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月30日

雷鼎鳴

港獨失去民主失去民族

港獨是分離主義的一種,據百度百科所下的定義,分離主義的目標是從現存的主權國家中分離出一部分領土建立自己獨立的國家。這是單方面的行為,當事國政府不會接受而且大多都會強烈反對。它與捷克及斯洛伐克般的相互同意分手不同,與亞非拉絕大多數民族獨立運動也不一樣,通常是指少數族群單方面要求與主權國的分離。

分離主義世界各地都有出現。百度百科列出世界上有三十三個國家存在分裂主義力量,例如英國過去有北愛爾蘭要求獨立,去年蘇格蘭也有搞公投要脫離英國但不成功。世上亦有幾個國家被裂解,孟加拉與巴基斯坦本屬一國,但在外力干預下變成兩國;東帝汶經過二十六年戰亂死了一萬二千人後也脫離了印尼獨立;南斯拉夫與前蘇聯都有解體為多個國家,當中引起的戰亂及死亡使人嗟嘆。

郡縣制有利一統

歐洲在歷史上經歷過封建社會,一座座堡壘及其領地便像是獨立的小王國。十九世紀時德國及意大利都經歷過依靠大規模軍事活動的統一運動,才出現兩個強國。現在歐盟試圖在經濟上把更大部分的歐洲統一起來,也可視為這些國家相信統一會帶來好處。不過,歐洲在歷史上既長期處於分裂,各國中要求獨立的勢力一定存在。英國以外,西班牙、比利時等國都有要求獨立的聲音。至於中國,自秦統一中國開始,便實施郡縣制,下級政府一層一層服從上級政府的官僚制度十分有效,這是二千多年來中國能在大部分時間維持大一統的最根本制度因素。歐洲在羅馬帝國年代建設了大規模質量良好的公路網與橋樑,不少至今仍可使用,若有地區搞獨立,羅馬軍隊可迅速通過公路掩殺而至,羅馬帝國維持統一靠的是基建與軍隊,效果比不上中國的靠官僚制度。

香港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一部分,有人說香港回歸中國是盲婚啞嫁,自是昧於歷史的說法。公元前214年秦帝國在嶺南設三郡,香港歸南海郡所管。1955年深水埗李鄭屋邨發現東漢古墓,中有刻上「大吉番禺」及「番禺大治歷」的磚塊,古墓可能是一鹽官所有,墓中刻字似顯示當年香港屬於番禺。長久以來,香港一直是中國的重要產鹽基地,採珠業及輸出土沉香到內陸也支撐着香港的經濟,直至清初1661至1684年間,實施「海禁」,全民要從海岸移往內陸,違令者斬,香港過往的經濟生產才遭根本性的破壞。但在鴉片戰爭以前,香港的元氣已漸復,九龍城侯王廟有塊1822年的石碑,碑中所刻,是記錄了當時侯王廟復修商戶的捐款名單,當中顯示,香港經濟根本與廣州等地的經濟一脈相承。

現在香港有人要鼓吹港獨,涉事者雖自稱只是搞「學術研究」,沒有行動,但以其內容及毫無興趣提出符合邏輯並可被實際世界驗證的假說,就算寫下多少註腳,也很難與社會科學的「學術」拉上什麼關係。若不信,把文章投到國際知名的學術刊物,可看看會否被接納刊登?不過,我倒不認為思想要有禁忌,認真思考一下港獨的可行或不可行倒也無所謂。

邦聯制未必有利

若要鼓吹港獨,第一步便應搞清其願景,亦即在最有利的條件下,港獨會帶來什麼?最有利的情況當然要包含中國對港獨毫不反對,中港兩地關係和諧,兩地繼續貿易,經濟互補。眾所周知,一個細小沒有天然資源的地方若無法與外間貿易,其經濟必然無法發展。這個問題對資源豐富的大國並不構成太大困難,大國就算進行鎖國政策,也可靠國內各地區的互通有無來維持生命,但香港此等小地方卻不行。但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小國與人自由貿易,倒也不是沒有生存的空間。

不過,以香港的地理位置及歷史因素而言,她的最大貿易夥伴顯然便是內地。香港大半的出口目的地是內地,香港大半入口貨物的來源地也是內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貿易額都與內地拉上關係。金融服務業及旅遊業也早已與內地掛上緊密關係。香港賴以為生的經濟體制可否減低對大陸的依賴而與世界其他地方接路軌?不是不可能,但恐怕要吃大虧。經濟諾貝爾獎得主伏格爾(Robert Fogel)曾推斷到了2040年中國的GDP會佔世界40%,另一位諾獎得主史蒂格列茲(Joseph Stiglitg)也說2015年是中國世紀的開始,兩位一左一右的著名經濟學家都看好中國經濟,香港若反而要與其隔絕,豈不愚蠢?況且世界各國對亞洲的經貿興趣主要集中在中國,香港自己生產自己打開國際業務,不可能不事倍功半,人民生活水準大幅下降。

