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3年9月28日

關愚謙

Leipzig 1813 重塑那座漸為人忘的古城


今年2013年,也就是歐洲「反法同盟」 在二百年前終於戰勝拿破崙的一年,德國萊比錫有一個大型藝術展Leipzig 1813(「萊比錫1813年」),聽說陣勢很大,德國大小報紙爭相報道。


我們夫妻二人在中秋佳節前夕,應德國萊比錫德中文化交流協會邀請,在萊比錫大學做了《中國往何處去》的學術報告。趁此機會我們參觀了這個藝術展,那真讓我大開眼界——毫不誇大地說,我這一生看過多少國際文化藝術展,但通過一張巨畫(360度全景)能如此讓我震撼、如此抓住我的心、如此刺激我去更多了解拿破崙一生和當時如此悲慘的歷史,還從來沒有過。

拿破崙軍血染萊比錫的歷史,筆者只知其一,不知其詳。幾個月前,萊比錫這個已經給人逐漸遺忘的古城,忽然名聲大振,該城的一個古老煤氣工廠廢墟已改造成為一個大型藝術館,為了紀念二百年前那場慘無人道的國際戰爭,展覽出一幅圓周一百米長,三十米高的歷史巨畫,名為《1813—萊比錫寫照》,幾乎全德大小媒體都對此展出大做文章。

斷人心腸的琴聲

萊比錫,當地古語意指一個處處栽有菩提樹的地方。她原來是多個世紀以來就是聞名的文化名城,老城廣場中心的房屋和舊市政廳大樓,都是十六世紀就已存在的德國最輝煌的文藝復興建築。附近一座1500年建成的哥德式聖托馬斯St.Thomas鐘塔教堂,在西方是赫赫有名的。偉大的音樂大師巴赫(1685-1750),就曾於1723至1750年在這裏擔任管風琴師兼合唱團指揮;他著名的《馬太受難曲》也就是在這裏誕生的;還有大詩人歌德(1749-1832)、傑出的音樂家門德爾松(1809-1847)都曾在這裏長久居住寫作過,並培養了眾多子弟。

此外,萊比錫還是一個有名的「書城」。早在十五世紀初,這裏已是德語地區的出版印刷中心,1481年第一本活字排版的書就在萊比錫問世,在世界上影響深遠,素以「書城」著稱;自1914年以來,萊比錫就每年定期舉行國際書籍展覽會,遠遠早於其他國家和城市。

這麼著名的文化古城,到了二十世紀中葉,名聲反倒一度遭到埋沒,主要是那時的社會主義東德認為做廣告是資本主義的行為,結果西德的漢堡、法蘭克福和慕尼黑倒成了馳譽遐邇的國際城市。自從東西德合併後這二十多年來,這個城市比過去更為漂亮,街道整潔,商業繁華,但是名聲還不夠響亮。

在曲里拐彎暗暗的展覽廳前廊內,有很多圖片和說明介紹萊比錫的近代史,才知道她在德國歷史上是一個多麼舉足輕重的城市。再往前走,只見眼前一片黑暗,好像鑽進一個巨大窟窿裏,進入一個深不可測的大洞,洞內四周,隱隱約約有人頭在晃動;再往前挪了幾步,燈光逐漸亮了起來,眼前忽然出現一座黑黑暗暗的城市,老式的一個挨一個的紅頂洋房林立,斷壁殘垣,向我襲來。

接着我注意到在樓房之間狹窄的道路上擠滿了、躺滿了不計其數的百姓,夾雜其間的是穿上法國、俄國、普魯士軍服的士兵,各式各樣的形狀,有的在觀望、有的在喊叫、有的在垂死掙扎……;我好像也給捲在其中去,周圍的人充滿悲傷和絕望。不知哪裏傳出悲哀的扣人心弦的音樂,大提琴聲如此撕裂肺腑,令你感到人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再往前走,驟然一聲炮響,震耳欲聾,接着槍聲四起……,我甚至也想躲避起來。

