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3月18日

李道

民主抗疫有利上下同心?

香港抗疫工作最近焦頭爛額,除了基於抗疫鏈各個環節供不應求,有關方面也很強調「上下同心」四個字。的確,抗疫是眾人之事,哪怕一人存在漏洞,已夠病毒有機可乘。其中,民主是否確保「上下同心」的最大憑藉?尤其2019年後香港政治撕裂嚴重,倘若在病毒肆虐前得以實現普選,我們抗疫之路又會否平坦得多?

坊間早前一大分歧,乃在應該貫徹「清零」,抑或轉而「與病毒共存」。且勿論有極少數人公然存心播毒,不少確診者之所以繼續上班或外出,擔心手停口停或遭解僱之類固然是原因之一,惟覺得病毒威力不高、西方同樣「毒存」也是一大推手,其背後未必就是缺乏公德心,因為他們打從心底相信做法無礙。香港第五波疫情變得一發不可收拾,頗大程度乃受累早前「毒存」思維抬頭所致,尤其當時抗疫大纛從「清零」過渡至「動態清零」的含糊時期,愈來愈多市民私下評估「清零」已不可能或不切實際,於是自行調整至「毒存」以至希望全港一起「毒存」。如果當時做到「上下同心」,在堅持清零的立場上堅定不移、不會變、不動搖,香港疫情料不惡化至今日田地;甚至乎,即使真箇一致轉向「毒存」,我們的應對部署亦可更完善些,由政府到市民均可提早做好分層分級的實際準備和心理準備,即無病徵或輕症者將不獲治療,醫療資源都留予重症或高危人士。

政見兩極化 西方也同病

問題是,民主能否有效達致「上下同心」?理論上這有利於凝聚共識,但實際運作結果卻恐未必。

香港目下死亡率十分之高,主要病在長者疫苗接種率十分之低,這也是我們無條件兼不應該選擇「毒存」道路的根本理由──那些提倡「毒存」的人們,目睹大批長者死亡,試問情何以堪?西方情況跟香港分別極大,當地長者幾乎是最積極打針一群,以致香港最新以七天移動平均計算的死亡率居然可悲地超英趕美。然而,別誤會這是西方民主所促成的「上下同心」成果,因為以人口整體計算,香港接種率最新已達91%,已經超過英、美的77%,亦高於法、德的80%和76%;換言之,民主並非谷針靈丹妙藥,香港所謂的不願打針,並非普遍現象而是長者特例,何況被視為民主程度不如西方的新加坡、越南的接種率亦有92%和81%。

進一步而言,香港長者眾所周知是受累「疫苗猶豫」而不願打針,在西方「反疫苗」運動實也如火如荼,「疫苗通行證」之類措施更遇上激烈反對聲音,由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以至北歐的瑞典、芬蘭等地都有示威浪潮,催淚煙四起。由是觀之,誰又覺得民主有效凝聚共識?誰又覺得民主確保「上下同心」?

美國民調機構Pew Research本月初發表一份分析報告,顯示不同政見州份的疫下死亡人數大不相同:在疫情初期,亦即疫苗尚未面世前,傾向支持拜登的地方的數字遠比傾向支持特朗普的高,但之後情況大幅逆轉,截至上月後者死亡率比前者高出逾四分之一,箇中原因無疑與特朗普支持者傾向「反疫苗」有關,親民主黨的接種率為90%,親共和黨的則為64%。

同一機構另一民調亦顯示,1月份共有80%民主黨支持者認為抗疫是美國政府今年首要任務,反之共和黨支持者只有35%認同,這是僅次於處理氣候變化問題後,調查中兩黨分歧最大的一個議題。

當今之世,民主無法凝聚共識,民意愈趨兩極化,不同政見者各持己見,已非什麼新鮮事。Pew Research日前發表一份關於美國國會兩極化的分析,直言兩黨意識形態的分野愈來愈大:今日兩黨的立場溫和議員人數,只剩50年前的十分之一;民主黨平均地變得更自由,共和黨平均地則變得更保守;而近半共和黨眾議院議員來自南部,近半民主黨眾議院議員則是黑人、拉丁裔又或亞太人種。對於一些社會議題或精神價值,例如接納變性人士方面,59%民主黨人認為應該對社會有益,反之54%共和黨人則認為有害社會,就連疫下對K-12(相當於香港的幼稚園、小學、中學)的校長的信任度,共和黨人也從79%急跌至52%,反觀民主黨人則維持76%高位。

英國民調機構YouGov多項調查也發現,當地兩黨支持者經常看法迥異。首相約翰遜應否就疫下「派對門」下台?所屬保守黨支持者有70%說不,在野工黨則有81%認為需要,相關結果固然毫不意外。賣花讚花香,對於現時炙手可熱的烏克蘭局勢,61%保守黨人覺得約翰遜領導的政府應對較佳,工黨認同比率卻僅4%,另外有60%工黨強烈支持者力撐讓烏克蘭難民免簽證入境英國,保守黨支持者只有31%。然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前,兩黨都在反對直接派兵到烏克蘭、僅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和物資,以及支持派兵到東歐北約盟友、進一步制裁俄羅斯人在英國利益等,抱持頗為一致的共識,最新也一致傾向認同社交媒體應准許支持暴力回應俄軍侵烏行動。

少數願服從?配合兼和諧?