這裏當然有一明顯的問題:香港若獨立,中國哪有可能與香港保持和諧關係?不揮兵過來,幾稀矣!上述的和諧關係,只在「一國兩制」的框框下才會出現。天下沒有免費午餐,香港若犯上中華民族的大忌,要獨立搞「兩國兩制」,會連「兩制」也完全失去。若要保存兩制,就算從毫無民族感情的港獨人士角度看問題,也不能不尊重「一國」,就算他們不喜歡,也要視此為必須付的代價。

有些人以為邦聯制是應走之路,先不論中國絕不會答應,就算搞得起來也不見得對港有利。歐盟雖不完全等同邦聯制,但其以共用貨幣去統一各國經濟,卻有邦聯制部分之實。統一貨幣但同時各國的財政又分開,所造成的道德風險早已使歐盟要面對一波又一波的經濟危機。美國各州雖各獨自有其稅收及法律,但聯邦法律、統一指揮的軍事力量、聯邦稅制、外交權及全國性的總統及國會,使到美國人根本便等於活在一個統一的國家中。美國在建國初期沒有憲法,只有一份五頁紙的《邦聯條例》,在1781年生效。按此條例,最初的十三州可以各自為政,她們根本不理會聯邦政府,也不肯交稅,最後不但聯邦政府欠債纍纍,州政府一樣債台高築,直至1789年3月4日《憲法》實施後,全國各州的統一性加強,美國才慢慢成為強國(見本報2012年10月8日拙作《昔日的美國,今日的歐洲,明日的香港?》)。

「兩國兩制」難以實行

港獨就算在最有利的條件下,其願景也不見得有何吸引之處,但若真是徹頭徹尾的搞港獨,港人又要付出什麼代價?首先便要港人都聲稱自己不是中國人。在各種民意調查中,儘管有些問題問得不合邏輯,但我從未見過有一選項是「我只是香港人,絕非中國人」。若有這選項,我相信只有極端思想的少數人才會選。完全放棄了中國人這一身份認同,哪怕這只是文化或歷史上的認同,對很多港人來說是一極昂貴甚至是不可接受的代價,對重視思想的人尤其如是。去年11月30日《亞洲週刊》搞了個特輯,利用台灣思想家殷海光逝世45周年的機會,訪問了他一大批名重學林的學生,陳鼓應、王曉波、馮耀明、林毓生等等,他們都知道這位自由主義大師一生追求自由民主的建設重視法治,但絕不會贊成台獨或港獨。

殷海光是一位我很敬佩的思想家,他很多門生都是我的朋友,他喜歡海耶克,曾向林毓生教授說他也是個「芝加哥學派」,香港上一代的知識分子很多都會讀過他《中國文化的展望》一書。他「午夜夢迴,苦思焦慮的,就是故土故人,大地河山」,他所主張的自由民主是為了救國之用,絕不會否認自己是中國人,也不會願意把反共變成反華。他的觀點我十分同意。

我們要注意,港獨不可能只是反共(其中有些人思想左傾,還可能信奉共產主義),它一定也是反華的。就算中共倒台(正如一位港獨學生所希望的),新政府也絕不會願意讓香港獨立,因為這必會留下千古罵名,所以港獨不可能不與中國人民為敵。香港本地及外地的大量華人知識分子又怎會肯幫助香港這一「異國」發展?

建立體制才有出路

港獨後的港人最難面對的即時困難是經濟。中國不派兵殺至已是萬幸,又怎會肯利用香港作為貿易及金融中心?我們只要分析一下香港的經濟結構,只可能得到一個結論,便知港獨只可能使經濟全面崩潰,若要重建新經濟,沒有一、二十年以上又如何可能,用盡了香港的財政儲備,不到幾個月也會坐吃山崩,餓死者眾,不會有其他的結果,也不會有十餘年的時間讓港人去等待轉機。

上述已是假設了香港真的成功獨立,但這可能性其實近乎零。若鼓吹港獨者無甚實力,大家不以為意,任其胡謅,也許大家尚可相安無事,但若有多人支持,中央政府不可能不大力打擊之,它成功的機會愈大,愈會帶來更凌厲的打擊,軍事介入,生靈塗炭是不可避免的。港獨分子在可見的將來根本談不上有什麼軍事力量,他們若要有一鬥之力,便只能隱閉身份搞恐怖主義活動,捨此是沒有其他辦法的。

港人面對港獨所帶來的前景會如何回應?絕大部分人不可能支持。既然如此,港獨也只可能是極少數極端分子的活動。這意味着港獨與民主本身是格格不入,而且既然避免不了恐怖主義活動,又怎會不違背法治?顯然地,它會使香港失去民主、失去法治、失去經濟、也失去中國。烏托邦的思想,套用殷海光一篇文章的題目,只是使香港「向墳墓進軍」。

使人奇怪的是,像港獨般如此不智的主張怎會有人支持?我估計支持者也深知港獨不可能成事,他們也沒有意圖真的大搞革命,他們抱着的只是一種僥幸心態及採取騷擾性的策略。若中國或香港政府相信港獨不成氣候,他們反可大肆活動,宣傳己見。但在中央政府眼中,港獨已過了其底線,不可能放任之,若有任何打擊或報復活動,港人卻有可能被拖下水,甚至有沒頂之災。港獨是一神經病思想,對港人利益有嚴重威脅,我們不能不鳴鼓而攻之。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