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2年11月13日

張五常

從文化教育的收入回報說倉庫選擇

前文寫《國民教育與藝術文化》,建議國民教育應該從文化教育入手。不是建議以後者替代前者,而是說後者是前者的最高境界。網上讀者與網外朋友一致同意,其中不少希望香港及內地立刻推行老人家提出的。然而,經驗說,上佳的教育建議,被接受的機會歷來不高。這是真實的世界。為何如此不好說了。

無師自通也有師

學校不教,同學們可以自己在課外爭取,無疑要多花時間,而某些同學會因為沒有正規的老師指導而感到舉步維艱。老人家說說自己的經歷對同學們可能有助。

西方的藝術發展歷史本科生時我讀過,也做過幾個月的助理教員。那是從埃及讀起,跟着轉到希臘,再跟着轉到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埃及與希臘皆不震撼,但文藝復興初期的達芬奇光芒四射,跟着的米開蘭基羅同樣是偉大的天才,由他擺脫宗教約束。荷蘭的倫勃朗後,法國印象派的出現可能是人類最可觀的視覺藝術。後者大約是一百五十年前。有趣的是歐洲的音樂發展與視覺藝術的發展並駕齊驅:這邊廂出現一個派別,那邊廂也出現同一派別。雕塑與文學也一樣。究竟中國有沒有出現過不同藝術媒介的派別一起轉變這個現象我沒有研究過。想來一定有,但不會像歐洲來得那樣明顯吧。

中國的藝術文化我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少年時跟一位來自廣西的老伯學過一小點,一九五五年開始學人家搞攝影時對藝術有興趣。我對中國藝術文化的認識主要起於一九七五年,為了研究訊息費用在香港廣東道研究玉石市場,其後中國開放改革,出土文物隨處可見,於是轉到多種文物的不同訊息費用的各方面去。訊息費用的考查不需要每種文物知得深入,但要多種皆知,因為比較不同文物的訊息費用可以提供重要的線索。為此我在幾個城市的地攤與小店子跑了十多年,其間也到一些拍賣行品嘗一下。購買了不少關於中國文物的書籍,但很少看。無師自通其實也有師,因為認識不少專家朋友,我因而對中國傳統的藝術文化不僅產生興趣,而且認為這傳統深不可測,偉大,有機會學而不學是蠢行為了。

中國條件冠於地球

建議以藝術文化作為國民教育還有另一個重點:不是任何國家可以這樣處理。中國不僅可以,而且擁有的條件冠於地球。這觀察重要。我的主要證據是大約從二○○一年起發展到今天,中國的藝術文物拍賣的總值遠遠地超越了所有其他國家!法國印象派的作品值錢,但那是法國,跟中國的藝術文物的總值相比相去甚遠。英國與美國也各有各的藝術文物市場,但與今天的中國相比也見絀。我們不要單看中國本土的拍賣行,歐洲與美國的拍賣市場也滿是中國的藝術文物。去年一位在歐洲主理拍賣的老人家說:「我平生沒有見過這樣的現象。」只不過十年前,有誰會想到,因為手癢而到處題字的乾隆皇帝一張不怎麼樣的書法今天逾百萬美元;一小紙宋代的尺牘二千萬美元;數十個說明不是真跡的古雙鈎王羲之的字四千萬美元。都是真價。不用提什麼皇帝印章了。

日本仔忘恩負義

有誰會想到?老人家八十年代中期想到,可惜給日本誤導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日本的經濟發展急升,法國印象派的畫作被該國炒到天上去。我因而想到一個國家的大事興起藝術收藏品會變得很值錢,加上後來的觀察,是兩年前我提出的「倉庫理論」的基礎。說可惜,因為當時我想不到炎黃子孫對法國印象派毫無興趣!今天我想,為什麼日本與中國的收藏品味有那麼大的分別呢?答案是日本本土的藝術文化主要源於中國,自己沒有什麼值得天價收藏,所以找法國的印象派出氣。不止此也:今天在內地與香港拍賣的中國藝術文物,不少是從日本回流的。如果今天日本的政治人物能真的體會到他們的文化傳統是中國的,釣魚島可能變為他們的吊頸島。日本是一個忘恩負義的國家。

今天中國的藝術文物市場不僅龐大,而且品種類別之多簡直天方夜譚。天曉得,說不定我們今天見到的還只是冰山一角。是的,中國是一個很容易推行藝術文化教育的國家。想想吧:西方的藝術歷史要從整個歐洲加美國來教,但中國有足夠的內容獨當一面。其他的小國或文化歷史時日不足的國家要怎樣處理我不知道,但知道日本教書法藝術史是教中國的王鐸。

