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6月22日

林行止 林行止專欄

智英千慮 竟有一失

一、

《蘋果日報》在二十六周年前夕的六月十七日,母公司「壹傳媒」及該報「五名高層」(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劍虹、營運總裁周達權、《蘋日》副社長陳沛敏、總編輯羅偉光及動新聞平台總監張志偉),被保安局引用《港區國安法》拘捕、凍結該集團名下《蘋果日報》、蘋果印刷有限公司及AD Internet有限公司合共一千八百萬財產,且禁止這些公司處理存於七國家銀行的資產;警方同時「檢走」《蘋日》編採部約四十四部電腦……。壹傳媒犯了什麼罪?原來是涉嫌「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涉嫌」之源為「刊登數十篇勾結外國勢力,呼籲外國制裁中國及香港特區政府」的文章和新聞,雖然警方迄今未公布這數十篇問題文章的其面目,其「殺傷力」究竟有多大,港人並不清楚,但看警方如臨大敵,可知「案情」並不簡單。

《蘋果日報》才財兩失,可是,翌日如常出報,印了紀錄性的五十萬份,被買家一掃而空,去周六印二十五萬份,一樣瞬間售罄。市民搶購《蘋日》的盛況,去周日名家左丁山在《蘋日》的〈懲罰蘋果〉一文,有生動的描述:「行到去平時買馬經嘅報攤,老闆娘一見左丁山就講:『哎吔!《蘋果》一早賣晒,冇留畀你呀!』」一早賣咗幾多份?老闆娘話:「我哋每日攞六十張《蘋果》,總會賣剩四五張。但今日派畀我地三百張,話咁快就賣晒,我老公仲大貪到要求加紙三百張,梗係一份都加唔到啦!個個報攤都唔夠《蘋果》賣。如果日日咁好景就好咯!」

保安局局長曾強調搜捕搜查上述法人和個人「與壹傳媒新聞工作無關」,惟未回應會否禁止《蘋日》出版。非常明顯,當局未下禁令,以示香港仍有出版自由!獄外《蘋日》員工遂奮力工作,貫徹創辦人黎智英「當年開天闢地的毅力」(見總編輯羅偉光寫於五月三十一日的〈《國安法》是《蘋果》最大的危機嗎?〉),十九日獲保釋的三名「高層」之一的副社長陳沛敏,甫獲自由便公開強調「今日、聽(明)日都會繼續出報紙……。」這種捍衞新聞自由的勇氣與決心,令人欽佩,但在「莫財」的條件下能否如願!?港人只能翹首以待。不過,看客觀現實,「日日咁好景」這種「香港紙貴」的現象,恐怕很快會被「停刊近在眉睫」取代!

二、

在香港「辦報」,本是一件稀鬆平常事,正如楊華照(上海體育學院博士生暨香港科技大學體育教師)在台灣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第四十二期的《應用倫理研究通訊》(二○○七年五月)發表的〈香港報業——風起雲湧〉所說:「……當年受英國的管治,實施資本主義,香港法治享有高度言論自由、新聞採訪工作者受到法律保護,不會有政治審查及秋後算賬」,所以報業百花齊放。《蘋果日報》於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日創刊,距離回歸之日只有兩年,黎智英在此「敏感」時刻,受創刊於一九九○年三月《壹週刊》一紙風行、更重要的是相信鄧小平在一九八四年高調宣揚回歸後香港「現有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所鼓舞,認為有鄧主席的承諾,等於楊華照所說的「辦事環境」在二○四七年前不會改變,加上黎氏對市場需求特別敏感、有獨特會心,《蘋日》遂於天時地利人和的大環境誕生。