館的中心矗立一個高有五層的鋼鐵結構的觀畫台,我們拾級而上,剛走到第二層,只見四周的畫面又亮了幾分;再走到第三層,忽然聽見鳥的叫聲,晨光射進該城四周,遠處的農舍、叢林在起火燃燒;走到第四層,我們已經能看到遠處的河流,好像水還在湍湍流動;終於來到了制高點,我們好像站在一個教堂的頂端,鳥瞰着萊比錫的內城。

這時,畫面大放光明,東方的天空,烏雲壓城城欲摧,西方的塊塊烏雲背後,還透着藍天,陽光的光霞射到高低密集參差不齊的樓群,陰陽層次分明,透視感強烈,遠處熊熊烈火,近處一些樓房頂的紅色瓦片已經給雨水沖淡,一些樓房住戶的窗戶已東歪西倒,但還是有些居民探首窗外,張望樓下街道那不堪忍睹的慘象;竟然還見到一個畫家在那閣樓的破窗前拿着畫本速寫窗下的人物。

當你站在這制高點,眺望眼前的一片景象,然後順時鐘向前走,就好像你來到上海新錦江的高樓轉梯上,一飽上海浦西全景那樣,一覽十九世紀萊比錫內城全景無遺。教堂的尖頂、高樓的圓塔、冒煙的私家煙囪……,一切栩栩如生,嘆為觀止。

我們在館內整整呆了三個小時,完全給這幅感人的、由暗到亮的畫面所吸引和震懾,台上台下爬了三次,渾然忘卻年齡。

簡直難以想像,這幅一百米長三十米高的彩色油畫是如何畫成的。它讓我想起梵蒂岡那鎮堂之寶——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禮拜堂的頂棚上畫的《創世紀》和正面壁上的《最後的審判》,是多麼的艱難。

這幅《1813—萊比錫寫照》從技術和面積上看,複雜和龐大得多,難度就更不用說了。而且,它絕對不是粗製濫造,每個非常細小的畫面,如一匹馬死在戰場上,也是事先讓一位馴馬師命馬兒躺在地上,拍下照片繪製出來的。至於城內的建築物,屋頂的碎瓦和高低不平的街道,都是從收集過去的寫生畫拼湊合成,一筆一筆勾畫出來的。

藝術家阿西西(Yadegar Asisi)父母都是伊朗人,但他從小在德國長大,並在萊比錫度過他的少年時期,對萊比錫有很深的感情,但是對1813年這段慘痛歷史是在後來才深入瞭解的。他說:「我並不想在這藝術作品裏描述兩方的英勇、慘烈戰鬥,而是描述1813年的戰爭給當地人和如此漂亮的文化古城所帶來的慘象;描述死亡、逃亡、戰爭的可怕。」這幅畫一共花了七年時間,由一個幾十人的團隊聯合製成,它是由現代的高超技術,把畫在紙上的藝術作品複製在特製的畫布上。

碎人家庭的戰亂

作者的這個偉大創作有着深刻的現實意義,他告訴人們,無論什麼樣的戰爭,戰爭的結果永遠是死亡、悲哀、家庭破碎。德國是歐洲的中心,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萊比錫更首當其衝。戰爭狂人拿破崙一生親自參加過四十五次戰爭,1812年,他在俄羅斯戰敗後,帶着疲憊的法國軍隊來到德國,遭到「反法同盟」的聯合抗擊,1831年10月大敗而歸,美麗的萊比錫古城,以及無辜的百姓卻莫名其妙地遭此厄運,仁慈的上帝何在?

這幅畫讓筆者回顧了歐洲十八十九世紀的戰爭史,引起許多懸念,人類為何如此殘暴?戰爭是否能徹底改變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拿破崙為何至今仍受人尊敬?筆者有機會將嘗試分析拿破崙在歐洲歷史上所起的作用。

2013年9月22日於德國漢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