《周易》的經文加以解釋,以作《易經》的傳授,後世便稱為《易傳》,《易傳》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共有十種,故又稱「十翼」,翼即為輔助了解《周易》經文之意。「十翼」為:(一)、《彖辭上傳》、(二)、《彖辭下傳》、(三)、《繫辭上傳》、(四)、《繫辭下傳》、 (五)、《象辭上傳》、(六)、《象辭下傳》、(七)、《說卦傳》、(八)、《序卦傳》、(九)、《文言傳》、(十)、《雜卦傳》。如《雜卦傳》有載:「損益,盛衰之始也。」此句解為:損益二卦,表示陰陽盛衰變化的開始。

《易經》中的「益卦」和「損卦」(「損卦」即損下益上)相對,此二卦包含着天地陰陽推移變化的自然規律,反映出陽極生陰、陰極生陽、陰陽互根的陰陽推移變化規律。筆者翻研古籍,發現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易傳《要》篇中,記載有孔子對「益卦」和「損卦」的精闢論述,如孔子說:「益之為卦也,春以授夏之時也,萬物之所出也,長日之所至也,產之室也,故曰益。損者,秋以授冬之時也,萬物之所老衰也,長夕之所至也,故曰損。」此話的意思指,「益卦」所表現的是春以授夏之時,即由春到夏這個時期內,陽氣增益,萬物得以增長,白晝逐漸變長,生氣之所在,故稱為「益」。「損卦」正好相反,所表現的是從秋到冬這一時期內,天地間陽氣逐漸減損,萬物由成熟漸趨衰老,夜晚漸長,故稱為「損」。所以說,「益卦」和「損卦」蘊含了天地間陰陽二氣的運行規律,故在今年值年為「益卦」裏,對於一些長期過度「益上損下」成疾者,實屬違背自然規律,遲早引致失去平衡,混亂來時便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因此今年宜適當地進行「損上益下」之道,以防物極必反。

「益卦」原旨為「益不足」

因「益」為增足、增長、弘裕之義,故一般認為, 「益卦」為吉為福。《周易》中「益卦」的卦辭原文為:「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解為:利於有所前進,利於涉越大的河川,即指諸事皆可順利。從「益卦」的卦象中,還可以領悟到修身之道,如《象傳》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可理解為,君子看到別人的善言善行而向別人學習,發現自己有錯誤則立刻改正。說明「益卦」與「損卦」的重要內涵之一,即是啟示人們要注重道德修養。

「益卦」損上而益下,從管理角度看,「上」指統治者,「下」指老百姓。下方得到上方之增益,就會擁護上方,諸如國家、社會、團體、公司、家庭等則能平穩人安、上下長久,故《彖傳》載:「益,損上益下,民悅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此話解為:「益」的特點是「損上益下」,損君益民,所以人民都極端地高興,「自上下下」,指領導者能以卑謙之態度,關愛和益助下方,便能贏得人心。「損上益下」,其利在民;「其道大光」,其益在君。因此,「益卦」是君民皆受益也。

但是,筆者強調的是,「益卦」與「損卦」的原旨, 是「損有餘,以益不足」,目的是追求一種最佳的平衡狀態,不能一味地「損上益下」或「損下益上」,應當根據現實需要而定。故《彖傳》強調:「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即損與益、剛與柔、盈與虛之間的轉化,都應與時(當時實際情況)偕行。若違反此損益之道,則不能適應「易變」規律,易招致極端事變。如管治者要執行好「益之道」,必須遵循「與時偕行」的規律,否則,國家、團體、公司等則易出現混亂。

撰文:伍懷璞

研究助理:曾穎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