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2月16日

莊玉惜 黃子為 鄭宏泰

返鄉愈多 國家歸屬感愈強?

最近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培僑中學校慶活動時強調,會積極主辦內地交流活動,培養青年及學生的愛國情懷。那麼多回內地,真的能提升香港人的國家歸屬感?

在港出生影響國家歸屬感?

傳統論述認為自1960年代以降在港出生人口成為香港主要人口構成,當中較早期出生者或者對祖或父輩家鄉有些接觸,但愈後期出生者,例如1980年代以後接觸愈少,有些新生代(1990年代以後出生者)可能連自己鄉下在哪裏也不知,且缺乏內地生活經驗,難以對鄉土懷有情感或產生共鳴,趨向以香港人自居,有礙維繫中國人身份認同意識。

建基於「接觸理論」(contact theory),人們易於對性別、文化、種族、國族等有別於己的人存有偏見,增加接觸可減少負面印象,於是返鄉或赴內地其他城市交流被視為培養鄉土情懷,提升國家歸屬感的途徑。近年不論中央政府、特區政府、民間團體均投放大量資源舉辦交流活動,年初教育局出台的高級中學通識科改革方案,更把有關活動列為課程一部分。

傳統論述認為具鄉土情懷有助提升國家歸屬感,惟缺實質研究,以下根據2019年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的「家鄉觀」研究,檢測香港人的家鄉觀念(對故鄉的認知、返鄉頻率、對故鄉的興趣、故鄉歸屬感),以及家鄉觀與國家歸屬感的關聯,為中央及特區政府提供參考價值,讓投放在交流活動的資源用得其所,且避免「硬接觸」,反而影響了香港與內地的關係。

政治立場沒影響返鄉意欲

研究顯示,94.3%受訪者能清楚說出故鄉所在省份,而不同社經背景包括在港出生對故鄉的認知並無差異,傳統論述認為在港出生影響人們連最基本的「鄉下在哪裏也不知」說法並不成立。知悉故鄉所在,在行為上又是否配合,情感上對故鄉的投射是否一致?不同社經背景人士有顯著差異嗎?

行為上,七成受訪者曾返鄉,當中以探親、拜年、過節為主(43%),接續是祭祖掃墓(26.4%)、旅遊(16.9%)、與鄉親相聚(10.9%)、工作或做生意(2.9%)。不過,近三年有返鄉的,內地出生(57.8%)較香港出生(36.5%)為多,這點不難理解,對鄉間欠缺生活經驗及人際網絡,對鄉土情懷較弱,流於表面,未能深入扎根,影響返鄉意欲。有一點值得注意,政治定位並沒影響返鄉頻率,其實這並不令人訝異,香港人向以務實見稱,返鄉或為實務需要——祭祖、探親、工作、旅遊。

在港出生欠缺對故鄉情感

情感上,首先對故鄉興趣,無、普通、有分別各佔約三分一,其中出生地和政治定位與興趣有關聯,香港出生沒有興趣(37.1%)較內地出生(30.3%)為多,這符合一般理解,香港出生對故鄉的興趣不及內地出生。政治定位對故鄉興趣的差異,反映在只有24.5%非建制派感興趣(當中持泛民立場的比例,高於持本土立場),較中間派(40.7%)和建制派(56%)為少。反之,無興趣的以建制派所佔比例最少僅8.2%、較中間派(30.7%)和非建制派(43.9%)(當中持本土立場比例高於泛民立場)為少,一方面透視建制派與非建制派的取向各走兩極,另方面是非建制派內持泛民立場與本土立場的分歧。

