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2月21日

黃永 政治誅心學

2022年進入空間新聞學

每年聖誕節之前,哈佛大學的「尼曼新聞實驗室」(Nieman Journalism Lab)也會找來世界各地一眾學者及傳媒機構管理人員,預視來年新聞行業將有何變化。首批預測可歸納為以下四個關鍵主題:

第一,核實查證被政治化──不少專家警告誤導資訊將進一步打擊傳媒公信力,長此下去只會令新聞機構更難生存。當中最大的問題,是愈來愈多新聞平台以fact-check的名義,攻擊其政治對手。簡言之,就是在選取哪些新聞要被核實時,只揀跟己方立場相反的政治人物所發表之言論來查證,乃至雞蛋裏挑骨頭,但對「自己友」謊話連篇卻置若罔聞。

避免核實查證反添誤導

有學者提醒,在選取要核實的新聞故事時,必須格外留神,避免假新聞反過來會因事實查證報道而讓更多人遭誤導,故建議今後新聞核實應該以「報告」多於「報道」形式公布,並主力交由第三方獨立的事實查證機構發布。

第二,社區及縫隙市場之爭──透過大數據分析,科技讓今日的新聞平台較諸過往更容易找到「縫隙市場」(niche market)。然而專家指出,箇中最大問題卻並非回音室效應,而是新聞平台運用演算法,提供新聞內容予對自身有最大利益的受眾:結果是nichification科技會忽略某些族群而令部分社區變成「新聞沙漠」。

針對這個問題,有記者連同非牟利團體發起各種經營模式的社區新聞平台,以更人性化的角度報道地區新聞,尤其當社會日趨分化而仇恨言論紛飛之時,更細緻的報道和訪談方能揭示個人層面所面對的困難,從而引發人們對受歧視族群之共同關注,然後才有機會改變政策。

第三,空間新聞學冒起──與上述現象相關之另一重點預測,乃是空間新聞學(spatial journalism)勢影響新聞製作的手法和方式。研究多年追蹤技術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的學者認為,疫情持續讓受眾多接觸了追蹤定位科技(本地例子:安心出行),而市場加速應用亦令定位技術產業於2026年的估值上升至約三千八百億港元。加上智能手機及佩戴科技產品的相關應用程式已發展成熟,足以讓空間新聞學在明年出現突破性進展。

現時最讓業界關注的發展,是以《紐約時報》為首的多個新聞機構,也陸續成立各自的「空間新聞學研究團隊」,務求在現時受眾經常看到的新聞及資訊短片以外,提供跟受眾所在環境的各種互動體驗。套用在香港近況,可想像未來的新聞會在手機上用擴增實境作選舉宣傳及分析,並在受眾身處的環境重現交通意外以至野豬出沒的情況。

第四,所有報道都必須具備氣候變化角度──今年的極端天氣,讓不少人認為COP26(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大會)的承諾不容有失,並期望未來兩年發達國家在碳排放措施方面能夠追落後。

有專家相信,成敗關鍵在於傳媒能否把有關氣候變化的討論,融入政治、經濟、民生、醫學、科技等各類型新聞之中,目標是提升全人類的「氣候變化通識水平」。特別是今次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記者,由於疫情而未能親臨COP26現場,故明年便更要多走動、多思考,讓公眾對氣候變化的關注能持續上升。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