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2年9月1日

何志平 中國圍睹

收購尼克森折射中美能源政治


中海油(883)最近宣布斥資15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能源企業尼克森(Nexen),成為中國企業有史以來最大宗的海外收購活動。然而,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擴張,已引起美國政界的高度關注,甚至出現牴觸情緒,令這宗商業收購事件極有可能演變為中美的政治碰撞,折射出二十一世紀能源安全戰略的複雜性。


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超過一半石油均須依賴入口解決。為了應付經濟增長帶來的石油需求,中國的能源企業近年除了加強開採國內油氣田外,還積極到海外尋求新的合作夥伴,提升石油產能並建立穩定油價的戰略儲備。「十六大」報告早已明確提出「走出去」的戰略,鼓勵有國際競爭力和相對優勢的企業發展海外業務。

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國「三桶油」(即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自2005年起便銳意進軍海外市場,並逐漸形成「鞏固中東,發展周邊,擴大非洲,開拓美洲」的十六字方針,當中又以「開拓美洲」最為複雜。

觸及美國「國家安全」神經

最為轟動的,則是2005年中海油宣布以總額185億美元現金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UNOCAL)。作為當時涉及金額最大的一筆中國企業海外收購,中海油開出的條件也非常優厚,例如承諾繼續保留優尼科大部分僱員、不把美國國內生產的油氣向中國出口、保留優尼科員工退休金福利等。不過,這筆收購最終在美國國會的強烈反對下,導致中海油自動退出。

一直以來,中東很多政府控股的公司都曾參與競購美國公司,英國的石油企業也對美國的一些石油公司進行過幾次大型的併購,但美國國會對待來自中國企業的收購所作的反應,明顯超出純粹商業競爭的範疇。因為無論是2005年的優尼科,還是今天的尼克森,均觸及美國「國家安全」和「愛國主義」的敏感神經。美國的擔心主要有以下三項:

一、頁岩油開採技術

近年來,由於常規能源的價格上漲,導致頁岩油等非常規能源愈來愈受到重視。美國和中國均擁有非常豐富的頁岩礦,而目前僅美國擁有有效降低開採成本的水平方向開採技術。由於尼克森公司不單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擁有1210平方公里的頁岩氣田,還在美國南部墨西哥灣擁有頁岩氣田,部分美國政客便利用這個因素,大事抨擊中國企圖透過收購尼克森,以獲取開採頁岩油的先進技術。

二、北海原油的市場資訊

現在全球交易的大多數原油均以「即期布倫特」為定價基準,即根據北海地區四種原油(BFOE),即布倫特(Brent)、福爾蒂斯(Forties)、奧塞貝格(Oseberg)和伊科菲斯克(Ekofisk)的相對價值計算出的每天石油報價。而尼克森營運的Buzzard油田恰恰是福爾蒂斯原油的最大供應方。觀察家Robert Campbell便據此質疑,中海油在掌握Buzzard油田權益後,將可獲得北海原油供應狀況的珍貴市場訊息。

三、「買起美國」的憂慮

在戰後的國際舞台上,美國人一直慣於以「帶頭大哥」自居,自尊上難以忍受其他國家的崛起。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的經濟崛起便曾大大刺激了美國人的自尊心。當時,日本著名三菱公司以十四億美元購買紐約曼哈頓鬧市的洛克菲勒中心,引起美國社會的強烈反響,一些美國報刊以「經濟珍珠港」形容事件。

現在,中國能源巨頭紛紛登陸太平洋彼岸,再次觸動美國人脆弱的自尊。尤其是在美國大選年,收購事件正好為「中國威脅論」提供註腳,成為民主共和兩黨炒作的議題。

最近兩年,中國能源企業積極赴美擴展業務,進展亦大致順利。然而,愈接近美國總統選舉,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受到的阻力就愈大,不久前,中國萬象集團計劃收購美國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A123公司,受到美國白宮和國會的強烈阻撓,指A123曾接受美國政府「綠色能源項目」資助,設備以政府資金購買,不能轉移出境,也可能導致技術向中國轉移帶來「嚴重安全問題」。

在此次中海油收購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商業併購案中,加拿大政府就祭出《加拿大商業公司法》(The Investment Canada Act)保障加拿大最大利益的條款,就該收購是否有利於加拿大國家利益進行調查,費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高級經濟師Gerry Angevine便從國有企業一般較私人企業效率低下的角度,認為中海油的收購未能有利加拿大國家利益,對收購持否定態度。

由於尼克森在美國墨西哥灣擁有油田,美國的取態亦成為事件的關鍵。現時,參議院財政委員會成員查爾斯.舒默(Charles Schumer)等多名國會議員,已致函美國財長蓋特納,阻止中海油收購尼克森旗下的美國資產。同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亦發布調查報告,披露與中海油生意往來密切的熔盛重工創始人及大股東張志熔涉嫌內幕交易,令這宗千億交易蒙上陰影。

中國無意抬高油價

戰後的國際資源流向基本情況是,發達國家的由發展中國家大量輸入能源和原材料,然後加工製造,再向發展中國家輸出工業產品。但是隨着全球國際分工轉變,資源流向亦發生深刻變化,傳統發達國家如美國的製造業正在走下坡,取而代之是由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承擔世界工廠的責任,能源和原材料的供求關係發生逆轉,而這事實卻並不為部分美國人所適應。

部分美國政客認為,中國大量收購國際石油公司,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同時,卻減少美國的供應,因而對美國石油安全構成威脅,這純粹是非常牽強的想像,理由是︰中國是個石油入口國!跟產油國不同,中國與美國一樣,根本無意抬高油價,相反如果中海油成功收購尼克森,只會積極增產,以滿足石油市場的需求。

退一步說,即使中國未來只會把尼克森的原油運回中國,但這樣也會導致中國從國際原油市場的需求減少;供應減少,需求同時減少,威脅美國供應之說根本無從說起。

美國必須了解,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是回應全球化生產模式和國際資源轉向的實際需要,以確保國內的「工業血液」能足夠維持中國的經濟成長,以及生產供應美國的產品;美國以商業考慮而對收購進行查驗是合理的,但假如因選舉需要而人為地製造虛假的安全焦慮,只會損害美國幾百年來所建立的商譽,以及自由貿易的傳統核心價值。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秘書長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