《蘋果日報》可說甫面世便成報業主流,楊文分析其成功之道,在「高效率的現代發行、市場、管理、製作突破了香港傳統辦報落後的經營模式。」採用「完全市場導向新聞學,掌握公眾情緒、貼近群眾,與民眾一同呼吸……追逐小市民獵奇心理,報業(道)煽情化、走偏鋒、不顧社會責任、私人空間被侵擾,公眾知的權利被用作揭人隱私的藉口……內容色情化,庸俗化……」,說出《蘋日》成功的竅要。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二○一四年的《國際新聞界》第八期,刊出中大學者鄧健一、程曉蕾與蘇鑰機教授合撰的論文:〈報人、報業與香港社會變遷——《明報》、《信報》和《蘋果日報》的個案探討〉,指出《蘋日》的「報格」「以批判、揭醜為主軸」,又指其具「有話直說、不畏權貴、不自我審查的風格」,因為黎智英看透「大部分傳媒畏首畏尾、不敢暢所欲言,只要《蘋日》事事敢言,就會有市場……。」事實果真如此,《蘋日》創刊之日,便「打破報業既有惰性,進佔市場份額……。」貫徹上引這種辦報理念,「黎智英引入『狗仔隊』,跟蹤、偷拍藝人……,加入不少煽情、色情、血腥元素,以誇張甚至低俗品味的圖片、字句,吸引讀者」。台灣《蘋果日報》於二○○三年創刊,和香港一樣,亦是一鳴驚人,據陳品皓(世新講師)在台灣世新大學的《蘋果日報讀者的政治世界——一個初探性研究》一文指出,短短數年內便躋身台灣四大報紙之一,除了一般性分析,還因「政治新聞不但是蘋果的主要商品,也是其打入主流市場的重要策略……。」又說《蘋果》的政治新聞是「有別於其他報紙的獨特商品」,它的「小報」風格,無可避免的造成政治新聞報道走向「小報化」……。這種「報格」,當然亦見於香港的《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奇兵突出,市場完全接受,傳統傳媒遭此衝擊,據楊文:「在短短幾個月便有七家報館關門,五百多位新聞從業員失業……。」一句話,《蘋日》(和《壹週刊》)的面世,根本性地改變了香港傳媒的生態,說黎智英是重塑香港傳媒的重要人物之一,相信沒有人會反對。

三、

黎智英有做生意的市場敏感觸角和因此養成的國際視野,這種「根底」,加上據說他崇拜奧國經濟學巨擘、高舉自由主義火炬的宗師海耶克(F. von Hayek),令他致力於追求自由並有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的宏願;這本來是有大志者所應為,但他延聘有美國共和黨和中情局背景的馬克.西蒙(Mark Simon)為顧問,打通美國的政治門道,讓他自由馳騁,以他的慎密思想和長袖善舞,遂於不數年間被美國共和黨政客認定是代表自由香港的反共政治人物。筆者這點看法,從他於六月中旬獲「美國共產主義受害者紀念基金會」(Victims of Communism Memorial Foundation〔VOC〕)頒發「杜魯門–列根自由獎」可見,該基金表揚黎君「畢生致力爭取香港民主自由、頑強反對共產主義及其他形式的暴政以及不計代價堅決為反抗中共獨裁統治奮鬥。」曾數度接見黎氏的美國前副總統彭斯,更發文讚揚黎氏是「自由鬥士」!黎智英反共在美國反出名堂(進入「名人堂」),那可是不少香港人包括筆者事前意想未及的事。

在美國有廣泛政界人脈和嫻熟政治情勢,加上黎氏在本港不置物業於海外則有可觀的財產(聽說在京都、巴黎、倫敦和台北都有不動產),何以他在香港變天之際不移居海外?筆者的揣想是,他與美國政界的密切關係,也許令他有港共莫奈他何的聯想,試想律政司在《東方日報》一再投訴下,其「恐嚇、辱罵」《東方日報》記者案,拖了兩三年才不得不起訴,讓黎氏有他的美國背景令特府不敢動他毫毛的妄想;他多次與美國前總統和前國務卿蓬佩奧膝足在鏡頭前談論香港問題,肯定亦會令他沾沾自喜甚至有點飄飄然地以為對他採取法律行動會「破壞中美關係」!

事情的發展當然大出黎氏意外,他是否對「堅持留港」有悔意,筆者不得而知;筆者能想像的是,如果他如今身在海外,以他的國際人脈、財力、世故和氣魄,輕輕一招手,便可把流亡海外的港人團結起來,為「故土回春」一起打拚,同時還可辦中英文《蘋日》國際版……。可惜,一切俱往矣,黎氏身繫囹圄且仍有多宗罪纏身,短期內恐不易恢復自由身;而身在美國的馬克.西蒙前天對路透社說因為「莫財」,「《蘋果日報》有可能在幾天內被迫終止運作!」在六月底《蘋日》停刊,似是本地論者的共識,這對不少港人尤其是這些天搶購該報的人來說,等於敲響香港新聞自由的喪鐘。這當然是事實,不過,有沒有「蘋果事件」,在《港區國安法》之下,香港已沒有上引楊文所說的「報業百花齊放」的環境!《蘋日》之有無,重要性大不如前。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