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9月23日

林敏華 文化論政

教育求脫貧 只是一場夢

近年,每當談及課外學習,總被直線聯想到「怪獸家長」、「人有我有」等負面形象,鮮有討論現時整體教育政策與社會結構轉變的關係。故此,本文嘗試補充相關問題的理解。

從2009年9月開始,教育制度有一巨變——推行334學制,很多人以為這新高中課程只是學年不同,由以往的七年中學改為六年,頂多只是由兩個公開試改為一個中學文憑考試;大家以為只是形式改變,但課程內涵其實也有極大改變,就是在以往的主科中、英、數之上,再加「通識教育」為主科,連帶的影響包括增加「其他學習經驗」(OLE)和校本評核的要求,旨在推行全方位學習,期望學生在德育及公民教育、智能發展、社會服務、體藝發展、與工作有關的經驗等五大範疇有全面的發展和培養。

學制要求 並非貪婪

因此,現時的教育制度除了要求學生「讀好本書」,還要求學生有更進一步的多元發展;當中最明顯的就是加入課外學習的要求,不少學校自行推行「一身一體藝」的發展方針,要求每個學生最少發展一種體藝活動,更有九成中學把課外活動列為收生準則之一(比例由15%至60%不等)。

因應學校增加對學生參與課外學習的要求,相關興趣班的需求便因而大大提升。可是,現時的支援計劃未有就突如其來的需求作出足夠的應對,荒謬情況不斷在區內發生,例如中小學校內每名基層學生只獲教育局每年400元資助,學校卻要舉行興趣班予學生持續發展一整年;兒童發展基金計劃推行四年,大約只有4000名兒童受惠,但現時基層中小學生卻有30萬人,可見計劃遠遠未能支援需要,僧多粥少的情況十分普遍。

除了「舊時」論之外,社會上也存在「新一代不應抱着『人有我有』」的心態。雖然筆者未有否定此一說法的意思,但卻不認同以此心態形容新一代學童的需要。

由於教育制度改變,參加課外學習已成為學制要求之一,所以這並非「人有我有」的貪婪;加上舊一代人從未參加課外學習,因而認定新一代學生也不應參加課外學習,硬要「我冇人冇」的結果,也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因應社會轉變,人們應該問的是,現代兒童的發展需要是否與上一代有別?差異何在?是受着客觀環境因素影響嗎?進一步要問的是,究竟一個人的健全身心發展需要的是什麼?當現代社會有較優裕的資源時,應如何結構性地改善現時的教育內涵和相關的資源配套,以致無論任何階層的兒童均有平等的發展基礎?

平等發展基礎並非指「齊頭式」的平等,而是指人人皆有基本的發展機會,各人發展的範圍和進展不受所限,每個人都能在平等的基礎上自我發揮,展現才能。外國有不少文獻和研究進一步補充兒童如長期處於備受威脅或貧窮的環境,可能會有更多不同類型的成長風險,例如更差的身體健康、精神健康等等,以致處於貧窮狀態的兒童更難以發展身心,遑論進一步回饋社會。

因此,透過倡議改善與教育相關的資助制度,以推動基層兒童有平等發展機會,非但不是鼓吹「人有我有」的心態,而是期望基層兒童有同等發展潛能的基礎,助他們進一步參與社會,回饋社會。

歸根究底,香港整體發展在這些年頭經歷急劇變動,由工業盛行到大規模遷出工業,由第二類生產迅速改變為第三類生產,社會形態經歷重大改革,最終轉變為知識型社會,大量從前以工業為生的人才,即時淘汰得一乾二淨。故此,貧窮問題並非只在於個人因素,同時也在於社會困素——社會結構的變動。

因應知識型社會的發展,教育制度也隨之改變,包括推動多元學習、增加大量副學位課程。可是,極為精英、競爭化的風氣從未改變,升讀大學資助課程比例仍然維持大約18%,即極少數比例的學生能夠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諷刺的是,社會大部分職位卻要求大專程度以上的學歷,故看不見教育政策正在配合所謂知識型社會的發展方向。

資助制度 必須改善

由於基層家庭子女的社經狀況不佳,在學習過程中處於弱勢,因而較難獲得平等的高等教育機會。當基層學生在高中階段被淘汰後,雖然有大量大專副學位課程可供報讀,但他們要由副學位晉升至學位課程,可能得花上四至六年時間,即使資助學位一個學年也得大約用上5萬元,即使他們能夠申請學資貸款,畢業時可能已背上10萬元學債。早前有研究指出,不少大專生正正處於這個困境,700多名受訪大專生平均欠學債13.4萬元【表】。

可見,現時極其扭曲的教育價值,加上極度不足的資助制度下,已形成荒誕的教育困局。知識不但未必能改變命運,而且很可能引致生活每況愈下,但基層學童身處這種狀態,根本別無選擇,惟有take it or leave it,前路仍然茫茫,最終教育求脫貧只是一場夢。

因此,無論教育制度或學生資助制度,都必須改善,而且兩者必須配合。在新學制的轉變下,倡議基層學童的津助政策,是其中可行的方法之一,但並非說是唯一方法,而是說這只是一個止血方法;即使如此,在大制度未改善之前,也不能遺棄每天正在長大的小孩呢!

最重要的是,希望社會上每個人都能認真理解社會問題產生的各項因由,不要簡單地歸咎個人責任,討論亦應論及改善方法。

社會有問題,社會每個人也有責任!我們要麼成為解決方法,要麼就是延續問題的罪魁。

作者為社會工作者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