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2月5日

社評 社評

引入海外醫生須以質素為優先考慮

醫生人手不足問題存在已久,公營醫療系統尤其捉襟見肘。特首林鄭月娥昨日在立法會上公布,將在今個立法年度向立法會提交《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讓更多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海外醫生)來港在公營醫療系統執業。

海外醫生來港執業須符合三項條件:一、必須是香港永久性居民;二、須在認可的非本地醫學院畢業,並已在當地獲取醫生註冊資格或專科醫生資格;三、所有獲批的申請者要先獲公營醫療機構,即醫管局、衞生署、香港大學或香港中文大學錄取,並在取得專科醫生資格後於有關公營醫療機構工作一段較長時間,建議為期五年。

食衞局向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呈交的文件顯示,香港人均醫生比例落後於其他先進經濟體,目前每一千人只有兩名醫生,低於新加坡二點五名、日本二點五名、美國二點六名、英國三名和澳洲三點八名。按此推算,香港醫生人手欠缺千多二千名。

醫生短缺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非本地培訓醫生大幅減少,林鄭指出,一九九五年立法局修訂醫生註冊條例前,英國和新加坡等地醫生可在香港獲得註冊執業資格,香港當時每培訓一名本地醫生,便可同時引入最少一名海外培訓醫生,豐富本地醫務界人才庫。林鄭還舉例,前世衞總幹事陳馮富珍、前中大校長及醫學院院長李國章和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都是在港服務的非本地培訓醫生。

既然人手短缺,那麼引入海外醫生原則上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可是近幾年來,類似建議每每受到極大阻力。最經典的一幕出現於二○一六年,時任醫學界議員的梁家騮憑一人之力在立法會拉布,拖垮目的是放寬海外醫生在港執業的條例草案修訂。本地醫學界反對修例,憂慮的是獲放寬來港執業的包括質素參差的內地醫生。

說白了,如果海外醫生指的是先進國家的醫科畢業生,例如畢業於加拿大的陳馮富珍和梁卓偉,或者在英國劍橋接受醫學訓練的李國章,相信沒有多少人對他們在港行醫有異議,但假如他們是內地醫生,反對聲音必然大增。林鄭去年發表《施政報告》時明言,政府引入海外醫生立場鮮明,「場仗一定要打,但希望打的是和平、無硝煙的仗」。

林鄭這次提出引入海外醫生的條件之一是「必須是香港永久性居民」,相信有助於消除部分疑慮。此外,若然「認可的非本地醫學院」都是國際公認的頂尖學府,應該能夠讓人增強信心,同時攻破保護主義的壁壘。

關於認可的非本地醫學院,政府建議成立一個委員會,成員包括衞生署署長、醫管局行政總裁、香港醫務委員會主席、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本地兩間醫學院的院長和政府委任的其他成員,委員會將討論及制定機制,以決定認可醫學院的名單,並向食衞局局長建議。委員會將考慮認可醫學院的質素須與本地兩所大學醫學院大致相若。政府初步構思,認可醫學院的數目為一百間,名單每三年檢討一次。

本地醫生對於引入海外醫生抱持保留態度乃意料中事,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表示,現時開放給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的有限度註冊制度已經相當寬鬆,看不到有什麼不足之處。如果通過修例,屆時或會有更多在內地培訓、屬本港居民的醫生返港執業,她強調並非排斥內地受訓醫生,只憂慮兩地醫學教育不一樣,培訓質素或有所不同。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出,原則上歡迎建議,但仍要觀察如何確保引入的醫生質素符合本港水平。

說到底,引入海外醫生填補空缺無可厚非,但不該濫竽充數,務必以質素為優先考慮。政府要成功修例,爭取公私營醫生支持的關鍵就是說服他們,引入的都是質素有保證的醫生。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