幾位讀者見老人家說學習中國文化可以增加收入,問這些增加從何而來也。有四方面,讓我分點說。

地攤知識是上佳課程

(一)藝術文化有趣味,入了門學懂了一點是容易享受的。這是經濟學說的非金錢收入,政府的統計不會算進去。不是說笑,我可以拿着一本古書享受一整晚,或拿着一件只花數十元從地攤買回來的不知是真是假的古文物而玩弄幾個晚上。杜牧寫「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與今天我這個老人家的品味不謀而合。

也不是說笑,二十年前在上海的地攤我和太太以三百大元人民幣購得一個古瓷人物,認為是晉朝的。經過考究,鑑定為晉朝的「藥師」人像。為什麼會是那麼新,且毫無破損,是一個謎。晉瓷易鑑,近於無從假冒。後來發現內地某博物館有另一件差不多的「藥師」,屢有註錄。如果真的是那麼罕有,我要找機會把自己的送出去。

這裡要說的是晉朝的藥師是一個典故,附帶着的物品皆學問,而手上瓶子站着的小鳥是代表着些什麼呢?這藥師的造型是頂級藝術,使我遐思了好幾晚:那是王羲之與陶淵明的日子呀!看來不像想像中的逸少,但卻像想像中的淵明。怎麼會那麼巧?屬胡思亂想,但也是一種樂趣——非金錢收入是也。

替代定律的運作

(二)阿爾欽及貝克爾等大師認為,非金錢收入(non-pecuniary income)的存在是經濟學需要採用「功用」(utility)這個概念的原因。我不同意,歷來不用看不到的功用作分析。但我指出,在邊際上,非金錢收入可以通過替代定律而轉到金錢收入那邊去(見拙作《科學說需求》)。舉個例,今天晚上我因為要欣賞從朋友借來的藝術作品而放棄了出外看電影,看電影的時間與票價可用金錢收入量度,但被節省了。這節省代表着我不需要支付的看電影的消費,欣賞藝術作品的金錢收入起碼是這麼高,因為我還有消費者盈餘。政府統計的國民收入不會顯示出來。什麼都以金錢量度經濟成就的社會是可怕的社會,想來是近於地獄的情況。

不知為知之是大忌

(三)這點前文說過:有足以跟別人討論的文化知識,在日常工作的交際上很着數。這些知識容易受到外人尊重,而要求的層面不是大投資:在日常生活中多體會一下,翻閱些讀物,多到博物館或拍賣行走走,足夠。問題是如果不知道但認為自己知道會很尷尬。藝術文化這回事可以胡亂地學習,但不可以不知為知之。

不久前在上海跟一位專家朋友拿着一些古書畫研討,發覺他對每一個前人的收藏印章的來龍去脈皆瞭如指掌,我衷心佩服。我自己當然沒有他的本領,但宣紙大概是哪個時期製造,印章是否電腦複製,印泥的色澤是否有問題——這些我的猜測不會太離譜,因而有足夠的本錢跟專家朋友研討一下。我的膚淺知識容易學,有專人指點一下可以學很多。問題是這些基礎性的知識難從書本學,要有實物觀察與專家指導。當然,有些鑑證很困難——例如同期的人假冒同期的書法或畫作——但除非要購買收藏,你不需要知道。

第一桶金有人賺了

(四)這就帶到朋友們屢次要求老人家分析的話題:投資於中國的藝術文物收藏的回報怎樣看。

無可置疑,如果十多年前你在中國的文物市場下注,亂買一通今天也賺了錢,遠高於利息率的。但如果今天下注,亂買一通我賭你要虧蝕。第一桶金有人賺了。問題是如果你還沒有入局,錢多手癢,對藝術文物應否下注呢?這樣看吧:在訊息費用奇高但市場的運作還沒有調好之際,新興市場帶來的第一桶金容易賺,但當訊息費用這項局限在市場算進了價,你不懂要賠錢給懂的。

讓我先提出一個不可能錯的市場規律:在市場競爭下,各種不同的投資回報,如果算清所有成本(包括交易及訊息費用)與回報(包括非金錢的回報),各種投資的回報率都一樣。這是定義性的,不是什麼學問。然而,風險等變動不論,善於下注的人可以從交易及訊息費用的掌握取巧。是的,購買收藏品賺錢不是幸運那麼簡單:我知你不知,我勝。

兩種資產的示範

讓我用兩種資產來示範有關的問題,同學們要讀得很用心了。其一是房子,其二是文物收藏品。二者皆財富累積的倉庫。房子可以自用,有租值,而租出去給他人用也有租值。這裡,購買房子的人不單是為這租值而下注,他還會考慮到房價可能變動。房價於是成為預期年金租值的折現:如果市場對這預期上升,房價會因而上升。從房價的現值看,實際的現時租金作為一個百分率會下降。是的,我們久不久會見到現時的租金只是樓價的百分之二,但市場利率卻是百分之六。這差距不是源於市場的運作失靈,而是預期的將來租金上升了。

