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2年6月26日

馮煒光 新思維網絡

律己責人 同一尺度

每逢政治人物遇上危機,筆者認為都是學習處理危機的好機會。上周二(19日)候任特首梁振英陷入僭建危機,梁第一時間讓屋宇署人員入屋檢查,繼而發現更多僭建,令事件不斷發酵。上周五(22日),曾經跟梁一起競逐特首的何俊仁公開要求梁振英於7月1日宣誓後立即辭職,何俊仁也以特首候選人身份作出選舉呈請(雖然已過法定期限)。

這種迹近兒戲的「先宣誓、再辭職」的要求倘若落實,無異在回歸十五周年時摑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一巴,使我們大家都成為國際笑柄。

看見何俊仁義正詞嚴在鏡頭前要求梁振英辭職,令我不期然想起2009年10月甘乃威因為解僱女助理一事,輿論強烈要求他辭職一事。當時輿論沸沸揚揚,《蘋果日報》罕有地連續五天頭版報道該宗事件,結論只有一個:要求甘乃威立即辭職。當時何俊仁以事件仍有很多細節未清楚為由,以無罪推定和保密協議為由,不同意要求甘乃威立即辭職。

由於何俊仁是黨主席,又是律師,無罪推定又是香港核心價值中法治的重要元素,再加上有保密協議,大家只能靜觀其變,全黨封口,留待立法會調查;甘乃威因而可在壓力最大的幾天避過辭職命運,直到今天仍然坐在議事堂內。把今天梁振英的待遇與甘乃威一事比較,是否予人有「律己寬、責人嚴」的印象?筆者愚魯,未及立法議員的尊貴和聰明,未敢妄議。

「保密協議」從未公開

至於當天令全黨包括何俊仁封口的「保密協議」,至令從未出現在公眾視線之內。2009年12月4日《蘋果日報》A2版也以〈保密協議變羅生門〉為題作報道。何俊仁身為資深律師,保密協議有標準格式,隨便打印一份便可予女事主簽定,但暫時未見披露有關協議的正本,或許有待編寫香港政治史的歷史學家考證。

其實,自2000年短樁事件以來,泛民議員凡是遇到建制中人出現危機,幾乎是第一個站出來要求建制中人辭職,2000年時的目標是王䓪鳴和苗學禮;當時王辭職,而苗是公務員,不能輕易辭職,才發展出高官問責制。問責制2002年出現後,真的不斷有高官因危機而下堂求去,包括楊永強、梁錦松和大家熟知的葉劉淑儀。

回說梁和甘的危機。危機處理第一要義是開誠布公,不要以擠牙膏方式回應傳媒詰問。2000年時程介南被揭以權謀私,便是因為當時《蘋果日報》掌握了大量資料而程卻以擠牙膏式回應,最終全線潰敗。

梁今次的處理手法是,先在出事第一天把僭建物拆除,以便符合法律要求,並立即向公眾道歉,然後讓屋宇署入屋檢查(沒有閉門不納);在屋宇署驗出有更多僭建時,梁又臨時推掉周五(22日)晚的活動,主動邀請傳媒參觀。梁振英的說法是:「回應傳媒要求,不想予傳媒毁掉僭建物的感覺」,於是安排大批傳媒在每一個僭建物前由梁作介紹,並再次向港人道歉。

回應最忌「擠牙膏」

梁振英當晚也在家門口接過長毛等示威者的信和鏟,令社運界朋友在網上倍感雀躍,因為想不到長毛可以成功迫梁站出來接信。翌日(23日)梁如常出席中產論壇,探訪中產家庭,並在回答傳媒有關僭建提問時,以業主身份一力承擔,避免再牽涉其他專業人士,予人一種「自己的事自己負責」、從容應對的感覺。

相對於甘乃威解僱女助理一事,由媒體於2009年10月4日引爆,他當天下午見完記者,暗示解僱是出於女事主的「工作表現」,之後便在公眾視線內消失,並連續缺席立法會10月5日的兩場會議;到消失了整整兩個工作天後,他才於10月6日傍晚出席電台節目,而說法口徑跟10月4日記者會的說法完全不同,坦承曾對女事主表示好感,但強調不會為此事而解僱對方。立法會花了二十六個月時間和一百五十七萬公帑調查,最後得出的結論也是:甘議員口徑前後不一致。

梁和甘兩者同是公眾人物,兩者同樣應對危機,但手法和待遇迥異,或許這便是當特首和當立法議員的分別吧。

筆者必須強調,上述評論全部基於公開資料,時間節點引述也是來自《蘋果日報》2009年12月4日報道的事件薄。政治人物在責難別人時,應否用同一把尺看待別人和自己,值得大家深思。

南區區議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