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6月16日

李道

既止血又放血的抗疫政策

本港疫情明顯惡化,近日日均新增確診增至逾800宗,相當於兩星期前平均200宗的4倍。有曰,只要重症、死亡個案不多,則疫情沒有大礙,大家毋須擔心。問題是,政府抗疫政策自相矛盾,在「與病毒共存」與「動態清零」之間進退失據,一方面出招止血,同時間又容許放血;確診數字持續上升,即使未對公眾衞生構成問題,對市民和市場帶來的困擾亦勢愈來愈大。

停課停市:局部變全港?

先是學校方面。全校師生每天返校前均須快測,措施成功阻截病毒於校園傳播;倘無此招,以最新日均發現逾100個案,全港學校肯定一早大爆發了。迄今為止,只有極少數學校錄得超過兩宗確診,確診師生多在社區而非校內染疫;所以,近兩個月復課以來都運行暢順,學生得以在安全環境下恢復校園生活。

然而,隨着整個社會的確診數字上升,校內確診無可避免會水漲船高。當校內證實發生聚集性感染,好像早前一班學生有3人確診,已須全班停止面授課堂。果如是,不難想像校內多人確診,例如涉及逾十人甚至數十人,很大可能要全校停課。日前政府公布調整抗疫措施,食衞局局長陳肇始便可圈可點地指「暫時」毋須全面停課。

不必諱言,按照目前的疫情發展趨勢,更多班別和更多學校陸續停課,恐是未來必然。那麼,所謂「重症、死亡個案不多,大家毋須擔心」,實際操作上又是否真箇如此?即使家長和學生不擔心患病風險,也要擔心甚至計劃將來又要恢復網課。

這種既止血又放血的狀況,亦見諸酒吧方面。政府新引入「快測通行證」至酒吧顧客,近來又加強巡查執法,多間酒吧因違規而遭勒令限制營業。若有酒吧出現群組個案,亦會被建議進行徹底大清洗及消毒,部分酒吧索性停業。

弔詭的是,如果認定了確診上升不足為懼(不介意放血),為何還要引入新快測要求,又大動作巡查示警(看似想止血)?也別論提供虛報快測結果的「假陰性」問題,單單收緊對酒吧的管制,能不能遏止疫情在其他處所擴散?迄今酒吧群組縱是傳播力最強的群組,累計共涉近400名患者,但對比全港每天新增800名患者而言,只屬冰山一角。在確診上升無可避免的基礎上,倘維持有處所爆疫就須限制經營的管控,試問市場的持續復常有何保障?

盡做、做盡、象徵式做

不是說「與病毒共存」與「動態清零」屬於不可融和的矛盾。如前文述,「動態清零」跟「清零」相比,已從安全至上的一極稍稍鬆動至兼容復常一極。關鍵在於上述政策自相矛盾,甚至注定自我推翻。

打個比喻。面對千軍萬馬殺來,若不以打勝仗為目標,派出相應戰力抵抗,試問僅僅派出一兩個士兵又有何用?不如乾脆投降好了,否則白白浪費兵力。的確,與其這樣子抗疫,不如早點放棄對抗,以免虛耗人力物力!包括重啟追蹤辦的工作亦然,反正傳播鏈在停課學校、停業酒吧等以外肆無忌憚地廣泛流傳,小微小眼地追蹤根本無能為也,疫情完全沒有任何趨於受控的跡象與可能。

這跟早前第五波情況大不相同。當時,香港整體抗疫工作病在「不能」而非「不為」,由檢測、隔離,到病床、殮房,都一度供不應求,許多事情難以力臻完美,大家只可無奈地「盡做」爭取減死亡、減重症、減感染。現在,供求問題已不存在了,上述抗疫工作斷非無奈的「盡做」,而是企圖在不擾民──特別是不全面停課、不全面停市──的原則上「盡做」,必要時亦僅限於局部停課、局部限制經營;然而,這跟「自殺式防守」實無分別,因為疫情已處於明顯上升軌道,如果一爆發即封禁的模式不變,即使暫仍受惠免疫屏障而少重症、少死亡,但避免擾民之目的最終仍將事與願違。所謂現行抗疫政策自我推翻,正是指其措施不能達成目標,反而注定跟目標背道而馳。

要麼不做,要麼「做盡」。所謂做盡,上策當然是爭取清零;退求其次,中策也該爭取把確診數字遏低,下策把確診數字維持低位也好。最失敗的策略,乃「象徵式做」,耗費資源卻無阻確診續增,疫情惡化則照舊停課停市,其功敗垂成乃遲早之事。

不禁要問,現在「唔湯唔水」的抗疫措施,目標是什麼?譬如重啟追蹤辦的目的,是爭取實現上述上中下策?抑或注定在不久將來,勢受累於每日確診急飆而不勝負荷、不得不再次投降關門?倘如是,香港抗疫則離不開「放亂收死」的循環。

事實上,如果真箇接受了「只要重症死亡少,大家就毋須擔心」的想法,放任疫情受控又何嘗不可?那麼,根本不用再停課停市,包括局部地停課停市,也不用再花人力物力圍封強檢、追蹤個案等等,只須維持最基本的口罩令之類便可,甚至可以乾脆重啟對外口岸,容許打齊針的旅客如常出入境。如此,便可避免「放亂收死」,因為「放」了之後,在評估不虞再「亂」的基礎上,自然就沒有「收」與「死」的後續。

一長一幼 確診亦無礙?

