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9月18日

劉璟

互聯網將重啟開放格局

遊戲開發商Epic Games針對蘋果的反壟斷訴訟近日終於落下帷幕。上周五(9月10日),美國加州地方法院作出裁決,禁止蘋果強迫軟件開發商使用App Store應用內支付,要求其允許開發商將用戶引至第三方支付平台。

這次敗訴,意味着蘋果將失去佔其年營收20%的「蘋果稅」(2020財政年度數據)。無怪乎禁令一出,蘋果市值一天之內蒸發了843億美元。「蘋果稅」,是軟件開發商對蘋果向其抽佣的戲稱:蘋果2008年上線App Store,IOS和MAC系統用戶只能在App Store下載應用,而蘋果則對開發者收取30%佣金。多年來,「蘋果稅」雖備受開發者詬病,卻一直無人能夠撼動。Epic Games此次與蘋果「結怨」,就是因其在去年8月上線的遊戲《堡壘之夜》充值頁面中加入自己的支付選項,動了蘋果的蛋糕,引發遊戲上線幾小時便遭蘋果下架的懲罰。

針對科企兩次反壟斷行動

Epic Games狀告蘋果的背景,是美國近兩年正進行歷史上第二次針對科技巨頭的反壟斷行動(第一次是1998年的微軟案)。此次反壟斷的目標,是 蘋果、亞馬遜、谷歌和臉書四家科技巨頭:2019年7月,美國司法部宣布啟動對科技行業開展廣泛的反壟斷調查。同年10月,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反壟斷小組發布《數碼市場競爭調查報告》,指摘4家科技巨頭透過「致命性收購」重創對手,並在市場中球員兼做裁判破壞公平競爭,報告還建議採取拆分平台等措施規範科技巨頭的壟斷行為。此後,去年底美國政府先後起訴谷歌、臉書,今年6、7月間美國眾議院先後通過《終止平台壟斷法案》等6項反壟斷草案,旨在通過修法完善反壟斷監管。

美國科技巨頭們面臨的反壟斷聲浪,並不限於美國本土。近兩年來,谷歌和蘋果先後在俄羅斯、歐盟、韓國等地遭受反壟斷調查。面臨巨額罰款和集體訴訟的壓力,蘋果在禁令之前兩次讓步:先是調低收入不足百萬美元開發者的佣金抽成至15%;9月2日允許「閱讀器」類開發者(適用於書刊、視頻、音樂等數碼內容軟件)提供外部訪問連鏈接,以便用戶跳轉到外部網站進行註冊和付費。 而上周五的禁令,意味着蘋果將被迫全面放開第三方支付,徹底失去「蘋果稅」這一營收來源。「蘋果稅」代表的平台抽成問題,僅僅是全球科技巨头壟斷的冰山一角。此次蘋果敗訴,相信很快會在美國其他科技巨頭中看到連帶效應,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無獨有偶,歐美的反壟斷浪潮,帶動了中國在去年啟動沉睡多年的《反壟斷法》對國內科技公司開刀。自去年12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對阿里巴巴等開出第一張罰單以來,當局先後在法律(今年2月出台《關於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和行政層面多方出擊遏制國內互聯網巨頭:今年4月,阿里巴巴再次因《反壟斷法》被罰182億;7月2日,滴滴上市未夠兩日即遭網絡安全審查;7月7日,當局又對阿里、騰訊、滴滴等企業涉及的十餘宗併購案進行處罰;7月底,國家工信部正式啟動互聯網行業專項整治行動。在蘋果敗訴的前一天(9月9日),工信部再次召集阿里、騰訊、百度、華為、字節跳動等公司開會,要求他們在9月17日前解除對外部鏈接的屏蔽,否則將採取處置措施。與蘋果敗訴一樣,國內這次整改帶來的影響亦非常深遠。

要知道,自2013年微信和淘寶互相屏蔽開始,國內互聯網企業深陷在流量壟斷戰爭多年,在用戶、數據、基礎設施方面各自畫地為牢,早已形成生態孤島。如今被迫重啟開放姿態,國內互聯網經濟的格局將會進行深度調整;過去近20年野蠻生長的科技行業,將不復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各國政府從行政、法規層面同時出手遏制科技巨頭,是因為現有的反壟斷法主要是針對實業界,並不適用於科技行業。美國的反壟斷法是百年前的產物,立法初衷是為了避免某一公司壟斷整個行業後會哄抬價格,侵害消費者權益。如今科技行業壟斷的後果,多反應在對競爭對手的擠壓,個體用戶往往無甚反應。這是因為,不同於上世紀第一波互聯網浪潮中各大公司在技術層面屢有創新形成壟斷格局,近10年科技企業的壟斷多為資本驅動。這在國內互聯網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尤為明顯:一方面通過燒錢式補貼和瘋狂併購來佔領市場,一方面通過平台優勢進行流量壟斷遏制對手。這造成了上下游商場被迫硬食「平台稅」,個體用戶則享受低價與便利。

用戶別無選擇必受宰割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盈利模式的改變,用戶為科技壟斷付出的代價是「隱私數據」,而非金錢。過去10多年,由於個體用戶對於隱私權了解的不足和法規的不完善,中外互聯網公司在有足夠寬容的環境野蠻生長:在中國,百度董事長李彥宏曾在2018年某論壇上公開宣稱「中國人願用隱私換取便利」,而Facebook創始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去年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中更說:「Facebook併購WhatsApp後,變得有能力和美國電訊公司競爭,讓以往每條簡訊收費10美分的行業行為不復存在。」這很可能是一部分事實。然而另一部分事實是,當平台的體量大到用戶別無選擇時,上下游廠商和個體用戶都將付出代價。一個典型的案例是:2007年,谷歌在併購線上廣告平台DoubleClick時遭到政府和公眾質疑其侵犯公眾隱私,谷歌承諾不會將自家與DoubleClick的數據庫整合使用;然而到了2016年,已達壟斷地位的谷歌違反承諾,整合了兩家數據庫。而此時的公眾,已別無選擇。

這次中美監管層同時迫使各科技巨頭打破平台壟斷,是互聯網行業重啟開放、自由競爭格局的第一步。而下一步,希望能夠在公眾隱私數據安全方面,展開更具體的保護行動。

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講師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