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2月15日

高彥明

建立香港國際貿易中心的考慮

香港開埠以來就是知名的自由貿易港,大量的離岸貿易(或者叫第三國貿易)為香港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年來,香港的國際貿易產業卻受到新加坡的嚴峻挑戰。

離岸貿易是貿易的賣方和買方,貿易品的出口地和進口地,都不在香港的國際貿易業務。這些業務都是在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發生和進行,並未經過香港。香港目前對離岸貿易業務徵收16.5%的利得稅,和本港進出口貿易,即香港自產的貨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或者從世界各地進口的貨品在香港銷售的利得稅稅率相同,這極大加重了在港經營離岸貿易業務公司的負擔。

2001年新加坡推出了「Global Trader Programme」,即「環球貿易商計劃」,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放棄對從事離岸貿易業務的國際貿易公司徵收17%利得稅政策。對無論是已存在的貿易公司還是新成立的貿易公司,只要在新加坡有離岸貿易業務,在新加坡有融資行為,並僱用本地人,新加坡政府就會根據它們離岸貿易營業額的多少,給予5%至10%不同的利得稅優惠(據悉最近已一律改為5%)。

欠離岸業務稅務優惠

這種做法使新加坡成功吸引了世界最知名的大礦山淡水河谷(Vale)、必和必拓(BHP)、力拓(Rio Tinto)、英美資源集團(AngloAmerican plc),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殼牌(Shell)、英國石油(BP)、雪佛龍(Chevron)、美孚(Exxon Mobil)、道達爾(Total),世界最知名的糧商嘉吉(Cargill)、嘉能可(Glencore)、路易達夫(Louis Dreyfus)、托福(Toepfer)等在新加坡設立了公司。

中國有上千家鋼廠、有色金屬企業和煤電企業,它們基本上都擁有一個國際貿易公司用來海外融資和進口礦產原材料等,這些具有離岸性質的「國貿公司」都選擇了新加坡,有時在一幢大廈裏面竟有好幾家來自內地的國貿公司。除此之外,新加坡還吸引了大量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韓國和歐美等國家的貿易公司。在這裏順便說一下,由於大量的「國際貿易公司」遷入新加坡,隨之而來的是全球大量的航運企業和船舶經紀公司雲集新加坡,使新加坡不僅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貿易中心」,也成為「國際航運中心」。

香港的稅收是採用「地域來源」的徵稅原則。香港稅務局在其印發的《地域來源徵稅原則簡介》中開宗明義:「香港採用地域來源原則徵稅,即只有源自香港的利潤才須在香港課稅,而源自其他地方的利潤則不須在香港繳納利得稅。」這個稅收原則本來是很有吸引力的,理應對香港國際貿易公司的離岸業務免徵利得稅才對。但在實際操作中,香港卻一直把從事離岸貿易的國際貿易公司和從事本港國際貿易的貿易公司等同對待,均徵收16.5%的利得稅。其主要強調的理由是因為相關的貿易合同是在香港達成以及在香港有融資的行為等。

世界貿易巨企陸續遷星洲

這種解釋和做法實質上與「地域來源」的徵稅原則是相互矛盾的,對香港作為自由貿易港和國際貿易中心造成嚴重衝擊。曾經在香港經營了很多年的世界最大的貿易商,諸如嘉吉(Cargill)、嘉能可(Glencore)、英美資源集團(AngloAmerican plc)等,相繼遷址到新加坡。

最近獲悉內地最大的鋼企之一,明年將把他們的國貿業務全部從香港轉到新加坡,其他一些「留守」在香港的國際貿易公司也在考慮遷往新加坡,造成香港國際貿易日益嚴重的「空心化」,令人極為擔憂。

航運以貨源為本。香港國際貿易空心化,其「世界航運中心」也只能是空中樓閣,偏離國家對香港建設成為「國際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的要求。

所謂的「離岸貿易」都是在其他國家間進行的,與貿易公司本身設在哪裏沒有關係。可以設在香港,也可以選擇新加坡,關鍵就看哪裏的稅務條件更優惠。

香港國際貿易空心化的問題應引起香港政府高度重視,建議對香港的國際貿易公司的離岸業務免徵利得稅,從根本上促使香港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走上正軌,進而推動「國際航運」和「國際金融」的發展。

關於在香港對離岸貿易免徵利得稅的問題,至少有兩點可以借鑑:

確立貿易金融航運地位

一、香港一直對從事第三國的航運業務免徵利得稅,這與給予第三國貿易免徵利得稅沒有本質區別。

二、曾經可能因為政府規定的某些「費用」過高,故內地大型國企的國際結算都放在新加坡進行。後來銀行界將此事反映給香港政府,降低了相關費用,使得這些龐大的國際結算業務都回到了香港進行。

何謂「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貿易中心」的核心要義就是要把世界上的貿易公司都吸引過來,在香港做世界的「貿易」。

如果對從事離岸業務的國際貿易公司,像從事第三國運輸的航運企業一樣免徵利得稅,不但可以穩定已在本港經營的國際貿易公司,還可以吸引更多內地、亞太和歐美地區的貿易公司來港扎根。這對於真正確立香港國際貿易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三位一體發展,提升香港國際地位,具有極其重大意義和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