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2月22日

黃永 政治誅心學

疫情下的四大新聞創新

隨着世界各地的疫苗接種計劃陸續展開,各行各業正準備大展掌腳,就連傳媒行業也不例外——來自43個國家234名傳媒領袖回應「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院」的問卷,發現以下四大新聞創新趨勢:

第一,全面提升內部對科學及科技的深度認知——今次疫情令很多大型新聞機構意識到其員工的科技知識水平,不足以應付受眾對相關內容之需求,尤其不少傳媒的科技版,過去主要圍繞最新推出的科技產品,並從消費角度探討性價比。部分傳媒已開始打造專門的「科學團隊」,希望記者對醫學以至各種科學理論(如氣候變化)有足夠深入理解,包括追蹤最新推出的學術期刊文章,並能夠化繁為簡又不失專業地向公眾清楚解釋。某程度上,這種變化跟很多傳媒設立專門的財經分析團隊相似,預計往後新聞將會以更多圖像去說明艱澀的科學理論。

第二,製作自家品牌並加入零售行列——疫情下網購大熱,令不少傳媒乘勢大力投資產品評核報道(像《紐約時報》旗下的Wirecutter)。然而去年年底收購了HuffPost的BuzzFeed則再走前一步,利用旗下大受歡迎的社交食品網Tasty此品牌,推出自家製之廚具系列。今年更誇張的搞作,是鑑於千禧及Z世代對Buzzfeed所製造的實體產品之熱烈支持,決定推出一系列主打千禧世代的性玩具,強調疫情下也可維持正常性生活。

第三,開設「新聞產品經理」職位——許多傳媒高層認同新聞機構必須達致「可持續創新」,包括委派專門團隊詳細分析受眾數據及意見:74%傳媒高層表示創新想法往往來自受眾,而68%的受訪者則認同設立跨部門團隊乃創新之關鍵。值得留意的是重點在於能否盡快停止過時的品牌或產品,因為危機下新項目一般易開難結,但是對雞肋項目猶豫不決,卻是大部分機構創新失敗的主因。務求當機立斷,有新聞機構參考了矽谷的做法,設立「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一職,負責監察各個新項目的進展,特別是如何有序撤走不達標的項目,同時又不會得失現有客戶。

AI修正偏頗報道

第四,以人工智能修正偏頗報道——近七成受訪者認為,未來新聞創新的重點科技為人工智能,相對只有18%的傳媒領袖注重開發5G。不少傳媒機構開始使用人工智能去監察評論文章是否涉及性別及種族歧視,又回顧過去的報道題材整體而言有否潛意識偏頗。特別令人期待的是由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牽頭的「AIJO計劃」(AI in Journalism):現時已有路透社、法新社、日經、德國之聲等8間傳媒參與,計劃除分析各類型偏頗(像編輯及記者的性別比例)如何影響報道的取材及手法以外,亦會以AI機器學習的方式偵測歧視圖像(例如相片之攝影角度),最後提出如何改變偏頗現象的具體建議,務求令新聞界透過最新科技,為自己解困。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