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月7日

Jeffrey D. Sachs

中歐突破困局 全球抵制霸權

恭喜歐盟委員會與中國達成一項新的投資協議。歐洲積極的外交政策推動中國承諾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日本也緊隨其後承諾到2050年實現脫碳。

該投資協議簽署後,受益的將是歐洲、中國、世界其他地區,甚至屢屢威脅協議的美國。從總體上來說,這項協議意味着歐盟和中國有意繼續深化經濟關係,讓雙方在對方經濟中獲得更可靠的投資機會。在中國開始進行為期10年的綠色和數碼經濟結構調整之際,歐洲工業將更好地進入中國龐大的市場。歐洲也正努力在這些領域保持技術領先地位。

協議達成的背景是美國特朗普政府試圖切斷與中國在高科技產業的經濟聯繫,並企圖通過建立聯盟遏制中國發展。特朗普希望這個聯盟能得到歐盟、澳洲、印度、日本和南韓等亞太國家支持。從目前情況來看,即將上任的拜登很可能傾向同樣的策略,不過拜登政府肯定比特朗普多一些技巧,少一些誇大言詞。

美國凌華無關人權

美國政策表面上的目的是限制中國的武力和侵犯人權行為,值得注意的是,相關舉措受到美國兩黨支持,外交政策機構維持着約800個海外軍事基地,並多次發動非法戰爭,實施非法的單邊制裁,以至拒絕遵守《聯合國憲章》、條約和安全理事會的規定。相比之下,說中國好戰挑釁明顯站不住腳。

毫無疑問,中國應該改善其處理人權問題的方式,特別是解決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局勢提出的問題。然而,我們要清楚:美國、歐洲、印度和許多西方國家都應該作出類似的改進。特別在過去20年裏,中東、南亞和中亞的穆斯林民眾屢受西方勢力發動殘酷戰爭、國內鎮壓、美國的單邊制裁禍害,各國應該同樣重視這些地區的穆斯林之人權。

事實上,很少有國家能真正遵守《世界人權宣言》;美國甚至還沒有批准聯合國《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而中國和歐盟的27個成員國卻早已批准了該公約,真是丟人。對於真正的人權關切,正確的回應是提出嚴肅和建設性的解決方案,而不是虛偽地指摘、誇大或破壞對話,截斷外交和經濟關係。真正清白無罪的國家才有發言權。

中國應助世界控疫

美國反對中國的真正意圖其實與人權無關。特別在特朗普無法無天的執政時期,美國的政策很明顯出於對統治地位的渴望。美國為了維護自己的優勢地位,試圖阻止中國的科技和經濟崛起。然而,世界經濟體系不能也不應該為了美國霸權的利益而運作,尤其是考慮到美國只佔全球人口的4%。

經過2020年的悲劇之後,世界需要重新進行全球合作,而不是由美國挑起的新冷戰。現在是控制疫情的時候,規劃一條走向復甦和可持續發展的新道路。中國能夠而且應該作為一個全面的夥伴,參與應對這些挑戰。

畢竟,與美國和歐洲不同,中國在2020年成功抑制新冠病毒病的流行(亞太地區的大多數鄰國也是如此)。現在,中國及其鄰國應該幫助世界其他國家實施非藥物控疫措施(檢測、追蹤緊密接觸者和進行隔離),這些舉措在美國和歐洲失敗,在中國以至亞洲卻取得成功。如果通過評審的數據證明,中國製科興疫苗和國藥疫苗安全有效,中國應該展開大規模生產,並在全球範圍銷售。

歐盟、中國和美國拜登新政府也應該聯手制定綠色和數碼化的全球復甦計劃。由於主要排放國現正追求碳中和,拜登計劃讓美國重返《巴黎氣候協議》,並承諾美國在2050年前實現脫碳,我們具備了實現真正綠色廣泛復甦的條件。

攜手走向可持續發展

此外,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和電池儲能等新興綠色技術的開發和運用,都將從全球合作中受益匪淺。例如,就在本周,四川雅化集團與美國電動車龍頭特斯拉簽訂5年合約,向該車廠供應符合電池使用級別的氫氧化鋰(lithium hydroxide)。

數碼技術也有類似的機會,相關科技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5G時代來臨,有望突破性地解決一系列挑戰,從而提高能源效率,以至擴大電子商務和電子健康的規模。幸運的是,中歐投資條約將有助於推動數碼科技合作,這將極大地推動可持續發展。

要達到互利互贏,歐洲繼續抵制美國對中國的壓力非常重要。特朗普對中國的主要武器是切斷其先進技術來源,希望令華為和其他中國主要科技公司屈服。這一舉動絕對是美國的霸權行為,曾在冷戰期間對蘇聯採取。

特朗普以中國政府可能透過華為5G設備監視其他國家為由,為針對華為的做法辯護。一個更合理的解釋是,華為的設備將使美國政府更難監視包括美國公民在內的其他人。更可能的原因是,美國天真地以為,通過切斷對中國的先進技術出口,可以無限期地保持美國的科技優勢,然而,美國很可能忽略了中國有能力迅速彌補在先進半導體生產方面的技術差距。

歐洲積極、深入和建設性地與中國接觸是正確的,此舉可令中國更加關注人權。拜登上台後應抵制霸權主義,轉而重啟與中國的建設性對話。

中歐投資協定無疑結束了兩大經濟體近一年來的低迷關係。歐盟正在主張其獨立於美國的適當外交政策。踏入2021年,我們將面臨更多挑戰,世界各國須要迫切改變方向,結束疫情,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教授、衞生政策和管理教授

Copyright : Project Syndicate, 2020.

www.project-syndicate.org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