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6月28日

丁穎茵 文化論政

救亡乎?活化乎?傳統工藝的當代意義

從非遺教育計劃談起……

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周年展覽近日已揭幕,向公眾展示過去一年學員參與培訓課程的成果,也邀請傳統工藝大師與當代藝術工作者展示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構想。計劃重點推廣的傳統工藝包括﹕紮作、長衫、剪紙、吹糖、麵塑、木家具、廣彩、白鐵、蒸籠製作技藝,期望透過教育、活化及研究等方式,不但加深公眾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進而思考傳統工藝的當代意義。

「傳統工藝」一詞似乎帶着幾分「夕陽無限好」的傷感。今天已沒有多少人憑藉一手技藝足以養妻活兒,更鮮有年輕人冒險投身其中。當傳統工藝被稱為「文化遺產」,其未來將如何展開?

文化遺產是什麼?

文化遺產的概念來自英語「cultural heritage」,意指世代相傳的文化活動與知識技藝,以及與此相關的物品。舉凡任何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製作技藝、習俗儀式,以及所屬社群的回憶等,莫不涉及相應的物質文化遺產,如廣彩技藝即生產出色彩斑斕陶瓷器皿、道教祭典規儀即演繹出各式祭儀用品。「遺產」一詞尤其着重特定群體的擁有與繼承權,借以建構其身份認同,以及對過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文化遺產往往形成一環環相扣的社群網絡,如物料供應商、製作團隊、分銷統籌及消費者等角色。不同角色或對該項文化遺產有着不同的觀點與理解,但彼此支援卻帶來了更新的動力,並且豐富了文化遺產的意義與價值。對於香港傳統工藝而言,保育工作必須面對支撐製作、銷售與消費的社群網絡早已崩析。教育推廣如何重構這一網絡,使得工藝有所承傳?

所謂「承傳」並非指傳統工藝必須一成不變,反而必須從誰來繼承、如何繼承與繼承什麼等疑問,不斷與現今社會討論以充實傳統工藝的內容。歷史學者Jerome de Groot認為文化遺產賦予人的不是已逝過去的懷戀,而是與眼前生活相互參照的經驗,而其價值與意義亦只能透過恪守某種製作規範、遵從使用古老器物的禮儀、觀看傳統表演等方式而得以體驗。文化遺產研究學者Laurajane Smith稱這些體驗為意義建構的過程。由重訪相關回憶、遵從某種規模、認識物事承之有緒的來歷等,專家學者與社會大眾一同討論文化遺產衍生什麼意義與價值,並從過程中所建構的論述檢視現今社會對自身、對過去的理解。因此,文化遺產的記認不僅是技藝或物件本身,而其所保存的是群體所共同珍視的價值與意義,使之成為某一時代、某一地方的代表。那末,文化遺產的保育計劃應如何思考傳統工藝帶給人的體驗,並如何從製作、銷售以至應用等體驗建構屬於時代、屬於本地的價值與意義?

傳統工藝的難題

或許我們必須先捫心自問﹕家中樂於採用白鐵製成的廚具?閒時打扮願意穿着長衫?宴客飯局也刻意採用廣彩食具擺擺派頭?假若我們喜愛傳統工藝,卻無法將之納入日常生活,我們已然淘汰傳統工藝所製作的器物。這些舊器物剩下的,大抵是拍照留念與偶爾觀賞的興味,由此喚起一種追憶美好年華的想像。

撇開一切浪漫想像,傳統工藝不就是過去製作生活用品的技藝。工匠製作各式各樣的器物,滿足了生活的不同需要。器物可視為人類自身的延伸,如筷子即延長了我們想抓緊熟食的雙手。選擇什麼樣的器物,也透露出使用者的身份、個性與品味。器物的造型與功能決定了人類與它的互動方式,而這互動方式往往包含着社會規範、文化價值又或美學判斷。舉例來說,我們從小被訓練捧着碗、用筷子吃飯,這一動作免卻米粒、餸菜殘餘隨處散落,其體現的正是珍惜食物的價值。而我們用的飯碗不但飾以各種祝福的紋飾,更以圈足、撇口等形制,便利人捧着吃飯、也捧着對生命的良好寄願。其實,生活用品不尋常。尤其是我們一直在用的東西,它們往往代表着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值得珍惜、代代相承的價值。種種價值由我們的生活所承載,也由傳統工藝對器物製作的規範所保有。

保育與活化之間

從文化保育的角度而言,承傳傳統工藝、將之活化,在於透過研究與教育不斷與公眾討論這項傳統工藝何以世代延綿,又如何從生活理解其價值與意義。如前述,傳統工藝構成一張從生產到消費以至論述的社群網絡。這一網絡也以各自的方式參與器物的製作,完成一場又一場過去與現在的對話。製作人會想﹕從前的做法是什麼,我們應否依從過去約定俗成的樣式與生產流程?又或新技術、新樣式能否帶來技藝的新內容,製作出更精良的器物?消費者也會問,究竟從前的樣式用起來較得心應手、抑或因應新需求而講究新花款?從變與不變、變動什麼、保留什麼的討論,大家必須整理過去留給我們的記憶,從而討論活化傳統何以體現眼前以至未來的願景。

近年的文化遺產保育計劃中,活化往往意味着以當代藝術或設計等新概念注入傳統工藝,營造古今混融的新趣味,拉近過去與現在的距離。1926年,豐子愷發表文章〈工藝實用品與美感〉,評論不同文化元素混合而製成的工藝器物。他說:「混合並非一定不好,混合中也許可以尋出多方的趣味。可惜我們的只是『混亂』,是迎合、模仿、卑劣和守舊的混亂的狀態,象徵着愚昧、頑固等種種心理……器物世界需要孕育成為一個系統,以使其可以安頓人的精神。」其實,傳統工藝無時無刻也在變動之中,保留與變改的選擇在乎價值與意義,更在乎我們對衣食住行的需求。工藝物品足以安頓人的精神,因為長衫不但保護身體免受風吹日曬,更讓人活動自如感受身體與外在世界的聯繫;竹蒸籠既吸收蒸氣水份保留食物原味,更以淡淡竹香豐富了餐桌的色香味。傳統工藝製成的器物滿足了生活的需求,也將美好的想像切切實實的帶入日常生活。豐子愷提出器物世界所孕育的一套系統,正是一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將傳統工藝帶入生活……

舊器物離開了日常生活,工藝也不再有原來的創造力。傳統工藝又如何立足於當代社會?參觀保育文化遺產的展覽、投入教育推廣活動同時,我們學習賞析美輪美奐的工藝作品及其技藝,更必須追問傳統工藝如何製作出觸發美好想像的生活物品?又如何讓人發掘出美好生活的不同想像?當白鐵廚具、廣彩食器或木家具回到日常生活,我們或可從物與人的互動發掘出其所牽引的生活習慣與文化價值,因而更願意群策群力,營造出工藝傳承的社群網絡。

獨立策展人

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