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6月30日

岑金倩 文化論政

粵劇自救法門:抗疫下的新發展

人類或人類社會的進步,往往是因為一些革命性的事件,如:技術躍進、天災、戰爭和病症等,永久改變人類的生活常態和價值觀。由2019年底的新型冠狀病毒肆虐開始,香港甚至全球社會天翻地覆,藝術自然不例外。以下用較有趣的方法,說明粵劇界在水火中的作業,也發揮了粵劇通俗、插科打諢的特色,希望諸君能夠多了解粵劇行業。

第一品:古法循環

疫後場館重開,觀眾座位需要隔行,票房收入減少一半,加上難以預測觀眾重臨劇場的意欲,難以平衡收支,不少經營者表示會減少製作。在本地粵劇發展史中,戰後曾出現「兄弟班」。大老倌羅家英身體力行,與戲班弟兄組成「兄弟班」。

開宗明義,兄弟班就是兄弟有工一齊開、有飯一齊食。缺乏經營者!?就由演員自行製作節目,票房收入先付基層演員、樂師、布景服裝運輸手足的酬金,餘下的才由主要演員攤分。以一般粵劇的演出規模而言,老倌們在「兄弟班」收入,有機會是零。羅家英表示希望他的「兄弟班」有示範作用,同業互助渡難關。曾經歷粵劇發展高低起伏,羅家英常言:應盡量控制成本,不要因有資助「做大了,番唔到轉頭」!能屈能伸,古法循環變新潮。

第二品:乾坤挪移

線上作業,似乎是全香港甚至全世界藝術界,面對疫情的唯一生機。就連歐洲的歌劇院,也在網上播放演出片段,望能保持觀眾對藝術的熱情,疫後「準時」回歸劇場。表演藝術的「現場性」不可取代,線上播放充其量是吸引手段,或是資訊推介。本地的粵劇觀眾,一向是以50歲或以上人士為主;我城的手機滲透率高,要慣性觀眾上線看演出「止渴」不是難事。但要藉着這次危中之「機」,向不是慣性觀眾推廣粵劇,絕對需要乾坤挪移大法。

藝術品味是需要培養和累積,透過媒介吸引年輕一代花數分鐘看看相關資訊,以為就可改變是天真。現時網絡最強是點到點,每個人也可將資訊轉發朋友圈,這種推介更加私密及迅速。因此,還是先從固有觀眾群開始,打造一些他們願意推介給朋友圈的資訊、遊戲、話題,望資訊能如漣漪般綻放。例如在線上舉行兒童粵曲比賽,參加的人數雖有限,但加上線上公眾評分,評分後更可選擇隨量捐款(真的是一元半塊),支持心水。募集的款項既可作為比賽獎金,亦加強了追蹤投票節目的動機。讓推廣對象參與其中,將「被動」挪移為「主動」,絕對是推廣的新常態。

第三品:先敬「名片」後敬人

繼「自由行」後,「大灣區」成為新品肥豬肉。西九戲曲中心更高調說,他們的巿場是大灣區觀眾,祝願中心掌勁雷健,能隔山打牛。本地藝術資助機構,紛紛提供資助誘使藝團到內地發展。大規模北上,不是有機作業,是政策;既然是政策,就不可「藥石亂投」。

本地的表演藝術都不是獨門秘術,就連土生土長的粵劇,這樣的表演形式也不是香港獨有。因此,要將粵劇介紹到內地,我們需要一張香港的粵劇名片,扼要地說明香港粵劇的特質。北上時,節目的編排和宣傳,要讓內地觀眾知曉我們的特質,爭取媒體及宣傳空間,精簡且生動地說明重點。疫後香港再出發,香港人需要「自信」和「希望」,建立香港新「名片」也是急務之一。

第四品:同心事成

疫情肆虐,粵劇界能夠在短時間內,動員業界收集取消演出的數據,計劃及綜合演出的具體資料和數字,然後向政府提出援助計劃,因為有仝人組織--八和。不說不知,八和的理事會選舉,可能是全香港最早推行、最公平的藝術界選舉:所有會員,也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這次疫情突顯了業界互助的重要性,粵劇界必定會更加團結。相信疫後,會有更多藝術界仝人組織成立及發聲。此外,業界也依仗立法會功能組別議員發聲,下屆立法會功能組別選舉,兵家必爭,定有睇頭!

各位看官,由於版位所限,雖自救法門還有好幾品,待有機會再和大家切磋切磋。

藝術行政人員

此文為系列「抗疫新時代的藝術場」.之四

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