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0月24日

李道

做好「疫情新常態」思想準備了嗎

新冠肺炎疫情對港困擾,至今已超過10個月;如果疫苗研發符合進度,預料最快明年中才開始普及,即意味我們要完全走出疫情,目前僅僅走了一半路途。果如是,面對如斯疫情新常態,大家是否準備好了?可惜,無論是心態上,抑或實際政策,由政府到市民恐仍落後於形勢。

首先,何謂疫情新常態?常態之謂,正正指病毒將與我們常在。當中,本地確診個案縱可能短暫清零,但追求長期零確診實在不切實際──這非不為也,而是不能也。故此,防控措施難免會一時放寬,一時收緊,因應疫情發展因時制宜──就似利率因應經濟及通脹而調高調低,難以一成不變。

抗疫與復常非必然矛盾

認清以上狀況非常重要。畢竟,社區內潛藏無症狀的隱性患者,乃是不爭事實,一日無法實現全民檢測,一日都無法將他們識別隔離;何況,縱使實現了,亦有人質疑不排除「今日陰性,明日陽性」。於此基礎上,難道香港疫情一日未能清零,一日經濟社會運作都不應復常?由復工到復課,總不能呆等直到疫苗面世吧。重要的是,經驗說明,適當地放寬防控措施,不必然會推高確診數字;箇中關鍵是,如何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逐點爭取經濟社會復常的最大化。換言之,一直堅持防控優先,以致復常步伐寸步不進,這種思維肯定需要轉變,因不符合疫情新常態客觀環境。

最近香港疫情實已很大程度受控,雖然現時每日仍有好幾宗新增確診,惟本地感染個案已連日維持在一兩宗的極低位,包括源頭不明的個案亦然,反映早前爆發第四波疫情之謂過於武斷,實況反而是第三波疫情逐步踏入尾聲。特別是,此期間不單全港中小學已經復課,就連食肆營業限制也大幅放寬,甚至經歷了十一國慶及中秋節假期,惟凡此種種均沒有使疫情惡化,疫情反而拾級而下,病毒不見得透過社區內的隱性患者成功傳播。

毫無疑問,這說明了防控疫情與推動復常不必然矛盾對立,只要制定及緊遵適當的防疫措施,就絕對能夠平衡兼顧──以為放寬後疫情必彈的思維,事實證明必須更新修正。

入境不入區不致大爆發

還有一點必須關注,即使連日錄得不少海外輸入個案,也不見得本地感染宗數因而被抽高,兩者沒有聯動關係。事實上,縱然病毒順利「入境」,但只要病毒無法「入區」,沒有竄進市民生活之中,則輸入疫情風險還是可控。也就是說,所謂「香港人安分守己,政府則通關放毒」的思維,同樣跟客觀事實不符,把好口岸關卡並非僅得全面封關一途。岔開一筆,將輸入個案與本地個案兩者統一結合發布,雖是國際疫情發布的一個標準,但為了更準確反映本地疫情狀況,當局誠可多強調純本地數字,而非透過消息及在官方發布時僅突顯合併後的數字。

綜上可見,本港最新疫情無疑穩步向好,對比美歐而言成績更是無可非議。然而,所謂疫情新常態,仍意味防控工作必須長期持續,大家肯定不能完全鬆懈,尤其是一旦發現個別環節有漏洞、有風險,更須馬上研究對策。

基於本地疫情再無大礙,未來最大隱患始終來自輸入風險。特別是歐洲疫情進入新高峰,未來一段時間包括聖誕前後,留學生回流香港便可能觸發新一波疫情。這跟上文提到的輸入個案不同,這批留學生若然回家居住,則好大可能會把病毒帶入社區,重蹈上一輪回流潮的覆轍。

究竟,我們是否準備好迎接這批留學生?甚至乎,在疫情新常態下,我們應否制定政策或機制,去應對相關學生時不時出入香港所可能帶來的風險?由於所涉學生為數不少,據指現時共逾4萬名港生分散各地留學,單計在英國高等學府者已達1.6萬;儘管計及年底落成的竹篙灣檢疫中心,可供隔離檢疫的單位總數也僅得4000多個,連同25間檢疫酒店在內,相關供應恐也不敷應用。

況且,英國現時疫情非常嚴重,日均確診人數高達萬多兩萬,即使規定回港留學生須持有72小時內的陰性檢測結果,惟當地面對的「今日陰性,明日陽性」風險,實不能跟香港之類的疫情溫和地方相提並論──以每100萬人口計算,最近7天香港日均的本地感染人數少於1人,而英國的數字則比香港高出百倍計。

