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1月13日

丁望 思維漫步

柏林圍牆倒下 自由逃亡25年

11月9日,德國首都柏林有盛大集會,紀念柏林圍牆倒下、自由逃亡潮25周年。從勃蘭登堡門前升空的閃光氣球在天空飄蕩,象徵極權主義無法圍堵自由。在柏林音樂會,藝術家演唱貝多芬(Beethoven,1770-1827)名曲第九交響樂中的《歡樂頌》,令人感受到當代人對柏林圍牆倒下的喜悅、為改變命運的逃亡者慶幸。逃亡的東德居民中,有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和總統高克(Joachim Gauck)。

柏林圍牆倒下和後來蘇聯、東歐紅色政權解體,被許多人視為東西方冷戰的結束。25年後,卻泛起新冷戰或新冷戰邊緣之說。

普京(Vladimir Putin)的威權主義、武力兼併烏克蘭克里米亞和頓涅茨克的炮聲,被視為新冷戰的標誌;為俄羅斯帝國夢,他在烏克蘭建立了「新柏林圍牆」。美國《時代》雜誌最新一期封面文章「習大帝:中國領袖的陰影遊蕩海內外」(Emperor Xi: China's leader looms large at home and abroad),流露西方憂慮北京圍堵思想自由的「新柏林圍牆」,再掀起新的冷戰。

在蘇東波中 東德大遊行

柏林圍牆的開放、拆除,成為蘇東波(1989-1991)的地標。

所謂蘇東波,本欄的詮釋是:蘇聯東歐的社會變革波潮,包含人民追求自由、平等、人的尊嚴和民主的訴求;這場全民的自由民主運動,是從1989年的民眾請願、遊行演化而來的。這是民眾覺醒之下的思想理念更新運動,更是極權主義下抗拒奴役的解放運動。如《孫子兵法.勢》云:「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激浪,如同激流奔騰漂走大石(象徵政治的頑石),形成不可阻擋之勢,衝擊了「一黨領導」體制。

蘇東波導致紅色政黨在1990至1991年失去執政地位,蘇聯和東歐的波蘭、匈牙利、捷克、東德、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的極權政體崩潰;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蘇聯)解體,分裂成十數個獨立國家。

位於歐洲中西部的東德,是蘇東集團中工業和科技基礎較好、經濟相對較強的國家。1988年的人均GDP(美元),約7400元(西德接近10000元,中國大陸約300元),超過現在(2013年)中國大陸的6600元。但是「一黨領導」體制(所謂參政黨只是政治花瓶)的家長制,奉行列寧(1870-1924)、斯大林(1879-1953)的「無產階級專政」(http://www.celebritiespress.com.hk/99130620.htm),實行蘇聯的高度集權計劃經濟體制。政治的專橫,經濟的發展緩慢,商品的短缺,積聚了民怨。

建柏林圍牆 攔截自由行

1989年5月,東德工業大城市萊比錫的市民上街遊行,抗議執政黨在地方選舉中舞弊。在這之前,各地已有小規模的上街請願事件。10月9日,萊比錫爆發更大規模的民眾抗爭,7萬人大遊行。民眾的訴求是自由(包括言論和旅行自由)、民主、勞工權益等。執政者應對民眾抗爭的取向,仍然很僵硬。

東德執政的共產黨,名為德國統一社會黨,長期在烏布利希(Walter Ulbricht,1893-1973)、昂納克(Erich Honecker,1912-1994)的家長統治下,他們分別在1950至1971年、1971至1989年任總書記(或稱第一書記)。在萊比錫5月事件後,昂納克以階級敵人、反革命等政治罪名,對付抗爭的民眾。

萊比錫7萬人大遊行發生時,昂納克下令以武力鎮壓;地方黨政官員的抵制,激化黨內權力鬥爭。10月17日,德共政治局會議決定改組領導層,相對較溫和的政治局委員克倫茨(Egon Krenz,1937-),於18日接任總書記和國務委員會主席(總統)。

克倫茨上台後,應對民眾的大逃亡潮。11月9日,他宣布開放柏林圍牆和部分邊境關卡,引發大量民眾「爭先恐後」逃往西德;下旬,他宣布德共的執政地位將從憲法中刪去。1990年4月,德共失去執政權;同年10月,東西德決定統一於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柏林圍牆建立於烏布利希時代的1961年,意在攔截前往西德的「自由行」。圍牆建成前,約有300萬人逃入西德;圍牆建好後,還有人逃亡,超過130人因翻牆而被射殺喪命。

德共還利用柏林圍牆,以勞改犯換取西德的馬克和商品。據英國廣播電台11月8日引述史學家阿佩爾特(Andreas Apelt)的調查研究,1964至1989年,德共遣送政治犯超過33000人及其家屬25萬至西德,取得西德35億元馬克的「交換利益」(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world/2014/11/141108_east_germany_prisoners_trade)。

柏林圍牆刻入東德極權政治的罪惡圖象,也記錄東德人民尋求自由的願望。柏林圍牆的倒下,成為蘇東波擴大的催化劑之一。

反奴役之路 給後人啟示

蘇東波和蘇東的解體,具有劃時代的全球意義。蘇東波給後人的啟示是廣泛的。

其一,民眾的自我覺醒和自力救濟,是改變命運的一大動力。民眾特別是知識分子的自我覺醒,關乎自由、平等、人權、法治、民主的普世價值。

其二,民眾的自我覺醒和自力救濟,激發人的解放意識和改變命運的勇氣,形成反奴役的自由民主運動和社會變革。英國學者(原籍奧地利)海耶克(F. A. Hayek,1899-1992)的《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認為,斯大林式的社會主義是極權主義,走入「一條通往奴役之路」。蘇東波則開創一條反奴役之路,許多國家特別是「回到西歐懷抱」的波蘭、匈牙利、捷克,前東德和波羅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原蘇聯加盟共和國),擺脫了「一黨領導」體制的束縛,走出了被奴役之路,人民擁抱曾經失去的自由。這是改變歷史的一頁。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