其次是故鄉歸屬感,出生地和政治定位與歸屬感有關聯。內地出生抱有強歸屬感的比例佔40.7%,高於香港出生的13.7%,而香港出生抱有弱歸屬感的比例佔60.1%,高於內地出生的30.4%,呼應香港出生較內地出生對故鄉興趣較少,連帶故鄉歸屬感較弱。在政治定位方面,建制派與非建制派南轅北轍,弱歸屬感的以非建制派為最,佔67.6%,其後依次為中間派(43.7%)和建制派(18.4%);強歸屬感剛好相反,以建制派為最,佔56.4%,其後依次為中間派(24.8%)、非建制派(8.6%)。

認清政治定位影響歸屬感的啟示

整體而言,國家歸屬感較弱的比例為43.3%,普通佔34.6%、強僅22.1%。結果顯示,對故鄉的興趣、故鄉歸屬感、出生地、政治定位,與國家歸屬感強弱有關連。為免受到其他因素影響,控制了其他社經背景變項如年齡、教育水平等後發現,出生地及政治定位與國家歸屬感的差異最為顯著。首先出生地,49.8%在港出生持弱國家歸屬感,僅25.3%內地出生有同感;其次政治定位,建制派與非建制派呈二元對立,68.8%非建制派表示弱國家歸屬感,不過沒有建制派有同感,反之83.3%建制派表示強歸屬感,僅3.2%非建制派認同。

梳理家鄉觀及國家歸屬感的關聯,有助理解傳統論述的不足,剖析內地交流活動政策可能呈現「對錯焦」的問題。首先,九成在港出生能清楚說出故鄉所在,七成曾返鄉,透視傳統論述停留在半個世紀前的印象,以出生地解釋香港人家鄉觀薄弱,無視現今港人不乏回內地的實況,影響所及政府投放大量資源在內地交流活動,盼提升國家歸屬感。研究結果顯示,儘管對故鄉所在有認知,返鄉行為也配合,並未能保證意識形態上的認同,非建制派對故鄉興趣、故鄉歸屬感、國家歸屬感較弱。這反映認知和行為與情感乃兩回事,返鄉或因實務需要,情感卻最能反映真實感受。近年香港社會發展為政治社會,政治已成為港人生活的一部分,社會區分藍(親建制派)、黃(非建制派),政治立場為人們日常分辨人和事、對與錯的先決條件。

一個現實問題是:政治立場影響了家鄉觀與對國家的歸屬感。在這種新政治氣氛或環境下,受到意識形態影響,返鄉不能輕易增加非建制派人士的故鄉和國家歸屬感。其次,對故鄉感興趣者,返鄉愈多雖愈能提升對故鄉的歸屬感,並隨着對故鄉歸屬感愈強增強對國家的歸屬感,揭示之間的正面間接作用,但那些對故鄉沒興趣者同時持非建制政治立場者,增加內地交流活動對提升國家歸屬感的成效顯然不彰。

研究結果為政府調整內地交流政策的方向帶來啟示。第一,以培養故鄉興趣為切入點,「活化」同鄉會的角色與功能,大部分港人包括在港出生均知悉故鄉所在,為培養對故鄉的興趣和加強與故鄉的聯繫提供條件,先引發對故鄉興趣,而非一下子大幅增加交流,弄得不好可能帶來反效果,2003年後擴大港澳個人遊(俗稱自由行)名額引發的兩地矛盾可見一斑。第二,以中間派為對象,非建制派對故鄉興趣偏低、歸屬感弱,硬要他們到內地交流或會適得其反,政府應把目光放在中間派,增加他們對故鄉的興趣,效果可能更好。第三,擴大政策範圍,不宜僅聚焦在內地交流活動,政府應多途並進,與社會各界(不論政治取向)加強溝通,多作資訊發放和宣傳,使之了解故鄉及內地發展,以及發展過程中碰到的問題與挑戰,尋求他們的意見與獻策,激起與家鄉及國家乃「命運共同體」的感覺。透過這樣的細水長流、點滴積累,香港人對家鄉,乃至國家的歸屬感,相信可以獲得更好提升。

莊玉惜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洲研究所副研究員;鄭宏泰是副所長(執行);黃子為是副研究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