民主一個基本原則,乃是少數服從多數;但問題是,少數是否心甘情願服從多數?這不僅限於心態上,在更關鍵的行動上,譬如勝選政府鼓勵谷針,敗選陣營又會否照單全收?當美國拜登政府也叫不動為數不少的共和黨人打針,香港普選產生的一位特首又必然叫得動嗎?某程度言,民主也是一種折衷主義,並不執意追求凝聚共識,只求於選舉一刻選出一個較多民意支持的人選或黨派,僅須取得一次性的全民授權就有多年正當執政地位──相關勝選者日後政策,未必完全依從民意,更莫說必須尋求凝聚對立陣營或全體人民的一致共識。要重新彰顯最新一刻的民意向背?彈劾總統或總理的門檻無疑極高,否則就等當屆任期完結才可洗牌。基於連任考慮,民意確可掣肘施政,但這不代表少數必然心悅誠服地依從多數,尤其是抗疫要求全民「上下同心」,不是多數人或部分人「上下同心」便成,因為一個漏洞已夠疫情一發不可收拾。

不管當下民主的凝聚力量多麼減弱,民主授權到底仍有提高政府正當性的價值;然而,相關效果實非教科書或西方主導的輿論所描繪的大,我們不宜對此美麗的誤會抱持太多幻想。進一步言,誰又認為香港實現普選之後,黃藍對峙局面會出現根本改變、香港社會能夠和諧共處?事實上,要提高一個政府、又或一個谷針政策的正當性,又或「上下同心」的認受性、讓市民願意及自覺配合,還有其他許多方法,民主普選並非唯一一途。

特首的正當性與認受性

三個多月後,香港特區政府即將換屆,如無意外的話,行政長官選舉距今只餘不足兩個月。抗疫作為當前壓倒一切的任務,什麼競選活動固然要延期押後,不單現任特首無法抽空競選連任,其他競爭者亦不宜讓社會焦點分心;由於競選期愈縮愈短,各界也難審視評價各個參選人的政綱及表現。重點是,有關方面應以什麼準則來決定下任特首人選?

短期內,這位人選必須具備能力處理疫下及疫後的經濟社會復常工作,中長期而言,還須確保香港好好馳騁於複雜多變的國際新格局,以及推動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之中,亦即好好把握及發揮「一國兩制」的平衡與優點。平衡往往最難,政治高手能夠在國際舞台上左右逢源,似李光耀就成功用好新加坡的中立地位;德國則在默克爾退位後,於烏克蘭問題上兩不討好,連帶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都由遺產淪雞肋,無法把平衡的優點擴至最大。

不過,下任特首的最大能耐,尚應善於提高自己的正當性,以及施政的認受性。除政治外,許多機構如企業、學校等等,領導者均非一人一票選出,但這不代表相關人等缺乏正當性和認受性,所推措施也不見得因此無法上行下效。事實上,美英兩黨在許多議題都出現嚴重分歧之窘,但為何在某些議題卻高度一致繼而「上下同心」?可見,民主不能解釋兩個各異現象,當中無疑涉及其他影響因素或政治手腕。換言之,香港最大的深層次矛盾,普選無疑是其中之一,但要做到「上下同心」還有別的辦法。

其中,香港疫苗接種率為何超英趕美?香港長者接種率為何致命地少?這個問題正正牽涉到谷針的正當性與認受性,亦透視了谷針的朋友與敵人究竟是誰。民粹當道,客觀實證與理性思維始終是最佳抗擊武器。意見可以言人人殊,真相則是愈辯愈明。為何香港佩戴口罩的比率比西方高?因為香港人理性地深信口罩有利抗疫。為何長者近來卒之踴躍打針?因為客觀的數據證實了疫苗保護作用,所以疫苗猶豫的市場才會大幅萎縮。

技術官僚 好政策好公關

3P之中,Policy(政策)、Politics(政治)、Public Relation(公關)何者更重要?政策乃是根本,但倘沒好公關則無能為也。政治化妝(或現代稱之政治濾鏡?),可以把醜人變美人。「毒存」是出路抑或死路一條?輿論往往能夠文過飾非,只消高高舉起經濟社會多快復常,負面後果則輕輕放下便成,例如無視死亡數字到底有多高、少提供應鏈受阻如何損害經濟及推高通脹……事實上,西方滯脹風險已經高唱入雲,尤其在烏克蘭戰爭及制裁俄羅斯後,日後彼岸輿論,必須倍加努力隱惡揚善,也莫論美英疫情下累計死亡率仍數倍高於香港(香港每百萬人口死亡人數為500多人,美英官方數字則分別高近3000人和2400人)。而在落實愛國者治港之後,香港政治阻力已經大減。

香港不需要文過飾非,不需要特朗普或約翰遜;我們所需要的,是一個實政惠民、兼而於公眾具說服力的特首。技術官僚便為一條值得嘗試的出路,因為這個模式可以一併滿足以上兩個條件。在一些大是大非的議題上,技術官僚非但可以給出理性客觀的正確答案,也有利於推動「從上而下」繼而「上下同心」的公關工作。

以抗疫為例,由技術官僚去談谷針必然較優,另外由減死亡、減重症、減感染,到完善抗疫鏈的各個環節,有關團隊亦讓市民更易認同政策方向。至於房屋政策,當民意支持必須大增供應,由技術官僚評估及推薦不同拓地選項,公眾也必更易接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方面,技術官僚對於制定適切政策,以至講好中國故事、及香港人在內地的故事,說服力無疑同樣較高。最近香港抗疫政策予人無所適從、朝令夕改之感,雖然背後都有因時制宜的苦衷,但亦提醒我們做好輿論的重要性,這是確保政策認受性及政府正當性的重大根源。

「上下同心」既適用於抗疫,亦是香港政通人和、良政善治的憑藉。一個技術官僚政府,在確保施政正當性與認受性方面,或較宗教式盲目追捧民主更能奏效。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