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月26日

屠海鳴

香港抗疫須在三個關鍵問題上着力

抗疫一年之際,在第四波疫情呈膠着狀態之時,特區政府近日終於出「辣招」,引用《預防及控制疾病(對若干人士強制檢測)規例》(第599J章),限制在佐敦指明「受限區域」內的人士須留在其處所並按港府安排接受強制檢測。這一果斷措施,得到了受檢區域大多數市民的積極配合,也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

寧可強檢一萬,也不漏過一個。強制檢測是被事實證明最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之一,但特區政府一直不肯採納,如今「千呼萬喚始出來」,終於讓大部分市民對戰勝疫情有了信心。但眼下的情況非常不容樂觀,「清零」目標依然遙遙無期。香港抗疫要取得實質性成效,必須聚焦以下三個問題。

「去政治化」是當務之急

疫情爆發一年來,香港的抗疫始終摻雜着政治因素。最初的醫護罷工,要求對內地「全面封關」,就將政治立場帶進了抗疫;去年「7.1」攬炒派組織非法聚集抗議國安法,「7.12」「7.13」的非法「初選」,給病毒擴散提供了機會;去年9月份,內地支持香港進行全民核酸檢測受到騷擾,有人炒作「基因送中」的謠言,令普及社區檢測計劃效果大打折扣。此後,又有人宣稱將阻止「健康碼」實施,還抹黑內地提供給香港的疫苗,是把香港人當作「小白鼠」,等等。

從這一系列事件來看,香港的抗疫已經被嚴重政治化。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並沒有意識形態之別、政治立場之分,不會自動識別「黃絲」「藍絲」,但一些人把抗疫變成了政治攬炒的道具,造成不少麻煩。

防控重大傳染病,是一項科學性很強的事情,應聽從疾病防控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做出安排,為了公眾的健康安全,採取一些非常手段,那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對其做政治化解讀,動輒以「自由」「人權」說事,未免神經過敏。為了少數人一時的「自由」,而犧牲公眾的健康權、生命權,這難道是保障人權的最佳做法嗎?

一年來的諸多事實證明,聽從專家建議,把科學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政治放在第一位,才是抗疫的正確做法。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拒不聽從防疫專家福奇的建議,在其卸任時全美已有四十萬人死於新冠肺炎,確診人數高達兩千多萬,美國以佔世界不到5%的人口,出現了佔世界20%以上的死亡人數和確診病例,教訓十分慘痛。而中國內地的抗疫,始終按鍾南山、李蘭娟、張伯禮等專家的建議進行,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

抗疫必須「去政治化」,讓抗疫回歸科學、理性的軌道,才是正道!如果香港社會在這一點上不能形成共識,則難以走出疫情泥沼。

「多條腿走路」確保萬無一失

此前,政府不願意採取全民強制檢測,理由是香港特區並無內地的制度優勢,擔心「強檢」帶來反彈,又擔心經濟活動「戛然而止」,令市民生活秩序被打亂。不願推行「強檢」,還有一個不便明說的原因,就是把希望寄託在疫苗上,期待疫苗到港接種,一切難題就此破解。這折射出政府沒有以「多條腿走路」的措施和思維去推動抗疫。

抗疫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個方面形成合力,因此,要以系統思維來謀劃。抗疫也是一場不能輸的戰鬥,必須確保萬無一失;因此,必須以底線思維來謀劃。可惜香港的抗疫,在這兩點上都有缺失。

首先,在系統謀劃方面做的不夠。抗疫涉及到檢測、追溯病源、疑似病例隔離、患者診治等諸多環節,這是一個嚴密的過程。但綜觀多個爆疫社區的處置方法,檢測範圍劃得太小,各個環節漏洞也不少,方案考慮不周,執行也不到位。

其次,在以底線思維謀劃也做得不好。以底線思維來謀劃抗疫,就要想清楚最壞的情況是什麼?怎樣防止最壞情況出現?這就需要關鍵時刻有壯士斷腕的勇氣,拿出「辣招」。但從疫情反反覆覆的情形看,政府並沒有成熟的應對預案,看不出預先設置的底線在哪裏,特別是第四波疫情殺到,表現得非常被動。

接種疫苗只是抗疫最後一招,況且疫苗接種也會遇到各種因素干擾,在香港可能不會一帆風順。因此,抗疫必須堅持「多條腿走路」,多關口阻擊疫情,不能把「寶」都押在疫苗上。只有形成這個共識,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以「作戰模式」處置高風險區

針對油麻地及佐敦的疫情,政府連夜「封區禁足」,千人紀律部隊出動,首次採用「作戰模式」,雖然來得遲了一些,但畢竟轉換了抗疫思路。

油麻地及佐敦過去20多天已錄得百餘宗確診個案,涉及56幢大廈,區內明顯有很多居民帶上了病毒,而且可能並無病徵,加上部分大廈的污水持續驗出對病毒呈陽性,認為居民即使早前已接受強制檢測,也要做第二次,以防有人仍處潛伏期內。情況緊急,不得不出「辣招」。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針對嚴峻的疫情,早就應該採取這種「作戰模式」。過往曾有市民抱怨,負責社區檢測的工作人員效率低下,到了下班時間一如既往地收攤下班,根本不像是在抗疫;也有市民抱怨,檢測點設置太少,一天才檢測幾百人;還有參與檢測的市民,一直收不到檢測的結果。此外,一邊是社區居民接受檢測,另一邊是出入卻不受限制,等等。類似現象都說明,政府有關部門沒有把抗疫當成一場硬仗來打,還是按常態方式管理高風險地區。

抗疫如同一場戰爭,在高風險區域必須按照作戰模式來部署防疫,無論是政府工作人員,還是市民,都應該在這一點上達成共識,如果還在為此爭議不斷,推三阻四,則會嚴重貽誤戰機。

疫情反反覆覆,經濟難以重啟,失業率還會攀升,市民吃盡苦頭;為今之計,須分清輕重緩急,調整思路,聚焦重點,多放「辣招」,不能再拖拖拉拉、慢慢吞吞了!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