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2月19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恭喜.施予.關愛

新春期間,「恭喜」之聲不絕於耳。實在是現代人類美好的一面。不是嗎?恭喜人家,是一種祝賀,是為別人高興,例如:恭喜人家生日快樂,恭喜人家結婚,恭喜人家出版新書,恭喜人家搬入新居,恭喜人家事業上展開新的一頁,等等。又或者是一種祝願,例如:恭喜發財。恭喜人家,是不存私心的,說明心中有別人。

當然,在香港有時候似謔非謔地說:「恭喜發財,利是逗來!」就有點變質了。恭喜人家, 是為了討利是,是希望通過向對方的美好祝願,換取利益。特別是小孩,父母會說:「你不好好地恭喜人家,人家就不會給你利是。」這樣的恭喜,就有了利己的私心在後面。

這種情形,不知不覺地會成為一種思想習慣。很多人都會看過一個視頻,講的是一個小女孩在街邊替人刷鞋賺取小錢,一位路過的商人覺得可以幫她,寫了一些字,幫她宣傳,逗她只給她一元作為投資。十幾年以後,正當這位商人生意進入困境,卻來了一位年輕的女士,主動提出投資數百萬;原來這位就是當年商人幫助過的那個女孩。

這故事,有些朋友說看了很感動。的確,那位商人當時幫助女孩,沒有私心。是真心實意的幫助,沒有打算從女孩身上獲取什麼利益。但是這個故事,要給讀者的訊息,卻有「施恩圖報」的含義。拿着這個故事,如何教育孩子?是說:「要真心幫助人家,往後人家也會報答你嗎?」但是這類的故事在網上層出不窮。有些故事,傳者還在故事後面刻意再說明,做了善事將來會有好處。

施恩圖報 豈為動機?

這裏絕非要人人都「學雷鋒」──忘記自己,幫助別人。而是覺得施予的意義,不在於圖報。當然,有讀者會說,宗教不也是鼓勵人們積德贖罪,又或者身後進天堂,那是另外一種思維。真正虔誠的信徒,做善事的時候,還是誠心誠意希望幫助別人的。

春節,一位平常敬佩的朋友的賀卡,照片上不是常見的合家歡,而是一家大小四位與一頭牛,看來都是不富裕的農民,估計來自他參與的扶貧項目。筆者說:「您的生活真充實!」他回說:「是的,感恩上帝賜給我很多機會能盡己益人,希望能榮耀祂。」沒有圖報的意念。

「生活充實」,來源於另一件事。偶然的機會,在一個社交平台遇到多年前一起工作過的一位校長,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原來,退休之後,她在內地一個不大的城市,一個小單位,專門照顧多名殘疾的孤兒。多年如一日。另外一位認識她的校長知道後說:「她活得很充實!」這句話,讓我對於「活得充實」,有了新的認識。那位退休校長,是把施予作為生活。她後來傳來的都是她那裏那些孤兒成長進步的片段,哪怕是一小步、一點滴。

樂於捐贈 感覺良好

這使筆者想起在港大參與籌款的時候,有一本書提到捐贈者的六種心態,其中一種就是「feeling good」(感覺良好、心情舒暢)。當時有一位頗具盛名的法律界校友,捐了一個「明德教授席」,「感覺良好」,於是在朋友中傳播捐贈的好處。筆者至今印象深刻。事實上,我們幾位負責籌款的,都就自己的能力嘗試捐一點,感受一下捐贈的「良好感覺」。這裏面,就不含任何圖報的意念。

筆者認識一些非常富裕的朋友,在中國各地做了很多善事,很多影響面積頗大,卻不為人所知,施予者也從不做宣傳,要說「回報」,捐贈的回報,就在於對方的得益。這是施予的最高回報,不是任何金錢、名譽、地位可以比擬的。

上述那位傳賀卡的朋友,有意為學生設計一套有關「金錢素養」(Money Literacy)的學習計劃。除了「賺錢與花錢」、「花錢與儲蓄」,就有「擁有與捐贈」(以上均屬大意)。香港的社會,學會賺錢的意念甚濃,學會儲蓄的意念薄弱,更薄弱的是施予的意念。

近日國際上出現的疫苗爭奪,也與這種意念有關。正當聯合國秘書長在呼籲幫助不發達國家的時候,歐盟還在搶先預訂;有些國家甚至準備儲備超過本國人口成倍的疫苗。

一方面,你可以說這些國家一毛不拔,對於發展中國家的疫情視而不見。但是另一方面,那些國家的政府,要應付國內的需求和要求,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就像聯合國秘書長和世衞的警告,要不是全球範圍受到遏制,疫症還要好幾年才能完結。即使是從利己的角度看,也必須盡快幫助欠缺疫苗的國家。

學會關愛 教育重任

是否真要滿足了自己,才能施予?第一、「滿足」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滿足」是沒有止境的。

曾經聽過一位來自北非的朋友介紹,在他們的街上,往往可以聽到一家商店的老闆,對顧客說,「我今天已經有了生意,隔壁的商店還沒有顧客,不如你先光顧他吧!」第二、不期然想起慈濟證嚴法師很多年前在台灣發起的「五毛錢運動」,當時連街上乞丐也參與捐贈,徹底改變了「有錢才捐錢」、「富施貧受」的捐贈觀念。施予,與你是否富裕,沒有直接的關係。

施予是行動,背後是關愛的意念。本欄曾介紹,2016年哈佛一位教授倡議把「關愛」列入大學入學條件,並且佔50%的比重;馬上得到近300所大學響應。原因就是該教授在2015年做的研究,發現美國的大學生,所關注的全部都是自己個人的發展。既沒有關愛的經歷,也沒有關愛的意念。可以說是「目中無人」,「心中無人」。

這也反映在美國的「二十一世紀技能」(21 Century Skills),全部講的是個人在工作中需要的技能。後來在新加坡改為「能力」、台灣與中國內地的「素養」,都「以人為本」、加進「助人」、「責任感」等元素。也就是有了個人自己以外的關注。

最近有機會跟內地與香港朋友談起,有認為「社會責任」、「社交能力」已經包含「關愛」。筆者不敢苟同。「關愛」是發自內心的情感,是看到別人的情形,感同身受。既不是責任的驅使,更不是能力的強弱。

想起另一段視頻,大概是中亞一個農村學校。一名學生每天遲到,老師打手板以示懲戒。後來偶然發覺孩子原來每天要用輪椅送祖母到老人院,所以遲到。老師很有歉意,伸出手板……

香港學校有不少例子,老師對學生、老師之間、校長對學生、校長對教師的關愛例子,足以成為其他學校的楷模。如何讓「關愛」廣泛地成為學生成長的必需,應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