只不過,在現時一長一幼的接種率尚不足夠的基礎上,「放」之後還有風險迎來「死」,此乃名副其實的人命之死。目前,80歲以上長者仍僅60%打了兩針,3至11歲兒童則為56%;而打足三針的比率,相關長者更低至27%,12至19歲人士亦只有39%。雖然,康復人士暫獲豁免打針,故符合疫苗通行證的安全要求者,實際人數相信多於上述單計疫苗接種的;但考慮到,第五波疫情的確診者遍布不同年齡層,而20至70歲的兩針率和三針率分別已高約90%和60%,反映一長一幼的谷針進度尚須推進。

其中,政府建議3至11歲者打兩針復必泰或打3針科興,而資料顯示相關群組選擇科興的人數是選擇復必泰的3倍多,有鑑相關兒童的三針率仍低,可見不少幼園生和小學生均未打齊針;至於12歲至17歲者,其接種建議與成年人無大分別,有鑑相關青少年的三針率同樣不高,所以中學生也遠未取得足夠保障。因此,全校每日快測的措施,以及一旦爆發就須停課的安排,按現時打針進度於未來短中期內都難撤銷,因為病毒入侵校園的話,仍將威脅不少未受疫苗保護的學生,絕非所謂「確診毋須擔憂」,也莫說「長新冠」對未成年人士有何長遠影響尚屬未知之數。

另外,現時疫情仍主要在市區流傳,隨着染疫人口愈擴愈大,一旦病毒入侵院舍之類高危地點,現時的低重症、低死亡局面可能逆轉。為了守住院舍之類,規定相關人員定期接受檢測及確保打齊三針,當然乃最低要求,惟保障是否足夠?第五波疫情時,已證實在疫情大爆發時,相關招數並不奏效,當時病毒同樣有機可乘竄入院舍。

現時院舍的抵抗能力即使更勝從前,但這塊軟肋依舊是塊軟肋。政府最新截至5月11日的公布指出,整體院舍的一針接種率已從3月18日的55%增至當時的84%,表面上看比率已經算高,惟心水清者不難發現:一來這是一針率而非三針率,尤其政府建議院友們須打四針,而由第一針到第二針,以及再打往後兩針的間隔,分別為21天、90天、90天,亦即共須六個月三星期時間才告打足,這意味目前不少院友仍遠未達標;二來,第五波疫情以來,院舍的一針率僅僅上升了30個百分點,且是從原來的55%基礎上增加,亦即受保護長者人數只是多了一半──雖云多了一半並非小數目,但第五波疫情死了5000多名院友,即使第六波疫情對院舍的殺傷力因疫苗關係而減少一半,仍恐涉及數以千計的院友性命。

總的來說,放任疫情擴大,大家真箇可以安枕無憂?對一般打齊針的成人來說,或許問題不大,但對以上高危群組,則仍要承受不輕風險。

事實上,「與病毒共存」或「動態清零」之間,並非二擇一的兩極選擇,而可摸索趨利避害的中庸平衡。

在安全與復常之間,又豈無兩全其美之法?放任疫情卻又封禁的做法,斷非兩全其美,而是注定自我推翻。

趨利避害 減擾民保安全

譬如校園每日快測之措,這種「學童版全民快測」才是一個擾民程度低,又可避免學校群體爆發的好方法──只是,受累於外圍社區確診增加,學校才會接連失守不得不停課。倘由政府率先帶頭,在公務員以及公營機構裏,引入類似的每日快測或隔日快測,相關「公僕版全民快測」肯定有利切斷社區傳播鏈,包括可透過一人檢測變相幫助全家檢測。現時無疑是一個合適時機,因為疫情正在醞釀爆發之中,推出的理據較一兩個月前大,亦會帶動其他私營機構效法;事實上,不少私營機構也有類似快測要求,至今仍然「不做」的只是政府而已。新政府上場,把「公僕版公民快測」納入KPI項目,把目標訂於至少公務員之間不會群爆,誠是一個既簡便又利民的辦法。

上海封城一役,加上本港第五波疫下停課停市,令不少人對再次收緊抗疫措施十級抗拒;不過,只要抗疫措施並不擾民,特別是不再全港性停課停市,民意就未必不會接受。如前文述,抗疫最好防微杜漸,若待疫情一發不可收拾才出手,一切只怕為時已晚、事倍功半。

再次、再次、再次重申,中國很大,不止上海,當地封城之舉無疑拙劣,卻不代表「動態清零」已經破產。事實上,全國多個地方近月皆現疫情,但絕大多數均成功防微杜漸,既沒上海般大爆發,亦無上海般大封城,說明「動態清零」只要操作適宜,就不會出現上海般大出洋相。香港亦然,現階段還有條件爭取防微杜漸,不宜到大爆發出現才重新遏低──除非,屆時不再爭取遏低,包括不再停課停市等等。出手必須要快!豈可坐視每日確診升至千宗,才後知後覺呢!

大批慶回歸活動即將舉行,7月1日更可能有國家領導人來港慶祝;假如未來兩三星期,確診數字在今日基礎上幾何級增加,以致重上數千宗的水平……這會不會影響相關慶祝活動?還是不管疫情如何照辦如儀、一往無前?這又會不會影響社會慶祝氣氛?包括要求領導人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有云,現屆政府遺下6月30日後應否再放寬社交距離的難題予下屆政府;惟事實上,假如到時疫情大幅反彈,相關難題恐怕更加麻煩。說到底,今日「既止血又放血」的抗疫措施肯定要改,至少必須制定明確的目標,然後「做盡」切實把目標實現,清楚知道政策將要及將會引領香港走向何方!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