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2年4月13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亦有學習而已矣


在紐約的教師高峰會上,從在座二十三個教育體系的發言,可以看出當地教育發達的水平。以往看一個教育體系的水平,難免看入學率(有多少人在學)、教育總體投資(佔GDP的比例)、內部效率(多少人最終完成基礎教育)、外部效率(就業情況)、師生比(推算生均成本)……。

這是用經濟觀點來看教育,是把工業社會的生產思維套用到教育體系;這仍然是一些國際組織、尤其是世界銀行的基本話語。


不能說這樣的思維有什麼錯誤,一個教育體系,當然要看資源、看效率、看功能。然而,即使是把教育看成是一部生產機器,這樣的思維,顯然已經無法應付今天教育面對的挑戰。起碼有三方面需要我們重新審視:教育的性質、教育的生態、教育的內涵。

教育:選拔精英?

教育的性質。兩周前提到,紐約教師高峰會各國發言的一個啟示就是:是否感到教育須要改革,是否覺得社會變了,因此教育應該不一樣,是今天教育體系是否先進的一個分水嶺。

相反的想法:沒有感到教育是時代的產物;覺得教育從來如此;不論社會如何變化,教育應該以不變應萬變。這種想法,美化了現存的教育,以為教育從來就是獨立於社會而自為的,沒有看到教育給經濟牽着鼻子走的現實。

對於教育制度不合理的地方:篩選和淘汰功能,狹隘而僵硬的課程,冷酷而殘忍的考試,習以為常,以為教育就應該是這樣的。

又或者不覺得社會有什麼根本的變化,因此教育改革不過是時髦的玩意而已,因此認為,教育不外是把以往所做的,多做些、做好些,僅此而已。這種想法,沒有看到今天的學生面對着截然不同的社會和前途,把學生寶貴的青春關在狹隘的學習過程中;也沒有看到,教育再也不能局限於選拔少數精英,而要裝備廣大的市民,迎接多元多變的社會。

香港在這個方面似乎認識得比較早,1999年啟動教育改革的討論,當時的政策文件第一句話就是「社會變了!」也可以說是建立社會共識的開始。在漫長的改革過程中,難免會因為細節措施而走樣甚至忘卻,教師也往往埋頭於繁重的業務,而難以抬頭看路,但是改革的基調還是比較深入人心的。這是香港教育發展健康的一個前提。

教育:生態觀念

上周又提到,是否用全系統觀念看待教育,是一個地方教育發展強弱的又一個分水嶺。是否有全局觀點,而不是頭痛醫頭?是否有長遠觀點,而不是只顧應付眼前?是否有生態觀點,而不是孤立於社會看教育?是否有統籌觀點,而不是教育各部門各自為政?很明顯,進入了這樣的思維範式,教育才會起變化。

教育要有宏觀的、整體的、長遠的生態觀念,其實並非新鮮事。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自從Philip Coombs提出教育規劃(Educational Planning)的觀點,就有長遠設想、宏觀統籌,把教育置於社會總體發展藍圖之中的基本思想。

但是從現實來看,有些地方,政府把教育純粹看成是經濟體系的一部分(如印度,教育設在人力資源部下面;如英國,高等教育置於商業創意與技能部之下),教育就會和容易與其他部門(例如文化、科學、健康)脫節。

有些地方,部門之間(即使是教育部門內部)壁壘分明,教育的發展處處受牽制;於是教育的改革,也只能是片面的(例如改革課程,而不改革教師培訓;或者改革課程,而考試不配套;教育與人口政策不配套),因此不會是成功的。

也有不少社會,由於政局不穩定、政府更迭頻繁、或者是受政府任期約束,因此只能設計較為短期的教育發展計劃,不敢做長遠的打算。

凡此種種,教育的發展和改革,就會障礙重重,舉步維艱;到頭來,教育發展很可能原地踏步(例如日本),教育改革也很可能半途而廢(例如台灣)。

香港的教育改革,一開始就是總體設計的。雖然在改革實施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種種干擾(如人口下降),或者宏觀配合未如人意(如公開考試、大學收生),但是像上周提到謝凌潔貞所關注的師資培訓的配合、社會各種力量的存異求同等等,注意的都是宏觀問題。這是香港在教育發展中得以不斷積聚能量、自我更新的重要因素。

教育:學習至上

不過,教育體系之間還有一個帶根本性的分水嶺,那就是教育發展的設計和策略中,有多少「學習」的元素,以及「學習」是否處於政策考慮的核心。

以上提到的變革思維和總體統籌,都是宏觀的政策理念,可以適用於任何社會政策。教育變革:關鍵在哪裏?統籌:圍繞着什麼?核心是「學習」,也就是學生的學習。

「學習」(learning)這個詞,在不同人的闡述裏面,可以有不同的意思,有時候差異還可以比較大。本欄曾經提過,聽到美國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把學生「學習」簡化為「讀、寫、數學、科學」;一位回流學者不同意我的觀察,他的子女也在美國公立學校,就強調三個方面的學習:解題能力、團隊精神、表達能力;理據是這是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生存與發展的基本素質。

這顯然是完全不同的一種理念。第一,強調學習;第二,重點放在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只是的累積;第三,學習的目的,眼光放在學生的未來。雖然並不一定所有的美國決策者都有這樣的眼界,但是說明起碼在那個學區,教育工作者是認真地把學習看成是教育的核心。這是教育要前進一步的重要標誌。

環顧周圍的教育體系,「學習」還沒有一個清晰的位置。比如說,周前提到目前流行的「二十一世紀能力」,假如沒有加上「學習」的元素,就只不過是把原來的學校科目,換上新的科目;教學、課本、考試依舊。學生沒有經歷過應有的學習過程,到頭來還是無法適應二十一世紀。

又比如說,不少國家注意提高教師資歷,但是教師沒有充裕的有關「學習」的科學知識,而自己在培訓過程中也沒有合乎科學的學習經歷,教師又如何帶領學生學習?

更不用說,許多國家改革課程,純粹從內容的多寡與深淺着眼,而沒有用嶄新的眼光,從根本研究學生應該「學什麼」與「如何學」,改革後的課程,其實只是新瓶舊酒,結果是耽誤了學生。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