這裡有一個重點。房子作為財富累積的倉庫,其價不會沒有上限,即是說這倉庫一定有爆滿的約束。這是因為房子要靠使用有所值才有租值,而這預期租值不會無限地高。轉到文物收藏那邊,一個重要的不同處是藏者往往只是為了藏,很少看,沒有什麼因為可以用而出現的租值。這樣,投資購買收藏品的人期望的主要回報是該物品在市場升值。因為沒有預期的使用租值的約束,作為財富累積的倉庫,邏輯上收藏品的市值沒有上限。這就是兩年前我寫倉庫理論時提出的一個重點。

邏輯上,如果不引進沒有市值上限的收藏品作為倉庫,財富累積的理論推不出來!這是說,如果只有像房子那樣的倉庫,其值有上限,一個市民的收入,在消費之外要積蓄的可能找不到倉庫放進去。當然,沒有上限的倉庫只是邏輯上的需要,而一般而言市民作投資或積蓄有沒有上限的兩種倉庫皆用。二者之間的均衡點是研究生的功課習作。就這樣,我把逾百年的財富累積理論懸案打通了經脈。

訊息費用差別很大

現在轉到房子與收藏品的另一個重要分別。一般人不需要學過才知道房子是什麼,而我們也從來沒有聽過有假房子這回事。選購房子,關於什麼交通、學校、市場等資料容易知道,而其市價大約應該為何用不着找專家。換言之,雖然選擇購買房子的交易及訊息費用存在,我們是不需要花幾年時間去研究的。

收藏品是另一回事,其交易及訊息費用高出無數倍。原則上天下的所有物品都可以作為收藏品,但能成行成市的只限於一小撮,其中最熱門的是藝術文物。藝術文物的類別也多,但被市場選中作為財富累積倉庫的又是其中的一小撮。不止此也。被市場選中的收藏品往往假貨當道,假價翻飛,再增加了訊息費用。在兩年前提出的倉庫理論中,我大概地討論了足以成為倉庫的收藏品的條件,但不夠深入,有機會還要再探討。

可以驗證的深學問

是多麼複雜過癮的世界。一方面,高的訊息費用淘汰了很多可以成市的收藏品,但能成市而且有可觀市價的,卻反映着無數的人在訊息費用的投資帶來的價值。換言之,沒有訊息費用好些收藏品不會有那麼高的市價——此價也,是包含着訊息費用需要支付的投資。是深學問,但有趣,可以推出假說驗證。

這裡要指出的,是除非遇上十多年來中國的藝術文物之價急升的情況,要在收藏品下注賺錢不可以不學。這些學習既有趣味也有品味,可以增加習者的文化知識水平。然而,只為求知是一回事,要投資下注賺錢是另一回事。後者的代價相當苛求,算進這代價,市場調整後,收藏文物的回報率不會高於其他投資,但漠視這代價收藏的回報應該是比購買房子較高了。

在中國,收藏藝術文物的第一桶金過去了,去年至今天出現着市價下調。古文物之價的下調遠比現代的為小,反映着市場選中了的古文物之量不是那麼大。在此之前的約十年的急升只不過是反映着新興市場遇上很高的訊息費用而必然出現的情況——新興的股市也有類同的現象。這裡的有趣問題是第一桶金的時日在神州已過,跟着的收藏市場的投資回報率還可以高於其他的非收藏的投資嗎?答案是可以的,但主要是限於那些曾經作過深入研究考查的人。這些人的收藏知識值錢,賺取高於其他投資的回報率只不過是反映着這些君子們的專有知識租值的存在。

倉庫選擇理論呼之欲出

中國目前的情況是格外有趣的。漸趨時尚的收藏品——例如幾種石頭——出現,而好些政府禁止拍賣的有一天會成行成市。這就帶來我早就着手研究的一個話題:財富累積的倉庫,市場是憑什麼選擇的呢?如果可以事前推斷市場會選什麼作為倉庫,佔了先機地下注,是多麼過癮的事。老人家可不是為了賺錢才在這方面思考,而是認為財富累積的倉庫理論,沒有倉庫選擇理論的支持,是美中的不足。後者理論我差不多想通了,但不肯定,發表可能誤導癮君子們。

我曾經寫過,研究訊息費用要從以物為本入手。這篇文章是有示範性的補充。一九九一年謝世的施蒂格勒是好朋友,教我很多,但他獲諾獎的關於訊息費用的鴻文,因為不是基於以物為本,說不上有什麼可教的內容吧。師兄當年是以價為本,跟着而來也獲諾獎的檸檬市場理論也是以人為本,更不足道。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