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2月11日

麥國華

慢動清零

新冠肺炎疫情爆得天花亂墜,確診個案過千,政府的抗疫措施相應一下子給提到半天高,限聚人數要減、家庭探訪要限、入商場要打疫苗、禮拜場所和理髮店要關門。

以前很多人罵防疫措施不足,現在不少人訴說這些「招數」沒用,更有人努力鑽空子,查找措施的漏洞。

社會給疫情播弄得頭昏轉向,未回過神來,仿效西方國家與病毒「共存」的冤魂又再出現,說完全消滅疫症是不可能的任務,只會損害經濟民生,甚至有人說這是病死與餓死之間的選擇。

另方面卻有人上綱上線,質疑不跟隨國家「動態清零」便有可能違反國家安全法例,把一池污水攪得更加渾濁。

「清零」和「共存」兩種概念一直夾纏不清。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前見傳媒時被問到這問題,沒有直截了當解釋「動態」的意思,還推說「始作俑者」不是她,白白斷送了向社會大眾講清楚的好機會。幸而她的中文水準救了她,將大眾的目光牽扯離開這重要得多的議題。

最終官方媒體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出手打救,一連兩日發文解䆁。《人民日報》文章講得清楚:「動態清零」不是追求零感染,而是我國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下常態化疫情防控的總方針,它要求做到對病例及早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使疫情不構成連續性社區傳播,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

新華社文章說:所謂的「與病毒共存」,不僅現階段言之過早,科學上也不能給出結論,還將嚴重考驗香港醫療系統的承受能力,更遑論與內地實施免檢自由通關。

新冠肺炎病毒在未來一段長日子都會跟人類糾纏下去,但不能完全消滅病毒不表示什麼也不幹,躺着等好運降臨。任何事物都沒有絕對,程度有多嚴重或多輕微才是關鍵。美國的躺平策略令美國在全球染疫榜上拿金牌,有最多人染病,最多人死亡,向美國學習「共存」是拿香港人的性命開玩笑。

香港的抗疫措施大致上符合「動態清零」的方向,小區圍封加上污水檢測找出以百計的陽性個案;收緊限聚人數過往已證明有效;新加入對商場、家庭聚會、宗教場所以至理髮店的限制也精準到位。

在最新一輪疫情爆發中,家庭聚會爆發疫症最少有19個群組,最大一個涉及47人;深水埗教會相關群組有確診個案26宗,另有確診者先後到過寶蓮寺和車公廟。為着社會公益,有限度的制約確實有需要。

但抗疫措施執行上出現大問題,有市民輪候檢測需排隊好幾小時,有確診者要待在家裏幾天才送院治理,完全談不上「快速處置」,這「動態」實在動得太慢。現時每日的檢測量有10萬次,據說將來可以做到30萬次,既然資源不缺,那是調配問題,還是人事問題?

抗疫,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市民也有本份要做好。疫情來得鋪天蓋地,社區各處卻依然見不少人沒掛上口罩跑步、談笑、閒逛,又或是把口罩鬆鬆蓋着下頜敷衍了事。要「動態清零」,政府脫不了關係,市民也不能「躺平」。

「清零」和「共存」兩種策略分別代表着積極和消極、有為和無奈、利他和自利的分野。每個人有選擇保護或者不保護自己的自由,但肯定沒有把疾病傳染給別人的自由。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