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3月12日

張綺霞 訪談錄

上任三月開展
Art Basel新亞洲總監:很刺激

一年一度的Art Basel Hong Kong將於明天開展,今年展期和人事均有大變動,展期從5月改為3月,亞洲總監也由黃雅君(Adeline Ooi)接替轉投拍賣行業的Magnus Renfrew。

來自馬來西亞,在英國留學多年, Adeline身上既有亞洲熱帶地區的活潑熱情,也有英國式的優雅氣質。在展覽開展三個月前上任,隨後馬不停蹄不斷開展各種工作,身邊的人都覺得這決定很瘋狂,「但對我來說感覺很不錯,作為總監,我恍似站到了藝博的中心點上去,看到所有東西如何聚集,所有事情如何發生,然後一個全景漸漸在我眼前形成,雖然壓力很大但也很刺激。」

Adeline少年時期已熱愛藝術。「我覺得可能是因為《讀者文摘》封底每期不同的藝術畫作,尤其是梵高的《星夜》,引發了我的好奇。」但那時她從沒想過藝術可以成為自己的事業。「我在一個典型的中國家庭長大,父母只會期待子女能有穩定的收入和工作,藝術永遠都不是理想的事業。」

後來到英國讀書,她卻依從心願,選擇了知名的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及設計學院,主修藝術,學會各種相關的技巧與理論,「但我覺得自己不會成為藝術家,無法靠此生存。」因為學校的實習計劃,她有機會在一位知名印度攝影師的工作室工作,認識了不少東南亞和亞洲藝術家,建立了知識和人際網絡,對該區的藝術生態也有了些概念。

1997至99年在各地巡迴舉行的東南亞建築藝術展「Cities on the Move」,對她啟發尤其深遠,「展覽囊括了多個令人驚奇的藝術家,好像在我面前展開了全新的世界,非常富啟發性,讓我覺得亞洲的藝術在未來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更可能會自成生態。它給了我希望,令我覺得『自己也能在其中做些什麼』。」這想法一直在Adeline心中。

曾做藝術打雜工作

在倫敦工作了幾年後父親離世,她決定搬回老家陪伴母親,並做着各種各樣的劇場、藝術展覽助理等打雜工作。她笑說:「我當時本來沒有打算留下,只是看看母親。」隨後她結識了當地畫廊Valentine Willie Fine Art的東主,獲得賞識,開始策展人的工作,「Valentine Willie告訴我,如果你要了解東南亞的藝術,首先你要閱讀歷史。」因此她也勤下功夫,做了不少在地研究,透過藝術,在外國居住多年的她得以重新認識自己的社會及歷史。「過去我在英國學的理論幾乎無法與這地發生的事連結在一起,我們身處在不同的世界,東南亞的藝術生態還非常年輕。工作讓我重新發現了東南亞的意義。」

兩年後,她獲得獎學金到印尼和菲律賓作兩年的實地考察與研究,與各種各樣的藝術家見面,研究兩地的藝術非牟利機構與規劃,完結後繼續在兩地作策展、評論和研究工作。回到馬來西亞後,她在2008年與朋友創立藝術顧問機構RogueArt,接觸更多層面的藏家和客戶,累積了更豐厚的資歷。兩年前Art HK被Art Basel收購,增設了多個貴賓關係經理的職位,用更大力度招徠世界各地的藏家,Adeline正是其中一個貴賓關係經理,負責與東南亞地區的藏家聯絡。「當時Magnus(前任Art Basel亞洲總監)打電話給我,問我可不可以做,我欣然答應。」

她笑言,那份工作並不困難,不少藏家已非常關注此地的市場動態,打算要來香港,而且許多東南亞畫廊從Art HK時期已參展,「東南亞一直與香港保持緊密關係,不只是藝術博覽,不少當地藝術的拍賣都在香港舉行,人們也經常來購物和旅遊,到香港並非新鮮事。」Magnus離任後,Art Basel總監Marc Spiegler邀Adeline擔大旗。她笑言自己受寵若驚,感覺幸運。「雖然沒有應徵過這個職位,但過去的資歷都間接幫我貼合工作所需,無論是策展人、藝術研究者、藝術顧問、貴賓經理等,我都有機會與藝術圈不同層面的人交流,而亞洲總監正是在藝博的框架內與更多的人交流和接觸,無論是客戶、畫廊、貴賓、訪客、策展人等,都要了解他們的期望和顧慮。」

