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9月16日

袁彌昌 新思維網絡

從中外宗教領袖抉擇看香港出路

首先,很感謝網上朋友為筆者解畫,把拙文《從香港價值存續看陸港互動》(8月19日)所提出的策略原則歸納為三點:一、可持續性 (避免一鋪清袋);二、能在現有體制內逐步實現,而非「只爭朝夕」;三、盡可能減低中央的戒心。本篇承接此框架及上文的思路,透過中外宗教領袖在危機中作出的重大抉擇,闡明弱小宗教的生存和壯大之道,以及香港可從中借鑑的地方。

筆者以宗教作為例子,是由於港人把某些價值觀視為核心價值,能為此作出犧牲和忍辱負重,已足以視之為一種信念—─這與宗教信念有一定的相似性,亦帶有意識形態的特性。

張魯放眼中原轉危為機

東漢末年,戰亂四起,不少民眾遷居到較為安定的漢中,後來「五斗米道」(道教一個派別)首領張魯佔據漢中,五斗米道因而在漢中傳播,張魯據漢中近三十年,自定官制,自成體系—─上述這幾點即使撇除宗教因素,跟香港的際遇也有幾分相似。

215年,曹操進攻漢中,張魯兵敗逃亡,逃亡前他手下想把財寶和倉庫全部燒掉,但張魯認為財寶和倉庫都是國家所有,於是封存好倉庫就離去。曹操入城後,十分讚賞張魯的做法,就派人勸他歸降,於是張魯就率眾歸順曹操,曹操亦厚待他,拜他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其五子皆封為侯。更重要的是,張魯投降曹操後,大量徒眾北遷,使五斗米道的勢力得以發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區。

筆者在這裏不是說投降就有好處,而是要探討張魯投降曹操的動機。依照當時形勢,張魯除了投降曹操之外,至少還有兩個選擇:一是投降劉備,二是發動農民起義(五斗米道與發起黃巾之亂的「太平道」是當時兩大道教派別)。

根據《華陽國志》,張魯兵敗逃亡時,劉備是有向他招手的,只是張魯不肯歸順,並稱:「寧為魏公(曹操)奴,不為劉備上客。」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張魯的手段:一方面他封存庫藏,已令自己站於道德高地,使曹操不得不善待他。另一方面,他亦明確表明立場,拒絕劉備的招降,使曹操大為放心。因此曹操厚待張魯,待以客禮,不把他視為臣屬和降人,就是因為這兩個原因,這是張魯自己爭取回來的。此外,張魯歸順亦使曹操得到漢中這戰略要地(有如香港),給予曹操一個「得隴望蜀」、取西川(可以當成台灣)的機會,只不過曹操不敢冒險而已。

再者,張魯教眾眾多,要聚眾起義本非難事,所以不能排除張魯在漢中被奪後,可能一氣之下發動農民起義,然而張魯卻選擇投降曹操,可見他深具戰略眼光:漢中這根據地被奪,固然萬分可惜,但張魯卻不拘泥於漢中這一隅之地,而着眼於五斗米道的長遠存續和發展,放眼於投降曹操後,徒眾北遷中原這個重要戰略機遇,最後使五斗米道得以大舉發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區,成功化危機為轉機。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到,無論張魯投降劉備,抑或聚眾起義,其結果都只會是九死一生—─即使能存活下來,亦決不會達致五斗米道在中原繼續發展壯大這結果;張魯也示範作為實力較弱的一方,如要在強者之下有尊嚴地生存,須先製造有利於自己的輿論(封存庫藏),再主動贏取強者的信任(拒投劉備),可是目前香港卻似乎反其道而行,扼殺一個長遠能讓香港價值生存和壯大,以及和內地共融的機會。

基督教「走出去」策略

假如讀者不喜歡張魯的投降行徑,或覺得不夠悲壯轟烈,也可參考一下基督教(基督宗教,Christianity)和猶太人的遭遇。

公元前63年,耶路撒冷遭羅馬的龐培(Pompey)佔領,設猶太省,猶太人國王獲保留,羅馬另設總督。公元6年,猶太省直接歸屬羅馬統治,從此該地的反羅馬起義便此起彼落。同一時期,耶穌逝世(30-33年之間),門徒彼得等人開始建立教會,卻同時遭到猶太教和羅馬的迫害。

我們這裏先探討早期教會的策略:彼得與保羅等人打算把基督教傳播到羅馬帝國各地,而主要透過保羅的努力,教會允許非猶太人(外邦人)皈依,保羅亦積極向非猶太人的地方佈教,到處設立教會,把基督教傳遍地中海沿岸一帶地方。

值得留意的是,基督徒並沒有參與猶太人反抗羅馬的戰爭,而隨着起義遭鎮壓,耶路撒冷被佔領,猶太人遭驅逐出猶太省,教會的中心亦逐漸轉移到羅馬(即令羅馬迫害基督徒)。

之後的發展大家都應耳熟能詳:羅馬皇帝一再企圖消滅教會,但最後反倒是整個帝國皈依了基督教,基督教成為了羅馬帝國國教。在羅馬帝國解體後,基督教依然生存下來,成為了世界性大宗教。

早期教會的發展策略之所以能夠取得非凡的成功,主要歸功於保羅等人獨具慧眼,跳出固有框框,堅持「開放參與」及「走出去」策略—─不與猶太教作無謂的消耗,也不摻和猶太人反抗羅馬的戰爭,而把整個羅馬帝國變成自己的「主場」,積極在宗主國那邊爭取共鳴和支持,就連總部也移到羅馬去,最後反而成為帝國的「救命草」,並迅速傳播至世界各地。

把羅馬帝國變成自己「主場」

由此看來,一些港人只着眼於地域意義上的香港,認為香港核心價值只屬於港人,從不到內地去爭取共鳴與支持,且用狹窄的眼光看陸港關係,與早期教會領袖的視野相比,簡直是天淵之別。

對於有勇無謀且不斷挑戰宗主國的結果,猶太人的遭遇亦值得參考。公元66年,115年及132年,猶太省分別爆發反羅馬的大規模叛亂,因而引發三次猶太戰爭。三次起義均遭到羅馬軍隊鎮壓,耶路撒冷被攻陷和大肆破壞,死傷數以十萬計。135年,羅馬戰勝後拆毀耶路撒冷聖殿,把所有猶太人驅逐出猶太省,並廢除猶太省,將之重新命名為巴勒斯坦。從此猶太人過着漫長而悲慘的流亡生活。

由此可見,「只爭朝夕」、「玉石俱焚」式的抗爭,根本連辦法也談不上,遑論是一種策略。現在連天主教教宗方濟各也試圖向中國領導人釋出善意,準備與中共打交道,無非是心繫中國天主教教徒福祉,希望以對話改善關係,而非對抗。

香港的政治領袖又能否以教宗為榜樣,不再故步自封,積極向中央釋出善意,尋求對話,不只為達到一己的政治目的,而以港人整體福祉為念?

新力量網絡研究員、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synergynet.hk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