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9月10日

王岸然

人權保護抗爭空間

這星期思考最多的問題,不外兩個︰

一、在爭取民主過程中,這兩年以「佔中」為主線的運動到今天為何弄至一敗塗地,香港人應汲取什麼教訓(「佔中」尚未開始便宣告失敗,是戴耀廷公開說的,並非筆者想打擊尚存希望者的士氣)?

二、往後的日子,港人將要人人起動參與公民抗爭,大家應有何心理準備?與專政者及其附庸鬥爭期間,有什麼是普通人可以依賴作為保護自己,或可知道自己的安全線在什麼地方?

答案是人權。香港人可能認識不深,人權是國際法,中共政權亦受其約束,所以是港人抗爭之時可以依賴的唯一「武器」。

本文主要探討上述第二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的評論分析已經鋪天蓋地在不同媒體出現,往後隨「佔中」具體推行之後,還有大量機會具體討論其得失。民主運動為何在這十年多的時間如斯失敗,明明在2003年七一之後港人的公民意識已經起飛,卻無法轉化為具體的力量令今天中共可以肆無忌憚,悍然落閘而不怕港人起義造反(大家今天想的只是不合作抗爭,起義是想也無人敢想),港人事實上不會造反,主要原因在什麼地方?問題本來不易有答案,筆者卻忽然「頓悟」,可以跟大家分享。

令筆者頓然悟出道理的是湯家驊的「萬念俱灰」論。看見湯大狀的感性落淚,筆者不但沒有同感,反而感覺他很滑稽。湯大狀從政十年(咁大件事)覺得浪費時光,努力完全白費,所以悲從中來。筆者與他年紀差不多,筆者上星期的文章說參與爭取民主三十年,只當今天是起點而非終點,並以孔子金句「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自勉,準備再努力三十年。大家對時勢的認知,為何相差那麼大?

湯大狀另一句話便道出泛民今天失敗的原因。他說餘下任期除了否決政改之外,將不談民主,只爭民生議題。只知民主,不理民生,正是泛民今天希望人民起來而自知無人響應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心態中產得不得了的泛民主派今天得不到人民(筆者指廣大基層人民)起來響應的原因,民運又焉能不慘敗收場?

民主不是中產的浪漫,湯大狀早點退休多打高爾夫球吧。過去十年民運的失敗,正是因為方向主導在大金主黎智英、李柱銘、陳方安生及公民黨這群小資中產手中;連工人代表李卓人、革命家雄仔也為金權征服,而「佔中」最早脫逃的也將是那群什麼「佔中死士」。

香港人的民運要有新生,主導者必須回到廣大的中下階層,要人人有份,不要坐待這群小資中產再領導下去;最沒信心、面對打壓走得最快的將會是這些人,這已經是事實了。

民運的路該怎樣走?筆者已經認定必須出現人人有份、「讓子彈亂飛」的情況,學界要搞什麼活動也須由下而上發動,更不要與泛民主流配合;其他社運界別也一樣,任何社運議題也是有利民主的教育,不須受到民主大佬的背後領導,社運小學雞明白了沒有?

近來散播最多的流言,是中共已準備一張黑名單,運動一起就會來個大逮捕行動。所謂「三人成虎」,筆者的觀察,吹噓這些流言最落力者,就是一直以來落力吹噓「佔中」的一群人,因為他們盡是葉公好龍的政客,從無真正起來抗爭的信心,今天他們吹噓「佔中」危險,比周融吹得更為落力。用心十分清楚,他們只為自己的退預留藉口。

我們說對香港的自由法治還有信心,這不是源於中共的仁慈或是港人的勇敢,而是由於集會自由、結社自由是國際公認的人權標準,幾條主要公約,中共也是簽署國,就算國情不同所以不同國家對人權可有不同標準,但中共也得承認要發展人權。

香港的情況更為特別,香港的人權自由從來具備國際級別的水平,若有退步,所有簽署國家都有權出聲,對中共施加壓力,這也不能以內政作擋箭牌,因為是國際法,中共有責任遵守,別國也有責任監察,只要示威是和平和非暴力,香港人的示威權利是受到國際保護的,中共可以經愛字頭組織或周融一類人搞大量小動作,但不能禁止港人示威集會。

香港的情況再差,港人示威抗爭的基本權利是不會失去的,大家看看法輪功的存在就明白,那不是專政者仁慈,而是在香港拿他們沒辦法而已。明白這個道理,就應該好好利用和行使這一權利,作為爭取民主長期抗爭的活動底線。

準備起來抗爭的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思想知識上要武裝起來,以人權為基本保護之下,要互相支援而不是互相恐嚇和嘲笑。簡而言之,是要去除這一代泛民及社運者的惡習,處事要有更多的原則性而不是派性。

正義朋友的小圈子習性,是私義優先於公義,那是眾所周知的。由於主流泛民不希望中共不高興,所以正義界對法輪功這麼多年受到迫害不聞不問,又主動劃清界線。又例如因為黃毓民和黃洋達領導的「熱血公民」跟其他團體過節甚深,正義朋友對這群人9月1日早上衝擊博覽館李飛諮詢會會場時受到警方粗暴對待,以及同日晚上包括黃洋達在鏡頭前被非法拘捕等皆不置一詞,換上被噴胡椒噴霧及被捕是慣見的社運人物,民陣恐怕會為他們做足一星期新聞。

以這等氣度衡量,民陣不配稱「民間人權陣線」,應改名為「自己友人權陣線」。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