此外,即使將病毒成功困在檢疫中心或酒店之類,酒店員工等高危群組仍面對不輕的感染風險;除了經常接觸入境人士的從業員,其餘航空、航運等本身經常離境者亦可能將病毒帶到香港社會。回顧第三波疫情之所以爆發,專家便認為病毒是經接觸過入境人士的司機和食肆員工等傳開。目前,政府已針對相關高風險群組和高接觸群組進行持續檢測,社署日前還宣布為院舍人員提供新一輪免費檢測。

可是,自願性質的檢測到底無法排除漏網之魚,過去相關群組的檢測率顯然難以言高;何況,經歷普及檢測的拒檢一役後,高危群組自願檢測的比率又會否進一步下降?非常遺憾,近日國寶之家院舍群組的爆發,已導致全院35名院友中多達20人染疫;為了進一步保障長者、殘疾人士等社會最脆弱一群,強制院舍進行檢測誠屬無可厚非,其餘高危群組亦然。

始終,新常態下社區出現零星感染既是無可避免,所以防控重點乃避免病毒廣泛傳開;針對高風險群組和高接觸群組持續強制檢測,配合不能放得太寬的限聚令,就絕對可發揮防微杜漸的作用,將病毒傳播鏈限制在狹窄的範圍內,不致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總的而言,新常態的防控有兩大關鍵:把好口岸關,確保「入境」病毒不能「入區」,是防疫的第一關;守好本地關,確保零星個案不致大規模爆發,則是防止疫情失控的第二關。

跟新加坡之類的疫情較溫和地方結成旅遊氣泡,便在守穩第一關之餘,爭取最大程度的經濟社會復常。一來,新加坡疫情跟香港相若,連日來新增確診個案已降至個位數;二來,入境者必須持有72小時內的陰性檢測結果,旅客來港時附帶病毒的可能無疑極低──基於以上兩點交織,可以說相關旅客比其他港人更不可能播毒!故此,在衡量好及管理好風險的前提下,兩地重啟旅遊不會構成什麼隱患。

當然,港府先與新加坡結泡,份屬項莊舞劍之舉,因為星洲不過是一個先行試點,順利的話未來肯定會將做法擴至其他地方,特別是內地。筆者前文有言,內地不應作為結泡的首發地點,更不應是結泡的唯一目的地或來源地;現在由新加坡打頭陣,不論是疫情溫和度,抑或是訊息發放及檢測的準確度,她都是芸芸各地的第一選擇,甚至更勝日、韓、泰等。

可惜,有人出於政治考慮不欲旅遊氣泡成功,以致新加坡都無奈地「躺着也中槍」,居然有聲音批評當地處理疫情不善,甚至搬出「N個不去新加坡的理由」,直斥獅城不值一去;不禁要問,何必為了反對旅遊氣泡而惡意詆毀別國呢?新加坡的旅遊價值誠各花入各眼,但至少每年吸引40萬至50萬港人到訪。始終,重啟旅遊的對象愈多,意味市民可享的旅遊自由愈大;所謂應該跟某某結泡、不應跟某某結泡,以致跟某某結泡不夠好云云,無疑都是歪理謬論,只要條件合適,結泡對象必然愈多愈好,正如護照免簽證地方亦必愈多愈好。

至於最新放寬本地遊和婚禮等的人數上限,也有效達致安全與復常間的平衡。因為放寬背後都是有條件的,例如須減少飲食機會甚至禁止飲食,而且除用餐時間外必須全程戴口罩等。或曰,限聚令維持4人,本地遊、婚禮等的人數上限則為數十人,兩者是否矛盾?其實,人數不是當中重點,重點是人群聚集期間會進行什麼活動,包括會否一起聚餐,以至會否口沬橫飛。

只收不放完全罔顧現實

事實上,一些可能產生飛沫的活動,例如在食肆、酒吧等用膳,肯定不宜大幅放寬限聚令,就連十一國慶及中秋期間都無情講,這正是6月時限聚令一下子放寬至50人、繼而釀成第三波疫情廣泛肆虐的慘痛教訓;反之,如果不涉飛沫的活動,好像戴口罩擠地鐵、擠巴士等,則好幾十人甚或上百人聚在一起都不存在什麼危險了。事實上,在安全情況下陸續推動其他群體活動復常,絕對是疫情新常態下的政策關注點。

防控疫情不能墨守成規,而是可放寬則盡量放寬,須收緊則嚴厲收緊。若然一味只收不放,包括繼續停市停工停課,試問今日香港會是什麼模樣?若然一味只放不收,不強制實施限聚令、口罩令等,我們又會否如美歐般深陷疫情泥淖?尚幸,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除旅遊業續受困於外圍疫情,香港疫情已大致受控,經濟社會運作也一定程度復常了。展望未來,縱不排除有第四波疫情來襲,但置身於疫情新常態,風險到底難以完全歸零,故應有目標是將負面衝擊降至最低,而非不惜一切妄圖零封病毒。這是一個無奈的現實,也是一個必須做好思想準備去接受和面對的現實。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