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3月28日

社評 社評

逼着探索抗疫方法 始終須跟時間競賽

香港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縱使有降溫跡象,但累計死亡個案不斷增加,每天新添疫歿仍以百計,反映距離走出疫境尚有一段長路。香港的抗疫手法究竟應該依循什麼模式,目前仍然爭論不休,如果參考內地例子,似乎漸見調整苗頭,近日錄得多宗染疫個案的上海決定不全面封城,情況有異於深圳。

本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昨日公布,新增八千零三十七宗確診個案,累計一百一十一萬五千八百七十六宗。再添一百五十一人死亡,合共七千零三十九人,死亡率百分之零點六三。確診個案由五位數回落至四位數,還是無法令人樂觀期待可以「動態清零」。歐家榮表示,數字仍處於高水平,暫時無條件放寬社交距離措施,明白市民抗疫出現疲態,但由於社區仍有傳播鏈,呼籲大家不要鬆懈,切勿進行跨家庭聚會。

香港與內地的限制措施是全球最嚴,深圳前不久才封城七日,香港雖然暫緩全民檢測,又取消九個國家的禁飛令,然而非港人依舊不准入境。反觀新加坡,下月起容許所有完成疫苗接種人士入境,生活進一步回復正常。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被問及,撤離香港的外資企業顯著增加,是否擔心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受威脅,她強調,每個政府應對疫情的策略都不同,不認為抗疫只有兩條路,要香港二擇其一(「動態清零」或「與病毒共存」)不太有意義,會以香港最佳福祉為依歸作判斷及決定。

如果不是二擇其一,香港到底何去何從?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指出,企業一旦走了,回來機會不大,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能否保持仍待觀察,直言香港不能長期持續現行的隔離檢疫安排。對於這樣的講法,林鄭形容為「個人觀點」。

內地一向堅持「動態清零」,可是在通盤衡量之下,如今亦在封城與不封城之間考慮取此捨彼的利害得失。上海市上周六(二十六日)舉行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表示,封城不行,因為上海不僅是上海人民的上海,還在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當中承載發揮了重要的功能,甚至對全球經濟都有影響,如果上海停下來,東海會有很多漂在海上的國際貨輪。吳凡呼籲「上海市民要有大局觀」,並進一步解釋,上海採用「重點區域加非重點區域」、「核酸檢測加抗原自檢(快速測試)」的方式是目前的一種探索,「這種探索可以說是被逼出來的」,以應對病毒的快速傳播和上海本身的城市特點。她聲言,希望用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恢復日常的生活。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三月十七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提出:「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上海不全面封城符合中央指示。

若說上海在探索,那麼香港同樣在探索,作為中國兩座重要的金融城市,上海和香港皆有必要找出嚴防死守與適度放寬的平衡之道,而關鍵卻是,被逼出來的探索始終有必要跟時間競賽,否則難免引起混亂與不安。

上海名義上不一刀切封城,不過從今天起,全市範圍內以黃浦江為界開展新一輪「切塊式、網格化核酸篩查」,浦東區等先行實施封控四天,浦西區由四月一日起封控四天。不少市民聞訊紛紛趕到超級市場搶購物資,部分超市門外排隊人龍長達兩百米,甚至有人為了搶購蔬菜和水果而大打出手。

一方面是探索,另一方面亦須檢討。林鄭日前宣布,將會率先檢討安老院舍的抗疫措施。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坦承,安老院舍大爆疫,病亡慘重責任一定在勞福局,雖然第五波疫情初期已知道須增加檢疫設施,惟個案增長之快,甚於設施加建速度,人力及設施都未能追上,檢討後將提出改善方案,包括可能為院舍安裝空氣調節系統等等。

探索和檢討不妨同步進行,但皆事不宜遲,萬勿又拖拉,慎防第六波疫情再殺個措手不及。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