上任不足三個月,她自言還在學習中,要說帶來什麼改變,還言之尚早。她認為如今展覽已運作得很好。「如今我最重要的目標是做一個好學生,然後才想想可以帶來怎樣的變化。這是一個很大的展覽,我不想在沒有深思熟慮的情況下作任何改變。」開展在即,她坦言自己幾乎沒有生活只有工作,「我除了博覽以外其他東西都無法思考。」

看着香港藝博成長

香港對Adeline來說並不陌生,早在2000年,她已第一次來港,跟隨一個以星馬為基地的表演團體參與藝穗民化節。隨後因為加盟藝廊更深入藝術圈,她也多次訪港,並記得2008年第一屆Art HK的景象,「起初那只是小藝博,約七十多所畫廊參與,當時有許多大型的藝博在北京、上海等舉行,人們並不把這個藝術展當一回事。」這數年間,她見證了這個藝博快速地成長,「在2010年,這個香港藝博已超越其他亞洲城市,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她解釋,這也是為何Art Basel要收購Art HK的原因,「這是對亞洲來說非常重要的展覽。」

被Art Basel收購後,Adeline觀察到展覽在過去兩年的正面改變:參與人數也愈來愈多,近年亞洲藏家的口味愈來愈多樣化,不只集中於自己國家,也會培養出跨文化的愛好,年輕藏家的數字也不斷上升。「Art Basel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我們永遠都強調質素,遴選委員會內都是行內資深人士,對亞洲藝術也有深入了解。參展畫廊除了要有好作品,也要有良好的商業操守,確保無論是藝術家還是藏家都得到好的對待。」她笑了笑總結:「有更多好藝廊參與,有好的藏家支持,我們才能變好,我們是『為藝廊而設,由藝廊成就(by galleries, for galleries)』。

她相信,藝博也是對畫廊和藏家最大的教育,「不是告訴你應怎樣做,而是向你展示可以如何做。我們只是提供一個短短五天的平台,將所有人帶到同一個地方去。」過去數年,她也看到參展的畫廊不斷發展。「看着一些亞洲的新畫廊從剛成立到參加一次又一次的展覽,它們觀察過其他畫廊後,更了解國際藝術市場和生態,因而更有目標和野心去改進自己。甚至是畫廊之間也有更多合作與交流,例如香港的安全口畫廊便與菲律賓的Silverlens畫廊緊密聯繫,這是我最樂見的事。我希望我們能扮演好橋樑的角色,不只是東與西,也是亞洲各國之間。」

Adeline形容Art Basel Hong Kong是一個放香港在首位的展覽,如同心圓一樣,最中心的是香港, 然後一層層圓圈向外推展至亞洲和國際。今年共有二百三十二家藝廊參展,數目比去年少,其中亞洲區畫廊約佔一半, 二十六所在香港設有基地,因為展覽日期從5月改為3月,不少歐美地區的知名畫廊也能參展。「以往香港的Basel在5月,瑞士Basel在6月,準備時間太緊張,如今讓所有人都有喘息空間。」

由於展期調動,Art Basel Hong Kong只能在星期五傍晚開幕,為了讓藏家有更多時間觀賞,貴賓預覽時間也增加了一天,「這是因為有興趣來參觀的藏家增多,尤其他們為此行花上大量金錢和時間,也要給機會好好參觀。」對於今年的成績,她不作預測,但表示收到不少歐美藏家的正面回覆,因此保持樂觀。

對於大型衛星展Art Central的開展,她認為不是壞事,「不同藝博能同時舉行,正是香港作為國際藝術中心的證明。未來或許有更多藝博出現,誰知道?在邁亞密海灘正有許多藝博同時舉行,這對藏家來說可能是壞事(笑),要在短時間內看完這些展覽。但這種集中性能製造一股氣勢、一種氣氛。」她頓一頓再說:「這些都無法靠壟斷而做到,愈多藝術展,對於藝術生態和整個城市都更好。」

撰文:張綺霞

攝影:陳縱宇

部分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