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7月23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科舉.公僕.考試

上周因為探討科舉,談及考試。這裏再就人們對考試有關的基本假設,再繼續討論。

提醒一下:基本假設,是指我們思想裏面認為理所當然的、不言而喻的,因此堅信不疑,但是實際上沒有「理」也沒有「喻」,沒有認真思考、推敲、質疑,不加思索就認定是「真理」。本文嘗試挖掘一下有關的基本假設。

上周提到,中國堪稱「考試之鄉」,一方面中國設立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是創公開考試之先河。

中國的科舉制度建立於公元587年。日本於公元701年建立仿唐的「貢舉」制度,但約四百年後逐漸為權貴操控而變質,江戶年代改設類似科舉的「學問吟味」。

至十九世紀末明治維新,演化為現代的文官制度。朝鮮於公元958年仿照當時唐朝設立科舉制度,到1894年才終止;是中國以外實行科舉時間最長的社會。一百年之後,1994年始,每年仿當日場景舉行「科舉節」,以茲紀念;逐漸成為旅遊項目。

從日、韓不同的經歷看,科舉制度之興衰,在於朝廷是否願意擺脫貴族而在民間選拔人才。以當時的社會習慣,是難得的挑選賢才的開放制度。或者說,是假設可以把管治權力開放到皇室貴族之外,不能不說是一種重大的突破;也可以說是顯示了封建皇朝的自信與魄力。

事實上,1570年利瑪竇對科舉制度的介紹已經引起了西方的注意;十八世紀開始,英國和法國有不少論者,把科舉與儒學相提並論,作為針對貴族特權的武器。

科舉選拔 最古最好?

孫中山在民國成立以前(1906年),就在演講中提出,「在未來的中華民國裏,必須設立專門的考試機關,負責對大小官吏進行考試,決定他們的任職資格,以杜絕濫選及任用私人的流弊。」

1924年,孫中山在《五權憲法》的演講中說:「現在歐美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源溯流,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中國學過去的。所以,中國的考試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但是後來的版本,卻改成「……就是世界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的最古最好的制度」。

先後兩個版本的差別,卻令到筆者茅塞頓開,對考試這個東西,有了新的認識。

孫中山語言中的「考試」,指的是文官選拔制度,那也是當時唯一的考試制度。

在中國,從來說起「考試」,就是科舉。後來版本的改動,相信是因為已經有了學校裏面的考試,因此需要說明是「選拔真才」的考試,以免把學校裏的考試,與文官選拔考試,混淆了。

英國的文官考試制度,是否真的從中國學過去的?歷年有不少人專門研究這個問題,甚至要證明這是中國「第五大發明」。但都只是找到一些居留在中國的外國教士或者外交官的記載,讚揚中國的文官選拔制度,但沒有證明英國的制度與中國科舉的關係。其中引用得最多的,是R. Ingles在1835年的文字,裏面說:「在選擇行政官員上,去設計出一種比之前述通過科舉取士更完美的方法,理論上來說似乎還有更公允的餘地,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或許它只是中國政府制度的一部分,但作為一般的制度,他卻是古往今來其他偉大的君主制度所無法相比的。」只是評論而已。

但是,從英文資料翻看英國公務員選拔制度的誕生,反而可以窺見當時的情景。

在英國,文官原來只是書記性質的職位,但都是皇帝根據權貴的推薦而任命的,可以說是權貴安插在政府的親信,又或者是用金錢買通了權貴而獲任命。

隨着大英帝國的擴張,這種任命權貴親信的制度,顯然無法支撐日益龐大的「日不落國」的管治。1806年,在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註】,在倫敦附近設立了一所培養行政人員的學院(East India Company College)。而學院的設立,是根據該公司駐廣州人員推介的科舉考試模式,成了一種新的文官產生模式。東印度公司,又在印度實行了有限規模的行政人員選拔制度。當時都覺得行之有效。

Civil Service這個詞,直譯「公僕系統」,就是東印度公司在1829年採用的。

公僕制度 中國影響

當時東印度創立的選拔制度,有兩個特點。一、是唯賢模式,以考試選賢,替代了「任人唯親」。二、設計了處理行政事務與負有決策責任的兩級人員(類似香港今天的EO與AO)。

隨後的幾十年,不斷有人建議在政府中成立公僕制度(Civil Service),用中國模式的考試來取代權貴的推薦。

最後,1854年發表的Northcote-Trevelyan Report,是一個轉捩點。在不斷的爭論聲中逐步成立了Civil Service。

值得注意的是,反對的理由,最主要的是因為「來自中國」:「……而中國不是一個開明的國家(enlightened country)。」

當時的貴族反對這種考試「because they were Chinese」;認為這是「中國文化的入侵」。可見,英國當年設立文官制度,中國是一個關鍵的辯論課題。孫中山的話是有根據的。

反對引進文官考試制度的,還有一種意見:「中國之所以在西方文明面前由優勢轉為失敗,很大程度就是因她的科舉制度,純粹把流利的寫作,當成是(選拔的)目標」。

的確,科舉制度,大部分時間就是靠寫作。在朝鮮高麗皇朝的奏章裏,曾經引用范仲淹的一句話(已無法追尋原出處):「先策論以觀其大要,次詩賦以觀其全才。以大要定其去留,以全才升其等級,斯擇才之本也。」

教育應試 中國特點

清末民初的「私塾」,也是繼承了科舉的特點,把文字奉為學生能力的核心,把筆紙考試看成是神聖的手段,把擇優淘汰看成是天公地道,這也許是後來教育裏面考試制度成為關鍵的原因。

環顧世界各地,到處的教育制度裏面,都有考試;但是把競爭性考試作為升學的「唯一」選拔手段,恐怕也是中國和其他亞洲社會的特徵。

本欄在另一種場合介紹過哈佛的本科招生辦公室,35位專業的招生人員,每一年的絕大部分,都在全國和全世界各地的學校巡訪,對於有關的中學,瞭如指掌,甚至對那些學校的高材生,有過面對面的接觸。

每年1月到3月,閉門會議,對報讀的學生逐個討論,研究的不是學生的成績,而是各方面的個別性的表現。有機會碰到其他大學的招生人員,大致都是如此。

SAT之類的成績,但那是一個底線而已,不是甄選的標準。這就容易明白,為什麼芝加哥大學在2016年開始,不再看標準化測驗的成績。很多大學都在跟隨。筆者也曾經不太理解,「不看成績看什麼?」現在逐漸明白,從來他們就沒有把成績看成是唯一的標準。

英國,連續兩年沒有舉行A-Level考試,大學如何收生?其實,即使有A-Level考試,許多大學都會在早一年就有面試,給予附帶成績的「暫取」(conditional offer)。希望收取的精采學生,要求的成績就較低。就是看中學生成績以外的優點。因此,考試成績只是要求之一。

把考試成績當成是大學入學的唯一標準,那是華、日、韓社會的特點。而中國在初中、高中都有公開考試,並非全世界的普遍現象。考試到處都有,但是高風險的公開考試,卻不是世界上的普遍現象。

所以,孫中山的那番話,又給了另一個啟示:中國的科舉,也許的確是當年領先的嚴謹、公平、唯賢的官員選拔制度,因此應該保存與發揚;但是把科舉式的競爭、選拔、淘汰放進學校體系,卻是後來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變成中國不為人注意另一個特點。應試教育,其實並不是每一個教育體系都有的。

註:東印度公司是英國在印度的特許貿易公司,在印度成為殖民地之前,實質上主宰印度的經濟。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